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满铁”映画自1923年成立始,至1941年并入“满映”,其在东北地区的电影活动长达18年之久,拍摄了大量影片,这种通过影像塑造殖民地的方式都被之后的“满映”所沿用。“满铁”映画所拍摄的影片是日本侵华史的有力证言,透过影片可以窥见作为权力文本的“满铁”映画借助影像符号塑造了“新国家”、建构了充满“现代”意味的都市与工业景观,也书写着“听话的身体”,妄图将日本殖民者侵略行为合理化、合法化,将日本殖民下的伪满洲国塑造成一个“五族协和”的“王道乐土”。  相似文献   

2.
《黎明的通知》是诗人艾青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作为黎明的使者,激情满怀地欢呼黎明的到来——光明和温暖的到来,热烈地传达着黎明的呼唤——呼唤被压迫的人民大众振奋起来,行动起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他们久已渴望的光辉的黎明。 从诗的整体上看,诗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使“黎明”这个本来抽象的时间概念、成为光明和温暖的化身,让这会说话的“黎明”嘱托诗人向广大的人民发出“通知”,提出请求,显示出全诗构思的奇妙。  相似文献   

3.
“灰姑娘”这一母题属于世界范围的共通母题,以“灰姑娘”为母题的故事数量繁多。而《落洼物语》和《叶限》则分别是日本版和中国版的“灰姑娘”。两作品在同一母题下,在文化、社会背景和内容方面既表现出某些相同之处,也呈现出诸多相异之处。从上述两方面出发对两作品进行对比考察可以加深对两部作品理解的同时也究明其异同点。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杂文,是激烈的阶级斗争的产物。每一个光辉的篇章,都生动地表现出他战斗的智慧、所向披靡的气概和力量。《“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写于一九三0年四月十九日,最初发表于同年五月《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五期,后编入《二心集》。它是回击国民党反动派反革命文化围剿的重型炮弹。鲁迅用他那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针对梁实秋的狂吠,给以有力的批驳,作了入木三分的揭露。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是我国析字形、解字义、辨读音的文字学专著。本文在对284个《说文解字》中“女”部字及女性文化相关字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说文解字》中“以类相从,以义相贯”的分类原则,建构“女”部字分类体系,将其分为姓名、称谓、婚嫁、女性价值评判标准、中性字五个类别;通过《说文解字》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女”部字对比,研究“女”部字形义变化;探讨“女”部字中反映出的古代女性主流社会地位和古代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中国“双城”———《边城》与《围城》两部杰作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和讨论,试图透过这两座“城”领略其彰显的两种人生基型和成因;同时通过对两个文本所蕴涵的人生形式、人性思想的深层发掘,以及对两位作者所选取的文化立场与叙写模式的比较分析,从中体悟两位作家对人生与艺术的独特思考和创造。  相似文献   

7.
在《离骚》中,屈原建构出两种不同的空间:故土与乐土。两种空间的并立共存,充分显示了屈原在政治道路、情感意向上的矛盾冲突和进退抉择。如果说《离骚》中的"门"成为隔断故土与乐土的节点,那么"路"则成为沟通这两种空间的桥梁。在神话思维的作用下,屈原将自己的特定情感通过空间方位的特殊取向表现出来,即刻意挑选与强调南方和西方。如果说南方的取向反映屈原企图在故土寻求知音,那么西方的取向则代表他意欲在乐土寻求知音。  相似文献   

8.
《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是我国官修时间最长的史书。“和”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范畴,由“和”凝聚而成的“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对《明史》中的“和”文化进行探究别具意义,有助于明晰“和”这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和”字在《明史》中出现频率很高,共出现2182次。结合明朝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观念,主要对《明史》中的外交之“和”进行了探微。同时,《明史》之“和”从增补词条、书证晚出以及疏漏释义三个方面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9.
日益风靡的网络游戏促发了电影对其进行“再媒介化”的创作,由此诞生了一批“网游电影”,《头号玩家》和《失控玩家》即其中的两部代表性影片。与之前的电影对单一物理现实的呈现不同,这两部影片转向了对科技仿真现实与物理现实的共时思考和同时表现,其中内含着“网游电影”之“一个银幕、两种现实、三重世界”的结构关系,亦显示出“网游电影”与传统电影在叙事、主题、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及差异。此外,“网游电影”在吸收游戏元素的同时,又受到了电影艺术的规约和再编码。  相似文献   

10.
《十八春》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后修改为《半生缘》再次出版.本文重点分析《十八春》和修改本《半生缘》在两大主题上的不同处理:人与环境、人与时间、力求从作品本身出发,挖掘出修改的缘由和必然性,反映出张爱玲修改前后复杂的心理变化轨迹,从而加深对她“苍凉”的艺术气质和精神世界的认识,在文化角度上更宽容的理解作家的人生选择和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二日,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心脏停止了跳动,全中国人民都深切哀悼这面在文化战线上引导我们前进的光辉旗帜。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曾经指出: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这些时代巨人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部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两者并用。”(《自然辩证法·导言》)郭沫若和鲁迅一样,就是我们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用笔和剑同时进行战斗的、顶天立地的文化巨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女神》到《科学的春天》,他的笔,始终与革命密切相连;他的心,始终和人民相通;他的活动,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合拍。无论是革命的高潮、低潮和转变时期,他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擂着革命的战鼓,合着时代的步伐前进。他是我们时代的产儿、时代的证人和时代的卓越代表。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和身后留下的好几十部涉及到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2.
晚明文震亨的《长物志》和清初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两部被园林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造园著作。《长物志》和《闲情偶寄》代表了明清园林文化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反映出一种动向。首先,两部著作都鲜明体现了明清园林文化中的“器物关注”特征,只是在两者之间又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其次,这两部著作的先后问世反映了明清园林文化理论发展的两个阶段:总结和创新,并且从《长物志》到《闲情偶寄》,园林文化领域中审美话语权的归属趋向又发生明显的转变,即从一元向多元扩散。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堪称北方黄河流域地区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楚辞》是我国第一部以屈原为代表而创作的新诗集,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堪称南方长江流域地区楚文化的卓异楷模。它们以其优良的“风骚”传统,在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光辉典范作用。然而,对于中国文学这两大源头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认为,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既有南楚本土固有文化的哺育,又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的沾溉,《诗经》影响《楚辞》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和《红字》诞生于不同的国度,却都运用了“红色意象”象征的手法。文章试图以美学批评为基本的立场方法,以文化符号学为考察的出发点,对这两部小说作初步的平行研究,以寻求其中含有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并揭示造成不同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背后,“红色意象”在东西方隐含的不同的宗教、哲学、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具有历史悠久的“尚象”传统,而《老子》的“象”论则是中国古代关于“象”问题最初的哲学探讨.《老子》中的“象”作为“有无相生”的“意象”呈现,同时沟通着“道”“器”二元,并以其为中介建构起关于世界存在的“形—象—道”的本体论结构.这一结构经由《庄子》和《易传》的继承与发展,又衍生出“象一罔—玄”的认识论结构和“言—象—意”的语言学结构.《老》《庄》《易》有关“象”的哲学体系,作为中华传统“尚象”思维的反映,对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的“人”部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本文通过阐释“人”部字与人的情感、性格,以及与儒家思想、姓名意蕴、祭祀文化的关系,来探究蕴含在其背后的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要把《三国演义》和《堂吉诃德》拿来相提并论呢?这是因为《三国演义》是东方的中国第一部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1980年大英百科全书第十卷的“元朝白话小说条目”中,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这里所指的“第一位”,当然是指小说这种体裁而言的。中国长篇小说的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是罗贯中,那么,西方长篇小说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是谁呢?当然是《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了。这两个“第一位”的知名的艺术大师,可以说是两个不同民族文学传统的体现者,他们在各自发展的进程中,本来是互不相谋的,没有什么影响的,因而各有其特点。然而,作为一个民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产生,又绝不是偶然的,诸如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文化水平的程度等等,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具备必要的条件,一个民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出现是不可能的。本文拟从产生这两部长篇的客观原因,以及这两部作品的各自特点加以探讨,由此窥见两个民族在当时的艺术上的不同成就。  相似文献   

18.
《问孔》和《刺孟》两篇文章,是选自东汉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著作《论衡》中的第二十八篇和第三十篇。《论衡》,是一部充满唯物主义思想,富于战斗精神的光辉哲学著作。全书现存八十四篇。其中对流行一时的神鬼迷信、汉儒思潮作了有力的批判。对孔孟之道以及董仲舒之流所宣扬的“天人感应”、“王权神授”、“圣人造世”、“先知先觉”等唯心主义的反动谬论,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在《论衡》中,王充用唯物主义观  相似文献   

19.
杜拉斯在不同时期创作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在这三部小说中,“中国情人”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这一形象是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现实的一种认知与描述,杜拉斯在对“中国情人”形象的反复重构中,也透露出创作主体自我认知轨迹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日伪“新民会”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伪“新民会”始末唐志勇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华北组织了一个伪团体,叫“中华民国新民会”(以下称“新民会”)。这个伪团体与华北伪政权“表里一体”,是日本侵略者奴役和掠夺华北人民的主要工具之一。本文根据《新民报》、《盛京时报》、《华北治安战》等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