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彩画不是促使浅绛彩瓷兴起的根本原因.黄公望等元代文人画家逸笔聊写胸中逸气的艺术精神经过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明清文人画家的演变后,逸气已经消解,逸笔也嬗变成为引书入画,尤其是清中后期经过金石学风的催化,更进一步将明末清初文人画家倡导的引书入画嬗变成为写意笔法画,即“写画”.这使得文人画与画工画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审美趣味等方面趋同,这是浅绛彩文人瓷画兴起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水墨,自从晚明开始,已经被一种苦涩的味道所渗透。在元代,尽管有着外族入侵,但文人们还是在宗教,尤其是道教那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无论是黄公望还是倪瓒,哪怕是王蒙,都与道教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艺术作品上也可以看到:黄公望山水画上的矾头其实就是生命修炼的丹台——就是向着天空敞开的一块洁净之地;倪瓒"一河两岸"式的构图中间的空白也是心性的洁净,更不要说他自己的洁癖了。但是  相似文献   

3.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名作,作品中的笔墨技法十分纯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高等院校山水画课程研习的优秀临本。通过对其构图形式、技法特点、笔墨规律等的深刻体认是我们山水画教学中必须面对的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到山水画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乃至对黄公望艺术成就的真正认识。  相似文献   

4.
南宋时期是杭州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由于杭州是南宋实际上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表现在有关杭州的城市生活史料亦相当丰富.元代杭州的史料远不如南宋丰富,由于这方面反差,以致关于两个时期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将南宋末期及整个元代视作一个长时段的变革时期,即顺着南宋末期的轨迹,继续探寻元代杭州的发展路径,通过对杭州城市发展的某些方面的阐释,以期初步了解那个时代杭州城市的概貌,理解元代杭州相对繁荣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唐仲友是南宋中期金华学派中与吕祖谦同派不同流的著名学者,首创经制之学,其学术思想重事功实用,在南宋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其生前身后之遭遇与吕祖谦相比,却颇具悲剧性.本文对唐仲友身后湮没无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构建宽松的政治生存环境和学术环境,消除学术流派门户之见,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对繁荣学术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南宋初期的商品货币关系中,选取拥有广阔市场、曾经充当币材的绢帛作为参照,勾勒了白银与绢帛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变化的历史进程,探讨了南宋绍兴中叶至乾道间出现的”以银代绢”、"以银买绢”现象及其反映的白银货币化意义.提出了南宋初"以银代绢”、"以银买绢”现象出现之时,即是白银货币化初步实现之日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南宋立国153年,以往人们对它的历史地位评价颇低.实际上,这种评价缺乏对南宋国内外环境的总体认识,忽视了南宋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忽视了南宋人民在抗击金和蒙元的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民族气节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更忽视了南宋在传承中华文明中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总之,绝不能贬低南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张栻不仅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高瞻远瞩的管理者、政治家.他一生主要在地方为官,南宋淳熙年间,他经略广西四年,改革全面,成效卓著.他将儒学的内圣与外王完美地结合而统一起来,继承并弘扬了湖湘学派的经世致用思想,谱写了经世致用的辉煌篇章.本文主要探讨了张栻在广西的经世活动及意义,以及由此留给后人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南宋理学家在文道观上继承了北宋理学家道本文末的理念,但与绝大多数北宋理学家认为作文害道,完全排斥文的存在不同,南宋理学家又主张文道一体、文以讲道。而且,南宋理学家在文道观的理论层面与文学活动的实践层面上存在着复杂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吻合,也有背离甚至是分离。南宋理学家的文学活动往往能够冲破文道观的束缚,显示出文学家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唐宋贬谪词中渔父意象的原型,远溯自庄子<外物>、屈原<渔父>,近承于张志和<渔歌子>,柳宗元<江雪>.南宋贬谪词中的渔父意象运用得格外频繁.其意象所表达的含义,是对张氏渔父避世精神和柳氏渔父抗世精神的继承与结合.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渔父意象中隐含的庄子、屈子形象与南宋贬谪词人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贬谪的原因上具有相似性;其次是南宋贬谪词人大多有"避世"的客观条件,即有较为丰足的物质基础;再者是因为南宋特殊的时代环境形成了文人"进则尽节,退则乐天"的思想,在文学上又有北宋苏东坡以及南宋赵构作榜样.  相似文献   

11.
朱熹本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对文章之道尤为关注.考亭一派在文章创作上亦不无特色,他们崇尚自然、平易、扑淡的风格,行文质实,不事雕琢,用语俚俗,无所润泽.由于禀赋不同,旨趣有所偏重,考亭学者的文风也难免存在差异.相对而言,黄榦醇正,陈淳笃实,真德秀继承了朱熹的平直之风,魏了翁发挥了朱熹的卓荤之气.  相似文献   

12.
南宋山水画与日本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山水画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手法和美学风貌,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通过文化传播给日本民族艺术带去一定程度的浸染和影响,在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与日本传统审美范畴相近的艺术特色,而在日本艺术的独特个性背后,除了自然环境、原始信仰等民族艺术自身形成要素之外,受中国文化影响长达两千余年,诸多领域中自然深深浸染了中国文艺的印迹,本文着重探讨这其中、南宋山水画艺术和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一部分源流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南宋杭州西湖梅花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时期的杭州西湖是中国咏梅史上最重要的时空地域.南宋西湖梅花有着独特意蕴、特殊审美.南宋西湖梅花,是堪破帝都风月繁华的"美人",蕴蓄着中国咏梅史上最好的审美形态,同时作为审美与意蕴最佳的正反两面观照,完成了林逋对人世静谧永恒关怀的"高士"范型,成就了林逋及梅花在中国咏梅史上的最高文化品象.  相似文献   

14.
理学的颠峰成于南宋的朱熹 ,但南宋理学的开始 ,却是在厄运中实现的。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最终决定于自身的内容 ,但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却左右着思想的沉浮。本文试将王学、洛学之消长与南宋理学的开始联系在一起作一梳理 ,不仅希望由此展示理学演进的真相 ,而且更希望藉此凸现思想与现实环境的互动关系 ,从而引为今日思想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北宋真宗朝以前及北宋徽宗朝后直至南宋灭亡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荐举台谏官的诏令几乎是个空白,尤其是南宋孝宗朝以后,<宋史·本纪>中竟然没有一条记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前者是因为宋初台谏官作为寄禄官,多不行台谏之职;而后者则是宰执大臣特别是权相对台谏官选任的影响所造成的.以此为基础,本文对宋代台谏官在选任中与荐举制度相关的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戒是南宋初期第一个起来反对苏、黄诗风的人,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他的诗歌理论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试图对张戒其人及其《岁寒堂诗话》作初步的探讨。 张戒,《宋史》无传,其名见于《宋史·赵鼎传》。钱曾《读书敏求记》误为赵戒。《三  相似文献   

17.
王宇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19-125,159
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以"二度抽离"批评现有的宋明理学研究,在历史学界和中哲史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本文试图从南宋浙东学派的早期领袖吕祖谦在乾道九年至淳熙元年间,就薛季宣《墓志铭》和《伊洛渊源录》的取材问题与朱熹发生的思想碰撞,分析这一碰撞的实质就是南宋前期程学(包括朱熹)在发展中出现了"二度抽离"的动向,而南宋浙东学派则试图扭转"二度抽离",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学术实践,并与朱熹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辩论。本文尽管不认同余著对"二度抽离"始作俑者的认定,但认为"二度抽离"实为认识南宋思想分野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刘兵 《船山学刊》2022,(3):87-98
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提出“道统”传承问题后,“道统”论述成为朱子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黄榦、陈淳、蔡沈等朱门弟子中广为流传。南宋晚期重要朱子学者真德秀,一方面从“心法”等理学内容上丰富、发展了朱熹、黄榦、蔡沈等人的“道统”论述,并从“主敬”工夫的角度肯定了二程、朱熹在“道统”传承上的重要地位;但另一方面,真德秀又试图结合“执中”“建中”“敬为修身立政之本”等内容,将国家“治道”也纳入“道统”论述中,并在其“道统谱系”的构建中形成异于朱熹的论述。总体而言,真德秀的“道统”观呈现出根源朱熹、兼顾治道的特点,反映了南宋晚期朱子学理论深化、多元融合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有关无准师范生平的原始资料,至今为大家普遍熟知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南宋禅僧道璨(? -1271)所撰的《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另一种是南宋文人刘克庄(1187-1269)所撰的《径山佛鉴禅师墓志铭》.本文关注由侍者德如所撰的《佛鉴无准禅师行状》.该行状原藏日本京都东福寺,现藏京都国立博物馆.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在调查...  相似文献   

20.
与朱熹齐名的南宋新安理学程大昌,有诗经学专著<诗论>,影响较大.此外,程氏运用其贯用的以类证类、反经推求的方法考辨了一些具体的诗经学问题.程氏认为,<淇奥>绿竹是竹非草;谖草乃蕿草之讹;秬鬯为黄色酒;薇菜四季可采;葑菲根美,无以下体弃之;爰契我龟为食墨吉兆;三良乃自愿从死,非穆公遗命使然.如此等等,不乏慧眼卓识,发掘、整理这些论断,对<诗经>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