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式三、黄以周父子为晚清经学大师,是定海黄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就使舟山人走进了中国近代学术史。本文从家族文化研究视角,探讨黄氏家学、家风的流风余韵与"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治学风范及其影响,以期更好地继承黄氏家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定海黄氏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黄式三、黄以周父子在清末虽然以礼学著称,但易学亦是其经学研究的着力点,乃至是其出处进退之依据与信仰所在。其易学研究,亦可以称得上是清代易学的重镇。黄氏的易学特点,一是汉宋兼采,一是以条例治易,一是注重易学与政治哲学和伦理学之关系。这都对清末民初的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尤其通过黄以周执教南菁书院而发挥出来。其中的佼佼者,为唐文治与曹元弼。是故,对黄氏父子的易学进行研究,对于清民之际的经学之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全民自觉进程,各民族的中华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极大增强.以拉卜楞黄正清家族为中心进行考察,表现为他们在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上的认知自觉和实践自觉.认知层面,维护中华民族一体性成为基本共识,包含藏族是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定位和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一致对外的责任意识?实践层面,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成为时代主线.宣传动员、募捐慰军、维护团结、发展教育和交通等形式多样的爱国救国活动,充分表达了他们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从自觉价值看,黄氏家族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有效促进了藏族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知自觉和实践自觉,用事实阐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与当时学术界“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大讨论相得益彰,掀起了边疆少数民族爱国救国的热潮.黄氏家族的认知和实践绝非个体性质的表现,而是较有代表性地呈现出边疆少数民族爱国人士中华民族自觉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4.
洪州分宁黄氏祖籍为婺州金华,于南唐时迁入分宁.初时为传统的乡绅之家,后来黄元吉建立樱桃洞、芝台两处书馆,黄氏子弟因此受到良好教育,养成良好学风,乡绅之家从而转变为文化家族.分宁黄氏家族于是渐渐形成较为稳固的家族性文化特征.他们以儒学为立家之本,讲究宗法秩序,遵循忠孝仁义规范;以文学为传家之学,尤其重视作诗.此外,擅长书法,崇尚气节,向往隐逸亦有不少传承.这些特征,在黄氏家族的杰出人物黄庭坚那里均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黄庭坚辉煌的诗歌艺术成就,高超的书法造诣,高洁的人品,又激励着家族中的成员及后人不断承传、创新,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洪州分宁黄氏就此崛起.  相似文献   

5.
邓禹家族是东汉世族中"可以为后世法"的文化典范。他们注重德行与文学教育,培养了矜重内敛、好尚学问而不弃武略的家风。邓禹家族文学主要是政治家的文学,以严密的理性分析见长,彰显了邓氏政治家经纬天下的胸怀与韬略,对汉魏政治、经学、文史之学影响很深。  相似文献   

6.
1856年,黄式三亲自重新修订的定海黄氏谱三修本,忠实地记录了黄氏家族在特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人物与事件。祖先黄晟曾在唐明州刺史位上,外筑金汤以卫民,内置馆校以兴学,聚江东儒学尚礼士,是多次受朝廷嘉奖的一代英杰。黄式三、黄以周是中国晚清著名的礼学大师。定海黄氏以族谱形式传承家族保国卫民、崇教尚文、孝悌传家等家族文化,为我们今天的黄氏父子及黄氏家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7.
“望族”因其社会影响的关系,一向在家族史中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提出“科举家族”才是清代真正的望族,主要利用《清代硃卷集成》中的科举家族世系与事迹资料,从家族教育、婚姻行为、师生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清代科举家族形成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8.
黄式三、黄以周父子是清代后期著名学者。其学术博大精深,在经学、史学等方面造诣精深,为时人所推崇,然长期以来学界对其关注不足。近年来,随着黄氏父子相关著作的大规模整理、点校,和黄氏父子学术内涵之探究,海峡两岸对黄氏父子的研究和关注正在兴起,其学术价值也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海峡两岸黄氏父子当代学术研究概况,分成经学、史学、义理学,以及整体学术综论四部分,对黄氏父子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进行管窥,并呈示当代研究成果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9.
苑秀丽 《东方论坛》2010,(6):28-37,42
从明代开始,即墨黄氏由一个普通的农家,不断提升文化层次,从明嘉靖到清光绪的数百年间,涌现出进士8人、举人34人、贡生45人,其中有65人有文集、诗稿传世。这些文学、文化人才,使黄氏家族成为当地典型的名门望族、文化世家。一方面,家族文化构成了黄宗昌《崂山志》撰写、刻印和流传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从族人黄肇颚的《续崂山志》、黄氏后人对《崂山志》的普遍重视和黄氏外甥周至元的《崂山志》,以及青岛文化发展的实际来看,黄宗昌《崂山志》的影响已从家族文化向外扩展,对青岛地区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为我国家族文化与地区文化互动的一个鲜活的例证。  相似文献   

10.
所谓宋代“经学变古”,即宋学变汉学之“古”。经学变古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学观念的转变、经学解释方法的革命、经学怀疑思潮的兴起。通过经学变古,宋儒建立起一套与汉唐传注之学不同的新的经学范式———宋学。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创作的一翼深深植根于经学的土壤之中。其家庭的经学教育传统、青少年时代的经学教育和仕进道路上的经学考试,都显示出他具有良好的经学背景。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之一,哲学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在先秦儒学向汉代经学的转变过程中,董仲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主张“独尊儒术”使儒学神学化、经学化、社会化上。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着重从重德教、辅刑罚,万民之性、待教而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必仁且智以及教师观等方面,来分析董仲舒的修己治人之道,可以使高教管理者对古代儒家伦理管理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数百年来,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的儒家经典英文译本众多,但从儒家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礼”的翻译来看,其中的曲译和误译现象十分普遍,原因是译者大都局限于字面意思,没能做到从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角度去透彻理解和翻译儒家思想。这种翻译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媒”的作用,但并不能传达出儒学真谛,据此西方读者无法真正认识儒家思想,这极不利于儒家思想的外传播。  相似文献   

14.
清代浙东学派经史文三位一体,不仅有理论上的阐述,而且有文学上的实践,章学诚即为其中之集大成者。以《文史通义》为考察对象,相比于浙东先贤,章学诚在对经典的引用与表述中,更加注意六经之间的互通,对六经的表述趋于细化。相比于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对史的重视则更多在于理论的提升方面,“六经皆史”极大提高了史学的地位。章学诚的文学思想在关注文学性的同时,将经史引入文学,体现出杂文学的特质。章学诚的文学创作亦体现出经史文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可分为三大步骤:一是依据传世的五经文本并参照出土的卜辞金文,辨析并厘定关键词之原初释义;二是检阅后经典时代以汉学诂训和宋学章句为代表的经义疏证,梳理并勘订关键词之经学解诠;三是勾连从经部到集部的文献通道,识鉴关键词之经义根性在集部之诗文评中的诗性绽放。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经学视域,对于关键词理论谱系之建构和关键词诠解路径及方法之新创,均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小学生课上、课余读经书的热潮似乎很高,这在教材编写和学业测评中都有一些体现.为什么要读经书,读哪些经书,如何正确对待"读经书"现象,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必须明确的问题,否则,将使汉语语文教育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背离汉语现代化的目标,影响现代汉语健康发展,削弱现代汉语在现代语言生活中的工具性功能.  相似文献   

17.
家谱文化中,蕴藏着家族成员文化人格的历史基因.黄式三、黄以周父子是定海黄氏家族史上最耀眼的两颗明珠,是名载史册的晚清学术名家,浙东学派的殿军人物.由崇教尚文、善良慈德和孝悌传家构成的家族文化背景对黄式三父子的治学精神与人格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是一个擅长吸收与借鉴他来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通过吸收我国传统儒家孔学思想的仁爱观、孝悌观、正义观作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主要内容,成为新加坡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而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家庭教育却出现了以扭曲的代际观、畸形的重利轻义观为代表的问题。为此,以新加坡家庭教育成功的建设经验为契机,从整合和践行儒家精华资源、统筹以“法”来塑造家庭教育的环境、建立家庭伦理教育的约束机制等措施以借鉴与吸收新加坡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并提出家庭教育实施中的建议以对我国完善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经学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在《文心雕龙》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论篇中表现出的取经典为模范的思想,即刘勰有意识的"宗经"为其文学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依傍;二是刘勰的文学本质观与经学有显而易见的牵连;三是刘勰的文学作品论向经学的复归;四是创作论中的物感说与通变观对经学思想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