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攻击与暴力的问题普遍存在,影响着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和整个社会.因此,通过更深入地研究影响攻击性行为发展和表现的生物学变量(基因、生化、神经回路)、个性因素和周遭环境之间的复杂动态关系来了解人类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Nelson and Trainor 2007).  相似文献   

2.
要正确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就必须了解这类国家.而马尔库塞的"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理论,为我们达此目的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在马尔库塞看来,发达国家患有综合病症,正是这一病症,导致了人的紧张和负担.这一社会通过控制和操纵,压抑着人的生命本能,而使攻击本能得到助长.这一社会存在着制度方面的根本局限,因而它基于自己利益地利用了合理发展的可能性,从而使得这一矛盾成为攻击性盛行以及补充压抑产生的根源.它的生产力中存在着挫折和失败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将攻击性积累起来,当这些攻击性进入社会结构时,人们便变得更易于控制和更具攻击性了.发达国家的攻击既残忍,又自我解嘲.这种攻击也进入了生活本能的领域,文化的领域,补充压抑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7):163-170
事实裁判者判断被害人陈述的证明力,应当合理地考虑经验法则及论理法则、陈述主体的亲历性、陈述主体与被追诉人之间的社会连带关系、被害人陈述的相互印证与证据补强。攻击性质证是英美法上对于包括被害人在内的实质证人的可信性展开攻击的一种质证方法,其核心在于摧毁被害人作为证据方法的可信性问题,主要涉及品格证据与陈述主体的偏见。考虑到陈述主体兼具当事人与实质证人的双重身份,陈述主体的当事人利益追求客观上会影响到陈述主体的事实陈述,因此对被害人作为实质证人进行攻击性质证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我国并未真正实践被害人以及其他实质证人的出庭规范,尤其是考虑到攻击性质证对于被害人的二次伤害,适当限制这种对被害人陈述的攻击性质  相似文献   

4.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普遍存在于交际中,但相关研究并不充分。以时下热播医务剧、医务纪录片及现实生活医患对话中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为研究对象,分析在该类言语事件中医患双方各自选择实现冲突回应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在人际关系管理语用观的指导下,探析不同冲突回应方式的选择原因及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防守假动作的出现弥补了防守技术上的不足,增加了防守的攻击性.但在临场运用时要注意协防中假动作的运用和防运球突破的假动作.只要合理的运用防守的假动作就能提高防守的主动性,摆脱防守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6.
怨恨是消极隐忍的情感体验,弱势群体怨恨情绪的产生包括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个方面。怨恨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道德行为的好坏及攻击性的强弱带来消极影响,并具有一定的反社会性和攻击性。借鉴情绪的认知理论,将媒介纳入"受众认知-行为反应"模型中,用于解释媒介对弱势群体怨恨情绪的疏导,据此可提出具体的相关疏导策略。  相似文献   

7.
我们身边常有这样一些人,言语或行为上总是咄咄逼人,带有强烈的攻击性.其实这种攻击性行为背后隐藏着内心的强烈自卑. 为什么当一个人的自卑感很强烈时,他可能一反羞怯退让的态度而变得咄咄逼人呢?  相似文献   

8.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害性行为,包括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有意伤害的任何行为。他既可以是具体行为,如随意打人、抓人、咬人、踢人;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如随意出口伤人,写谩骂信等,有这种行为的学生往往做事不顾后果,情绪波动大,暴躁任性容易走极端,尤其是个别男生受到委屈或挫折后,表现出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易于动怒,从而出现过火行为,甚至大动干戈。有的还要和家长、老师对立。这种行为的结果必然导致物  相似文献   

9.
校园欺凌行为在对被欺凌者身心造成伤害的同时,也会对欺凌者自身产生不良的影响.欺凌者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常常具有冲动性、模仿性、团伙性等特点.揭示了欺凌者的心理特征.作为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给予欺凌者系统的引导与教育,帮助其建立对学校的认同感,对消除校园欺凌现象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8,(6)
内阁阁臣钱龙锡因蓟辽督师袁崇焕"通敌"而获罪,阁臣杨嗣昌因宣大总督卢象升战死遭舆论谴责。在这两起与总督相关的事件中,阁臣皆成为被抨击的对象。在明末的庙堂之上,政事追责的内阁指向性与阁臣行为的易受攻击性,构成内阁政治生态的显著特征。在阁臣与督抚的关系中,此种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原因与内阁"类相"而又"非相"的制度特征有着本质关联。在这两起事件及此后的舆论型塑影响下,内阁的职能空间愈发逼仄,阁臣处境更为艰难。通过钱龙锡、杨嗣昌两位阁臣的个人境遇,可以看到制度演进、舆论环境与政治事件对明末内阁政治生态的共同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电影和电视剧作品中,描写暴力行为(战争、攻击、犯罪、武打、格斗等)的影视片对青少年一代的心理、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世界各国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研究者历来关心注视的问题。焦点在于攻击性的影视片对视听者,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行为是否有恶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二十多岁的青年,身体发育趋于成熟,但心理仍处在多变、不安、无端骚动、懒惰、郁闷并具有攻击性的状态之中。因此,二十多岁青年往往呈现出以下个性特征:一是不稳定性。这是由他们的多变、不安、无端骚动的心理状态决定的。他们一旦遇到情感冲突、内外部矛盾时总是见异思迁,易屈从于另一方。二是偏执性。那就是心理和行为始终指向认同的一方,不易更改。三是依附性。这是由二十多岁青年懒惰、郁闷的心理导致的。依附性强的后果往往是不思进取的“负向偏执”。四是攻击性。反抗、不安、粗暴心理常会发生攻击行为。青年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在韩国政府推行的韩国历史教科书国定化过程中,伪史学者们利用政府的支持试图将他们所认同的没有依据的历史叙述贯彻其中,并对韩国史学界展开了猛烈批判,其言行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和排他性,表现为一种"历史法西斯主义".因此,目前韩国历史学受到"国家权力的不当干涉"和"伪历史学的攻击"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在这种夹缝中把握均衡并克服冲击是摆在韩国史学者面前的沉重课题.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暴力案件在近年来频繁发生,整体看来,有些带有攻击性的网民最初的目的是除恶扬善和标榜正义,但他们的行为切切实实损害到了部分公民的权利和隐私,甚至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一方面,法律规定了公民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求公民履行相应的义务。从言论自由的概念和法律渊源展开,提出网络监督的特点,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最后阐明网络监督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5.
引言本文意在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暴力这一社会问题及借助合作和同情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认知与社会神经科学被人们视为一种综合性研究方法,它包括对分析个体间互动信息具有根本意义的大脑调控.暴力的表现形式具有生物学基础,这反映在攻击性的形成及对其起着调节作用的神经机制之中.本文认为,攻击性与暴力之间的区别,以及两者的神经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宋辽交聘制度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玉英 《中州学刊》2005,(6):169-172
宋辽交聘制度体制完备、职能广泛,使节名称虽多,但类别划分线索清晰;"国信使俗称泛使"的传统解释不准确.在宋辽交聘中,辽朝多采用攻击性策略,得到的经济利益颇多;宋朝常以钱财或土地换取和平,保证了交聘制度的正常运作.北宋时期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与宋辽交聘制度的正常运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私服"、"外挂"行为严重威胁和冲击着网络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界定了"私服"、"外挂"行为,指出了"私服"、"外挂"行为的危害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私服"、"外挂"行为构成要件内容的特殊性、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和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最后提出了"私服"、"外挂"的立法建议.这有利于网络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打击"私服"、"外挂"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6,(10):106-115
黑格尔的行为概念与拉德布鲁赫的"A与非A"公式曾是主导德日刑法学关于行为论研究的基本思路。但是,前者关于行为有意性的表述阻碍了关于行为本质属性的探讨,而后者造成了作为与不作为的难以统合。近年来兴起的否定行为论以"回避可能性"取代前者,以"非A与非A"公式取代后者,从而推动了行为论研究的深化,实现了从存在论的行为论研究向规范论的行为论研究的转变。否定行为论将"回避可能性"分为"结果的回避可能性"与"行为的回避可能性"两种类型,在做判断时,则进行具体的、个人式的认定。否定行为论在如下两个方面存在积极意义:1.使行为更好地发挥界限机能;2.分析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因果力。  相似文献   

20.
网络行为包括发生在电子网络空间里的行为及那些不在网上发生,但其发生又直接依托和密切关联着互联网络的行为。网络行为主体及其所展开的网络行为,都具有社会性,都是社会性的存在物。网络行为失范是人的特殊类型的行为失范。对网络行为失范的判定标准所讨论选取的思路有"推及论"、"新定论"、"借鉴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