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农事诗的社会及技术信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建  罗丽 《唐都学刊》2003,19(3):51-54
先秦农事诗主要见于《诗经》和古逸诗,反映了西周及春秋时期多姿多彩的农事生活。内容涉及远古时期繁多的粮食品种及其他经济作物;青铜器及铁器制作的农具;耦耕及休耕制等耕作技术;田园施肥灌溉和灭虫;蚕桑、漆园和果园的劳动情景等,为研究先秦农业和社会生活留下了丰富而详实的参考史料。  相似文献   

2.
《诗经》农事诗充分体现了周代重农思想。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组织以提高生产水平、将农事与祭祀紧密结合以提高农事地位、强化民众对农事的归属感以激发精神力量,是重农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将农事上升到政治高度,视为立国之本;将重农与德政联系起来,实现农德并重,是周人重农思想的两大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农事诗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丽  杨亚军 《唐都学刊》2005,21(3):152-155
农事诗是古代思想文化的载体,是古代农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统治者实施管理的有效途径,是珍贵的信史资料。从《诗经》到清末,农事诗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以周原贵族巡田、祭祀、祈求丰年为主,更多地传递出官方信息;汉至唐,以文人士子描绘田园美景为主,是田园诗产生、发展并在艺术上达到最高峰时期;宋元明清,是农技诗与田园诗共同繁荣的阶段,农技诗的出现,表明农业在诗歌中的地位由被动的从属地位上升到主动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应贤君 《学术交流》2007,(8):151-153
"尚理"和"以议论为诗"是苏轼诗歌最显著的特点,也常作为苏诗的代表性缺陷而被批判。其实苏诗并非纯粹"以议论为诗",而是充满"理趣美",是高度凝练、高度结晶的情感与哲理、形象结合的表现,它符合诗歌的美学特征。理趣诗的产生是诗歌内在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苏轼丰富的才学、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完成了宋代诗风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5.
施常州 《阅江学刊》2014,(6):120-128
世人皆为同胞、万物俱是同辈的理念正是儒家仁政爱民思想的体现。赵蕃的田园诗,再现了南宋中、后期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农人快乐的劳动场景,也反映了农民劳动生活的艰辛,更有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渴盼神灵降福而举行的祈雨仪式,充分反映了诗人民胞物与的情怀,代表了宋代士人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6.
鲁、齐、韩三家《诗》在两汉时期盛极一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原因,三家《诗》式微,或亡佚,或不传.至唐代,《毛诗》定于一尊.宋代以后,伴随着《诗经》学和辑佚学的发展,三家《诗》学也成为《诗经》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学者在《诗经》著作中对三家《诗》的运用是一个逐步增化的过程,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唐以来《诗经》学界的革新要求.到宋代,随着废序弃毛疑经思辨学风的发展,有的学者在《诗经》著作中关注到三家《诗》,并运用三家《诗》说:或以三家之序非毛序,或以三家之说补毛义,或以三家之说驳毛说,或以三家之说解《诗》,形成了宋代《诗经》学研究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7.
晚清新政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清末新政的展开及人们产业观念的更新 ,清中央和地方的农业产业行政机构开始日趋专门化 ;与此同时 ,民间以改良农业为己任的职业团体———农会广泛设立。两者共同努力 :提倡农学教育 ,发展知识农业 ;设立农事试验场 ,推广农业科技 ;奖励发明创造 ,倡导设立农垦公司。这在内外交困的时局下 ,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业落后的面貌 ,但也顺应了时代潮流 ,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起了前驱开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冯红 《学习与探索》2005,(4):115-117
中国长期是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因此是否风调雨顺,直接关系到耕者的温饱和国力的强弱,这就促使人们在农事劳动中留心观察四时交替、风云变幻,逐渐形成了与宇宙自然生命相依存的一种文化心态,即“天人合一”观。《诗经》中大多数诗篇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文明社会进程中,人类教育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重大跨越:农业时代教育从融入生产劳动走向与之分离,产生了教育的行业形态--学校教育,文化传承得到优化,实现了人类教育第一次跨越;工业时代学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产生了教育的普及形态--全民教育,教育受众面扩大,义务教育迈向全球,文化下移加速,实现了人类教育的第二次跨越;信息时代学校教育从单一的封闭的课堂迈向开放的跨越时空的信息世界,产生了教育的网络形态--虚拟教育,人类教育从实体走向虚拟,推动全球教育一体化,促进跨文化融合,实现了人类教育的第三次跨越.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物质进步和技术变革为人类教育跨越提供了支撑平台.三次教育跨越保证了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加速了人类探索自然、改造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贺生群 《唐都学刊》2010,26(5):127-128
最近拜读了陈正奇先生的新作《长安农事拾遗》,产生了些许联想,写出来以求释怀。 浓浓的乡情是陈正奇写作的一个重要精神动力。《长安农事拾遗》的内容属于农事,既是农事就必然涉及农民、农业和农村,他在《跋》中写道:“余生于农家,长于农村。”中学毕业后曾在乡间从事过一段农业技术工作。现在虽身居闹市,但仍然留恋着农村;虽然当了教师,但仍然想着农民;虽然手执教鞭,但仍然关注着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韩玺吾 《唐都学刊》2006,22(3):135-139
周民族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农业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周人定居的农耕文化。作为周文化遗存的《诗经》,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可以从《诗经》所流露出的农业生产的乡土情怀、宗族伦理与宗国感情、以文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基于现实的创作精神上清晰地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农业文化的诗集,它是中国上古文化诗的总结和艺术升华,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超出了诗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以生产现场为中心,以工人劳动关系为主要分析对象,是劳动过程理论的重要特征.农民工的劳资关系问题研究应该回到以马克思、布雷弗曼、布洛维等相继拓展的劳动过程理论中去.“控制”“抗争”与“妥协”,是劳动过程理论分析工人劳资关系的核心话语,有助于我们检视当下的时代变迁和中国农民工在劳动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在回顾劳动过程理论核心分析话语演进的基础上,梳理国内劳动过程视域下相关农民工问题研究,阐述劳动过程中工人主体身份的建构及在中国语境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宁波,北宋称明州,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升为庆元府,领鄞县、慈溪、奉化,定海(今宁波市镇海区和北仑区)、象山、昌国(今舟山市)六县。今天的余姚市当时归属越州(绍兴府),而宁海则厲台州。宋代宁波的农业是发达的,它在当时已成为主要的产粮地区。考察宋代宁波农业发展的情况和经验,我们能够得到有益的借鉴。一、宋代宁波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唐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宁波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水利工程的广泛兴修,耕地面积的扩大,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和商业性的农业经济作物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广泛兴修,是宋代宁波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渠堰的数量、浚治的规模,还是灌溉面积,都远远超过了唐代的明州。  相似文献   

14.
生琪 《青岛画报》2021,(6):58-61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创造,衣食农事,依季候而作,随时光流转.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  相似文献   

15.
政治经济学是在国别经济和民族国家创建时产生的。所以,作为经济学兴起基础的理论活动要在国别经济分析范畴内进行。例如,魁奈的伟大贡献是在确立经济周期的概念时脱离了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考虑了制造业和其他“非生产”活动。他质疑重商主义理论,根据这种理论的来自英国、法国或西班牙的观点,一向分别把财富视为来源于贸易、制造业或金银。魁奈所代表的观点是要表明财富的基础是农业生产或者是“生产性劳动”——他称之为初级生产——把流通、贸易和金融部门理解为“非生产”活动,它们依靠生产性劳动而存在。魁奈确立的这种思路由亚…  相似文献   

16.
梅尧臣是宋代诗学平淡理论的首倡者,有着"开山祖师"之美誉,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其平淡诗观的具体内容则语焉不详.甚至失于片面.本文从历史机遇、个人胆识以及对诗歌本质的认识等方面具体论述梅尧臣的平淡诗观.  相似文献   

17.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与佛结缘得益于当时儒释结合的文化背景.他因爱慕山水而游历寺院,欣赏高僧才学而与之交往,种种行为密切了与佛教的关系.在与佛教长期的交流过程中,成就了欧阳修诸多以寺院风景、寺院游历生活、与禅僧交游为主要内容的传世诗歌作品及其独特的禅缘诗境.作为有宋一代的名儒,欧阳修可谓是"有心排佛境归属,无意参禅诗结缘".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9,(1):59-65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有着鲜明绿色意蕴的科学理论。自然物质条件是劳动合成生产力的基本前提,而且在其构成要素和物化形态上,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它本质上是作为要素被劳动引入生产过程的自然力,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来扩大自然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中存在为发展生产力而滥用和破坏自然力的倾向,合理的农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这是由资本的逻辑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中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而且使土地肥力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递减。深刻领会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绿色意蕴,有利于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宰辅作为宋代政治地位最高的文人群体,受政治位置的影响,他们在写词时展现出大致相同的创作倾向,并在词的诗化、雅化等问题上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历时性的发展进程中,宰辅词人通过交游唱和形成一个个小型唱和群落,与主流词坛的创作倾向或保持一致,或存在疏离,或作为其有益补充,直接或间接地对词史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豳风·七月》学界一般认为是奴隶们反抗剥削,反抗压迫的诗篇,其理由是诗中写了奴隶们长年累月的艰辛劳动,却过着无衣无食的穷困生活,甚至人身都没有保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果真是这样的吗?如果离开蕴育这首诗的时代、社会诸条件;如果不把握这首诗的整体基调,而惑于诗中片言只语,其结论自当如此了! 这首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