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求阙斋读书录》注解了阮籍82首《咏怀诗》中的52首。曾氏对阮诗的解读以章句为本,重视对诗中意象的分析,重在其讥刺寄托的揭示。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千字文使日趋衰弱的桐城派回光返照,并由此“中兴”,而名声大振。行文表达创建湘乡派的“心声”,企图重振桐城文雄风。顺应时代剧变的需要,提出“文章与世变相因”文学理论,注入“经国济民”现实内容,以桐城文章来倡导洋务,铸就湘乡派卫道成仁的军魂,使文学发挥其社会功能。全文颇得桐城派作文之精髓,亦体现曾氏为文“气盛”的文章风格。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晚岁出任直隶总督近两载,在文教方面取得不朽成就。当预感到生命将尽、清廷大厦将倾之际,他仍然以儒者的大胸襟、大担当,为生民立命,勉力以桐城之学教化一方,以期收大效于方来。当他把桐城之学带给这块朴陋土地时,他同时带来了经世致用的时代精神和对不可逆转的中外大势的洞见,带来了他所钩沉并作新解的豪侠之风。他把这一切糅合起来,去重铸以莲池为中心的直隶士子的灵魂,莲池新风由此开启。经过曾门弟子张裕钊、吴汝纶的拓展及其后继者的坚守、倡扬,桐城派内部形成了一个新的支脉:莲池派。此派绵延近百年,相承历六代,其成员主要任职于教育界、政界、新闻界,有姓名可考者约四百人,有文学成果者不下百人。此派是晚清民国学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从古典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莲池学者群体以自己的实绩,参与了对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读书之道影响深远。本文就其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人自身的素质,读书与劳动、环境、及休息娱乐的关系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6.
<圣哲画像记>从数千年灿若群星的历史名人中精选三十二位,画龙点睛地概述其为学成就,并借此作为后辈为文的圭臬,给学者治学提供读书门径选择的便利路径,为后来张之洞<书目答问>起到探源导流的作用.曾国藩继承姚鼐"义理、词章、考据"之文论,创造性地提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分法,发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曾氏传承以神气论文的桐城文统,把阳刚、阴柔两种文章风格各析为四,提出八种文境之美的理论.其所作所为,达到了"中兴桐城"夙愿.  相似文献   

7.
在桐城派研究中,有关姚椿的研究始终较为沉寂。作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姚椿不仅长于创作,还操持选政,综辑清文,积半生之力编成《国朝文录》。《国朝文录》以文体为次,承祧整合《湖海文传》与《古文辞类篹》之体例。选文以"明道"为先、"考古有得"为附;强调"纪事",要求文章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讲求"辞章之美"。此选对保存一代文献、传播桐城义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9.
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社会和谐最终要落实和体现在个人及家庭身上。晚清名儒重臣曾国藩在教导子女的言谈身教中所包含的修身养性乃自我和谐之本、孝悌乃家庭和谐之道、谦敬真诚乃与他人交之良方、廉洁奉公和施行仁政乃社会和谐之源等有关自我、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思想,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推崇桐城诸老,文学理论师法桐城传统。他继承戴名世“率其自然”的主张,崇尚自然之文。韩愈是桐城派最为推崇的作家,其雄奇文风被曾氏所张扬。曾国藩作品洋溢豪迈刚健之气,气吞山河之势。他沿袭道统与文统相结合的规则,添加文学经世主张,创建了桐城派一个变种湘乡文派,使桐城古文再度延伸达半个世纪之久。  相似文献   

11.
师法韩愈雄奇之文,是桐城派标举的一条文统.曾国藩真正实现几代人的夙愿.其文学理论,"阳刚"之论独具特色.首重"气盛",着字、造句、分段、谋篇诸多方面进行探究.曾国藩的作品,是阳刚之文成功典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雄直浩然之气,从一个侧面表现那个剧变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韩文这个经典的校读,朱熹的文法学研究从对具体的字句篇章之法的分析、总结入手,集中发明了韩文文法“文从字顺”的一面,批驳了《韩集举正》的“好奇”,对于现实中流行的怪奇文风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起到了正视听、导后学的作用,为当时及后代的文章写作灌输了平易、“稳当”的文法学思想,并进而建立起“文从字顺”的新文法标准。此外,朱熹所采取的文集校读的文法研究方式,在文法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权倾朝野,留下了显赫的丰功伟业。时人对曾国藩研究专著多达六百余部,但都偏重史学,而无人对其文学特色作系统研究。研究其非凡的文学成就,赋予他明清八大家之一的光荣称号。曾国藩开创了湘乡派,中兴并拓大了桐城文派。  相似文献   

14.
姚鼐提出“义理、文章、考据不可偏废”,但实际上有轻视汉学的倾向。曾国藩则汲取汉学之长,独创“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古文门径,为古文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真正实践了“义理、词章、经济、考据阙一不可”的学术主张。此外,曾国藩对文章的主题、布局谋篇、选词用字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写作技巧理论,也补姚氏所未发。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曾国藩不仅深受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也受到不少国外学者的研究。本文介绍了美国学者黑尔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评述了其学术观点和研究内容,展示了该作者独特的学术视角。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他从小酷爱读书、善于读书,会根据环境和时世的变化选择合适的书籍,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是许多人无法企及的。曾国藩读书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言传身教,他的读书风范感染了后世。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有诸多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1860年曾国藩集团对待北援问题的态度,人们通常认为是"按兵请旨",拒不北援。《北援集议》等相关资料研究发现: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不足;"请旨"既是曾国藩北上必须要走的程序,又是迫于当时形势的结果;在清廷撤消北援之前,湘军北援各项重要事项均已暗中安排妥当,由此可以证实曾国藩集团并未拖延敷衍,拒不北援。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研习历史的首要目的在于资治,从史书中挖掘各类宝贵的经验教训,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曾国藩的史鉴观表现在史鉴与修身、史鉴与从政、史鉴与治军、史鉴与用各等方面,是格物致知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9.
韩胜朝 《南都学坛》2008,28(4):61-62
曾国藩是晚清名儒重臣,传统文化的熏陶,人生阅历的磨炼,使他深谙"齐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系中至关重要性。因此,他一生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的治理,他谆谆告诫弟子儿女们要自强自立、读书明理、克勤克俭、戒骄戒佚、谦恭忍让,这些思想使其"齐家"方略独成体系,别具特色,对我们今天的治家育人仍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曾国藩的思想中具有较丰富的廉政思想,他的成功与其廉政分不开。曾国藩的廉政思想来自于历史文化的浸染,来自于其处世从政经历的总结,对当今反腐倡廉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