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敖包和敖包祭祀是蒙古族传统信仰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北方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文化遗存,是一种集原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萨满教、佛教信仰和现代文明等多元文化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载体。自古以来,敖包祭祀对草原族群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加强,草原文化共性特征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蒙古族古代文化中,崇拜“九”数常常蕴蓄着许多象征内涵。蒙古族传统文化及众多文献典籍里,“九”数是蒙古人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表现,它折射出蒙古民族的社会心态、审美情趣、文化传统和民俗底蕴。 一、蒙古族祭祀习俗中的“九”数 蒙古族祭祀习俗与蒙古族萨满教关系密切。萨满教对蒙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直产生着深刻广泛的影响。“九”数在萨满教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个原始宗教中,有“九十九重天”的说法。成吉思汗时代,用九十九匹白色骡马之鲜好,泼酒九十九次,以祈祷于九十九天保佑。蒙古族萨满教祈祷词曰:“上有九十九尊天神/下有七十七尊地母/皆是慈善好施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历史悠久的满族萨满教是在经历了人类社会自无阶级到有阶级的几个不同历史阶段后,由“部落宗教”转变成“民族宗教”的。满族萨满教中外来神祇仅数位,大量的是本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民族的个性表现得相当充分和突出。满族的萨满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烧香跳神祭祀典仪,这是满族萨满教作为民族宗教的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祭仪蕴涵着满族原始初民的崇拜意识、伦理观念、思维逻辑,反映出许多生动而真切的原始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达斡尔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以狩猎和农业为主,渔业较发达。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大部分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历史上达斡尔族民间信仰萨满教。萨满教以其神职人员被称为“萨满“而得名。它是以万物有灵思想为基础,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多神信仰为内容,以一定的祭祀活动为表现形式的原始宗教。  相似文献   

5.
文化多元性是内蒙古文化构成的一大传统和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资源。鄂尔多斯地区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信仰文化保留较多、较完整的地区之一。如源于萨满教的敖包祭祀、苏力德祭祀以及以成吉思汗崇拜为核心的祭祀礼仪文化和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这些传统的信仰文化资源不仅是鄂尔多斯文化的鲜明特征,而且也是构建多种文化并存共荣的新文化体系的重要人文资源。  相似文献   

6.
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有关敖包文化的研究成果看,敖包和敖包祭应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祭坛和社。二者在外在形制和内在功能方面具有诸多的相同之处。如,二者均筑建于高山或台地顶部,外形上多为三重圆形石砌建筑。功能方面均与天、地、祖先崇拜有关,具有明显的原始宗教性质。敖包的最初功能应与祖先墓冢崇拜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八旗谱牒资料,对萨满教与祭祀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就联系而言,满族祭祀承袭了萨满教中多神崇拜的思想;满族祭祀是萨满活动的简化形式。从区别层面来看,它们在神职地位、承袭方式、宗教活动、表演形式等方面存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阿鲁科尔沁旗都日布代嘎查的木都图敖包,以蛇角为藏物和由女人兴建并参与祭祀而别与蒙古族的其他敖包,同时该敖包还承载着家族的社会地位和认同,体现了蒙古族的对动物、植物的崇拜和敬畏自然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9.
胡日查巴特尔同志撰写的《哈塔斤部十三阿塔天祭祀》一书的蒙文版本(约十万字),即将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现将该书的主要内容做一简要介绍。这本书是作者在对鄂尔多斯哈塔斤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是一部探讨古代蒙古萨满教信仰的专著。该书史料翔实,见解新颖,说服力强,对于了解鲜为人知的哈塔斤部宗教信仰及其祭祀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作者在概述蒙古萨满教的主要崇拜对象“腾格里”——天的同时,较详细论证了十三阿塔天的起源,以及十三阿塔天祭典和成吉  相似文献   

10.
萨满是满———通古斯语族所信奉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是萨满教崇信观念的基础。萨满祭祀仪式中的法器、服饰、歌、舞等 ,构成萨满文化的一体。受这一原始宗教的影响 ,鄂伦春族游猎文化艺术中 ,包含了部分萨满教意识的内容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与融合 ,对鄂伦春族远古文化艺术的传承、演变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萨满教是北方游牧民族早期信仰的宗教,萨满教在北方诸民族中影响力比较广泛而深刻,直到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萨满教几乎垄断了北方各游牧民族祭坛。对一个民族而言,自身宗教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于本民族的文化思维和生产生活习俗。任何一种宗教发生之时期就开始从自身的角度去解释宇宙的万物、万象。蒙古族萨满教也跟其他宗教一样,在漫长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了它自身独特的解释天地、自然、生态、灵魂之诸多观念。本文就蒙古萨满教“腾格理”、“嘎扎理”、“万物有灵”理解与蒙古人的生态保护观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驯鹿鄂温克人信奉的萨满教,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之大成,以万物有灵的信仰为其思想意识的基础。萨满教文化作为驯鹿鄂温克人传统文化的核心,渗透于他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3.
彝族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彝文典籍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理念,来源于先民天地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他们的自然崇拜活动中,不仅体现出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更有着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与措施.彝族传统文化同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要体现在彝族的兄弟意识、社会结构、伦理教育与女权现象中.  相似文献   

14.
论黎族服饰文化中的宗教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黎族服饰是黎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其绚丽多姿的服饰纹路中,从天上到人间、从花草到动物的图案几乎囊括在内。这些图案、花纹符号都有其特定的宗教意蕴,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信息都可以在其服饰中去找寻。本文试图从黎族五支系的服饰图案特征入手,探讨黎族服饰图案中的宗教情怀和深藏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临卦的卦辞虽然简单,但是表达相当清晰,“元亨利贞”表达君王每年的例行祭祀,显示祭祀仍是国家大事,在君权神授的观念下,君王率领众臣与百姓来祭拜神灵,是延续古老信仰而来的宗教行为。后半段的“至于八月有凶”则指出祭祀已非万能有效的方法,君王或人民要能与神灵感应相通,绝不能只仰赖祭祀,祭祀当然还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君王与人民的忧患意识,恐惧天命的消逝将可能带来的灾祸,要有事先的预防与对应的行动,必须先从自身的道德与行为进行调整与提升,以慎德与敬德的自觉来作为生活与政事实践的指导原则。临卦爻辞的六临,是六种神人交感的模式,与天命的忧患意识更为紧密相关。初九是最佳的模式,六三是较差的模式。天人之间贵在无心而感与自然而化,肯定天命而又不被天命所束缚,感无不应,应无不化,一切顺乎心志就能合乎天性。最坏的状况是感而不应,神人之间天命不通,此时君王与人民会产生忧虑,不能不主动去面对以及思索解决之道,此种忧患意识也是回到自我心性的调整与转化上。  相似文献   

16.
儒家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伦理性特征,即便是宋明心学所看重的“自我”也不是基于对个体情欲的肯定的自我,而是指向孝事父母的伦理性与孝事天地的超越性。源自天地之心的人心之爱呈现出天地的生生之德,其中蕴含两个重要面向:一是由天地赋予人心的仁德,一是人以下学的工夫上达天地之心。而人心之爱敬并非自动开启,须依靠最根源的天地之教,天地所教的最本初的内容也是人伦之理。在根源上,人与万物共同禀受的天命之性,二者的差别在于气禀不同,此是人贵于万物的根本所在,而对“天命之性”概念的保留则保持了人本理念的超越性。儒家人本理念是基于天地生德的观念,因而逐于物质名利是人的自贱自欺的行为,同时也是对天地的贬低。儒家人本理念不仅是全球视域中的人本思想的重要补充,更是救治现代性笼罩下的人本思潮弊病的良方。  相似文献   

17.
“绝地天通”是中国上古社会信仰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原初社会普泛性的巫术文化因此转变为以祖先崇拜为代表的宗教祭司文化,巫师沟通神人的权力最终为帝王所独占。“绝地天通”是巫术向宗教演变的一个隐喻说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文化中大山崇拜心理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坤 《东方论坛》2010,(2):22-28
中国古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大山崇拜心理。昆仑神山是大山崇拜心理的原初形态和终极代表。秦汉以降,五岳被异化成为现世中的昆仑神山,并继承了神山的职能角色。五岳封禅文化是大山崇拜心理的必然产物,也是其典型形态和成熟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