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富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关于富民阶层的社会作用,时人有许多肯定的议论,认为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社会内部发生变化的强大动力,在国家的赋役承担、经济发展以及地方的社会管理、经济文化、灾荒赈济、公共设施建设、助君"养民"等各项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是以富民为主角、以富民无处不在为社会背景所展开的文本写作,这正是宋代"富民"阶层崛起、"富民社会"逐步形成的历史图景的文学叙事。《水浒传》所描述的富民并非"由富而贵"实现阶层上升的群体,而是力图"以富求贵"却难以达到目标的群体。他们大多数人走向为吏之路,说明了"富民"阶层在成长过程中寻求社会地位上升之路并不容易,他们试图通过多元化的选择在基层社会获取更好的生存环境和一定的社会地位。当这些努力未能达到目标时,他们剑走偏锋试图走"造反招安"之路达到"做大官"之目标。《水浒传》"造反招安"的故事叙述,深刻反映了宋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富民"阶层对社会地位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3.
冯贤亮 《社会科学》2020,(8):148-159
明清时期地方上大姓富室的存在与稳定培育,对于区域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稳定而有序的生活环境,自然有助于地方富户的培育,而社会动荡与王朝统治变更之际,尤能显现出富户阶层的特殊意义。"郡邑之有富家,亦小民之利",富民乃国家元气所关,"安富以保贫",使富民不苦于为国家供应,而贫民才能获得更多的依赖,这种意见,代表了明清社会中主流阶层的基本认识。但就总体而言,富户阶层的能动作用基本在"地方",相对于帝制悠久的王朝国家,明显处于被控制与调配的地位。明清两代政府在推行一些"保富"政策的同时,还有限制富户某些活动的具体措施,并不是单纯地任由富户干预乡村和城镇的管理事务。而且,本富为上、末富为次的观念,在当时仍是普遍的。  相似文献   

4.
王培友 《兰州学刊》2008,(1):178-180,161
北宋前中期富民阶层在经济政治“新变”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富民阶层的某些属性决定了他们必然有诗词生产与消费需求。同时,他们也参入到诗词生产、消费与交换过程中,对诗词生产机制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尤永斌 《理论界》2012,(11):116-118
清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乡村社会实行思想教化并且构建了完整的教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绅士阶层居于事实上的领导地位,肩负着实施教化的具体职责,它成为官民之间联系的纽带。当历史步入晚清时期以后,原有的乡村社会教化体系发生嬗变,绅士阶层被迫让渡着自己作为教化唯一主体的地位,而这与绅士阶层对乡村控制的减弱紧密相关并促进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罗晓华 《中州学刊》2004,(2):110-112
乡村社会的士绅阶层既拥有一定的科举功名,又有一定的财富,并且还是宗族中有影响的人,他们构成了乡村社会的精英.士绅们在乡村社会的领导地位是凭借其所拥有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资源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科举制的废除中断了士绅阶层的产生机制,然而在一定的时间界限内,士绅们凭借其所掌握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从而在新的权力机构中仍然居于领导地位,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仍然是乡村社会的精英.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富裕农民的兴起构成英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现象.历经中世纪时期的庄头、富兰克林,到近代早期,以约曼为代表的富裕农民阶层成为英国社会介于贵族与普通农夫之间的强有力的中间等级.富裕农民人数众多,他们参与管理乡村地方行政、司法事务,倡导发展教育,在乡村的地位举足轻重.上层约曼甚至与缙绅、骑士相互渗透和交叉,传统的种种社会界限由此变得模糊不清.富裕农民成为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阶层分化与媒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层化的良性发展,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条件,而媒介在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保证阶层间流动的公平合理,以及为最广大的基层民众提供廉价实用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实现适应社会变革的再社会化等方面,可以有很多的作为。媒介应当根据我国现阶段阶层分化的现状和阶层流动的特点,寻找促进层间流动维护社会公平、和谐、稳定的积极途径。  相似文献   

9.
受社会经济 ,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当前家庭教育态度和方式正处在一个发展变革的重要时期。本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从 6个方面论证了其发展变革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刘爽 《北方论丛》2005,17(5):82-85
19世纪是俄国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社会史研究引人注目.19世纪俄国资产阶级自由派史学家,面对俄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各种矛盾的日益尖锐,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试图对造成各种矛盾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行广泛而深入地分析,而这些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围绕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民族文化传统、日常生活方式、各个阶层的生活及心理状态等社会史方面进行的,形成了俄国传统史学的突出特征.19世纪俄国的社会史研究传统,对苏联和当代俄罗斯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阶层结构由刚性向弹性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在何种形态的阶级社会中,社会成员都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社会地位上的层级差别。由相同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社会集团称为阶级或阶层,而各种不同阶级或阶层共同构成社会的阶层结构。在迈向ZI世纪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社会结构正处于转型之中,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阶层结构也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各样的阶层都在分化和组合之中.其变动之大、范围之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令世人瞩目。一、分析框架当今,绝大多数社会学家都赞成,社会成员在所有制结构、组织结…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祖云  戴洁 《江汉论坛》2006,(1):129-133
论文首先认为,农民工阶层是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即1978年以后出现的中国社会的第三大阶层。农民工阶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农民工阶层最基本的特征是其社会身份、社会地信、社会生产的双重性;农民工阶层是中国社会转型推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现实角度看,农业经济与非农经济、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差别不会迅速消失,因此,农民工阶层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从长远角度看,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向纵深推进,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农业经济与非农经济、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差别的逐渐消失,随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整体性推进阶段,农民工作为一个阶层最终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3.
石兰荣 《兰州学刊》2012,(9):208-210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阶层在"社会圈子"中担任的角色具有多元性。他们传播知识,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他们是道义的人间化身,注重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实现载道的艰巨任务;他们按照"道"的标准批评社会,把参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与改造当成不可推卸的责任。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阶层进行知识创造与传播活动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4.
《理论界》2016,(11)
新时期的西部乡村治理处于"统治"向"治理"的变迁之中,西部乡村有三大主体阶层,乡村干部管理者阶层、种地农民阶层和返乡农民工阶层,当下西部乡村治理存在"城管困境",乡村干部在治理过程中,尽管做了不少工作,但其他阶层对他们工作的评价却不高,进一步导致乡村治理实效性较低。在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完善基层民主、企-政-民联动和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三种路径,推进三大阶层的合作治理,实现西部乡村治理良性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富民与乡村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刁培俊 《河北学刊》2005,25(2):149-153
依靠乡村富民作为国家政权的"神经末梢",参与乡间基层社会的管理,是两宋政府的统治理念之一。这一制度在 实施中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治理效果,尤其是在乡村税收、治安管理等方面较为显著。但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居 乡富民不但有"豪横"和"长者"两种社会形象,更多地则为自己的生存状态考虑;二者兼有,应是最为普遍的社会常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阶层和谐已经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重要的新的研究课题。新的历史时期,阶层和谐具有新的内涵:突出了公平正义重要原则、体现了利益共享社会准则、强调了融合互动促进作用。其新的特征是:反映了国家主体意志新特征、体现了阶层结构科学新特征、保证了国家全面发展新特征。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阶层和谐奠定了社会制度稳固的基础、形成了意识形态统一的氛围、构筑了社会有序发展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新阶层社会组织是近几年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型社会组织,加强新阶层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有利于把新阶层人员团结在党的周围,加强他们之间的协作与监督,改变以前新阶层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新阶层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结构模式有独立设置型和组织联合型.政治教育、思想建设、政治宣传工作、制度建设等,是加强新阶层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陕甘宁根据地农业合作社的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冀 《江西社会科学》2008,3(2):146-150
1942-1945年间,陕甘宁根据地开展的合作化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重要措施,而不仅仅是革命危急形势下的应急之举.从整体上看,它是中共创新地利用乡村互助合作生产的传统,以合作社为契机,全方位推进乡村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此举不仅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广大民众通过合作社组织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参与中形成了与中共政权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中共逐渐实现了对乡村社会资源的全面掌握.  相似文献   

19.
论隋唐奴婢阶层在中国历史上的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奴婢在隋唐时期是普遍存在的,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当时之有奴婢,盖略如今日之有雇农”。他们人数众多,来源广泛,活动频繁,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阶层。在隋唐承上启下的历史变革中,其来源、素质、身份和地位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并对后世深有影响。所以,考察这一时期奴婢阶层的变化及原因,是隋唐史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一、如婢来源、素质和身份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的频繁,奴婢“多数是以战俘转  相似文献   

20.
百年来,伴随着作为乡村社会基础的农户自身特点与行为特征的巨大变化,中国乡村社会也历经了相应的转变.这一变迁大致表现为:农户活动地域的变化使乡村由封闭变得开放;农户认同逻辑的变化使乡村由重情变得重利;农户自身特点的变化使乡村由礼俗社会走向理性社会.具体地说,在原子化小农时期,乡村社会是封闭的重视人情的礼俗社会;在集体化小农时期,乡村社会是全能控制的动员型政治社会;在社会化小农时期,乡村社会成为开放的情退利进的理性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