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安石与老子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石在天道观上,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但把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发展成为宇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在天人关系上,继承了老子的合理思想,主张人应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反对统治者的任意妄为,同时也对老子消极无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在辨证思维领域,继承了老子天道运行不已的观念,并用“耦”、“对”概念来概括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辩证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谢俊  刘国华 《理论界》2006,(3):91-92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道法自然”是他“无为”思想体系的基本内涵,“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精神灵魂。文章分析了“无为”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和结构,清楚地阐述了“无为”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3.
毋庸置疑,“无为”,是老子哲学的关键词之一.然而,将“无为”解读为消极遁世的“无所作为”,是对老子哲学的最大误读之一.事实上,“无为”的实质,是顺手自然去作为的手段,其主要内涵是不过、不争、不违背自然.老子认为,刻意人为会导致欲速不达、自取其辱、失德于天下等严重后果.更重要的是,以“无为”作为基本线索,老子的哲学为成功地“作为”揭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方法、原则和途径.主要有:顺从自然、与时俱进、使民不争、以德报怨、从细做起、谦卑包容、迂回借力、公正慈爱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求真、求道两个层面重新审视了老子的人生哲学,认为老子的人生哲学积极有为,分析老子人生哲学之所以评价不高的原因,对老子哲学中“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等概念也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 郭绍虞先生曾说过:“研究文学批评史,首先的难题,就是要辨识这些抽象名词的义界,不使它模糊,亦不使它混淆.”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内涵,没有严格的界定,往往具有多层意蕴,而概念的内涵随着历史的推移而变化.更何况古人运用概念又相当随便,同一概念,不同批评家运用时涵义可能不同;同一批评家在不同场合运用同一概念,涵义也许有异.这就是概念内涵的历史性和复杂性.本文着重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个最常见的概念——自然——的历史发展,以之说明古代文学风格概念内涵的复杂性.一、自然观念的起源与六朝的自然观念文学批评上的“自然”一词,来自道家哲学.自然之道,是老庄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的.“自然”有几种含义.首先,自然是无为的.“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庄子·田子方》)自然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和意识,没有功利性,  相似文献   

6.
刘华军 《船山学刊》2008,(4):111-113
自然的整体有机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之“道”乃天地之“遗”,是自然之本性,是连接人与世界万物之纽带。“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于是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乃“圣人之德”,无为而又为。以此可以看清老子的整个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7.
老子之自然与无为概念新诠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老子之自然与无为概念新诠刘笑敢本文认为老子哲学以自然为中心价值,以无为为实现中心价值的原则性方法,以道与德为自然无为提供形而上的论证,以奇正相依、正反互转的辩证法为自然无为提供经验性的支持,从而将形而上学、辩证法与自然无为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对...  相似文献   

8.
吕箐雯 《船山学刊》2022,(6):108-116
“无为”是周敦颐《通书》中重要但易被忽视的思想之一:“无为”包含着“诚”的本体论映射,不仅是对“诚”之性质的描述,也是对“诚”之发用结果的阐释;作为修养工夫,“无为”亦继承了儒家原有的修养路径,其“有意之无为”与“自然之无为”的双重路径是普通人朗现“诚”这一本体、为圣成贤的重要工夫。同时,《通书》之“无为”虽然在表面上有着较强的道家哲学意味,但其与《老子》之“无为”仍有区别,二者对普遍化的仁义礼智与礼乐教化的态度不同,此亦反映了周敦颐的儒家立场及其“融道入儒”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老子》哲学以“自然”、“无为”为核心观念而展开的思想体系根本上属于政治哲学。形而上之“道”下贯、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道之“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由于“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民“自然”的观点其实确立起人民乃政治主体即民主之政治原则。“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从政、执政之道德准则。君“无为”乃民“自然”的逻辑必然要求。“无为”之治本质上乃民意政治,其中蕴涵着权力制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道家从老子起就极力主张自然无为,然而这种思想绝非道家独有。实际上,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也主张自然无为。关于这一点,却很少被人注意到。本文将以《论语》为主,谈谈孔子自然无为的思想。首先,我们应对自然无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自然”,并非指自然界,而是指“本然”,即事物本来的样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中的“自然”即这个意思。“无为”也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掺杂个人的主观臆断,一切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淮南子》对“无为”有一个很大篇幅的解释:“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  相似文献   

11.
析“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道的思想体系的主轴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含义即守静致虚、柔弱不争、少私寡欲、为而不恃。其本质即道法自然。行“无为”则“无不为”,若行“有为”,则“为者败之”。“无为”的思维模式对解决“天理”与“人欲”矛盾的启迪意义在于提供一个终极性意义的导引。  相似文献   

12.
尚建飞 《兰州学刊》2006,(11):38-40,37
圣人是《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具有与道为一的玄德。《老子》经过对当时无道君主的批判和考察、分析“古之善为道者”的基本特征,提出玄德的内在规定性是自然无为。《老子》认为,圣人之所以能与道为一(其标志是拥有玄德)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圣人可以自觉地认同道所显现的境界;其次,通过“致虚极,守静笃”的工夫,他能洞察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性;此外,圣人遵循自然无为原则来教化百姓,使其得以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正因为圣人既可以通过“为道日损”的方式体认人与天地万物为一的最高境界,也能用自己的“德”来范导众人最终达到自然无为的理想生存状态,所以他才会具有玄德。今天,我们通过从哲学的层面来解读《老子》圣人观,最终会发现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以天人合一为指归,并凭借绝圣弃智的方式来实现人之本真存在的前形而上学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3.
试论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刘笑敢(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本文提出老子哲学的中心价值的观念,认为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所要表达的最基本的信息和主张就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而然的存在和发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中心价值,“无为”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的行为原则或方法。从概...  相似文献   

14.
“贵生”是老子生命观的内涵。“为己”或“为天下”是传统中解读老子生命观内涵的两个视角。历代注疏体现了“宠辱”“贵爱”“身与天下”三组解读《老子》第十三章生命观的核心概念,忽视君王生命活动的政治影响,仅以个体生命把握老子之“贵生”,导致身与天下的分裂。在身与天下的关系视角下,身的长久保存以归之自然为实事前提和价值旨归。归之自然以求道是老子生命观的价值旨趣,受国之垢而守其辱是君王以身托天下的伦理实践表现。“贵生”的内涵不在强调贵爱己身,而在突出将修身所致的自然之身扩充天下。在身与天下的勾连中,显示归之自然以求道的生命价值区间,通达没身不殆的生命境界。以归之自然的身托寄天下,使生命与天下皆能够长久保存。  相似文献   

15.
“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在“无为”指导下的作为,同认识、心性领域的虚静无为相对,属于行为领域内的无为;在老子“无为”治国思想中,是朴治无为前提下的作为,同功利有所作为有明确的区分。朴治无为是老子无为治国思想的中心,属于纯理论方面的探求,在具体理论运用中就表现为术治无为,在治国行为过程中则表现为“为无为”。  相似文献   

16.
对道家哲学蕴含的环境哲学意义可以从5个方面进行诠释:一,道家以“自然”基因定义了中国文化及其发展方向和模式;二,“自然”即自然常态的省略表述,这可以用来探索和建构广义的生态哲学;三,道家肯定自然万物具有“内在价值”,为实现深层环保确立了价值哲学根基;四,道家提出了“玄德”和“无为”的理论,为人类的超越和自律指明了出路;五,老子慈爱万物的理念,丰富了环境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人对老子思想的误读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人在对老子思想的解读中,是存有许多偏颇的。这些偏颇集中表现在一是将此“自然”读成彼“自然”;二是将“无为”读成“不为”;三是将冷眼旁观式的“超然”读成是“忧患不留于意,爱憎不栖于情”般的“自适”、“冷漠”乃至“麻木”。虽然这其中蕴集着后世文人的种种无奈,但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将老子看成是一个消极避世的隐者。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与哈耶克之自然秩序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学界皆有人认为,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之自然秩序思想源于中国老子,哈耶克的自然秩序思想较亚当·斯密更接近于老子,老子思想孕育了现代经济学的精神。“无为”、“道”与“一般性规则”、“无知”等一般被认为是老子与哈耶克思想相通的方面,但通过比较研究可知,老子和哈耶克的自然秩序思想差异很大,可以说是貌似而神不同。其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旨趣殊异,各自代表或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晁福林 《江汉论坛》2004,2(11):84-90
<老子>的帛书本、郭店楚简本与传世本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记载有歧异处.专家或认为老子从未讲过此语,而只讲"无为而无以为";或认为此语正是老子思想的表达.本文认为老子道论中的"无为"观念确曾导致"无以为"的结论,但随着老子学派思想的发展,清静无为的思想逐渐转变为"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进取的观念."无以为"和"无不为"的说法并存于<老子>书中恰是它存在着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个说明.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揭示了老子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无为"观.在战国秦汉之际社会大变动的形势下,道家"无为"理论的重大变化,适应了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个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道家理论活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李洪杨 《理论界》2023,(2):36-42
劳思光的老学研究是当代老学研究和道家哲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种范式。他对老子其人其书这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考辨,并通过“常”“道”“反”、“无为”“无不为”和“守柔”“不争”“小国寡民”三组哲学观念为诠释框架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要义作了创新阐发。同时,他从哲学史书写的“理论设准”出发,总结和归纳了老子哲学的理论指向和基源问题,展现了其哲学史研究与书写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