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和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生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生命石杰(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艺术生命之于艺术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艺术生命的获得在于作品从某一方面艺术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并由此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用宗白华的话说,即具有“美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和“心灵的价值。”“汪曾棋的小...  相似文献   

2.
生命意识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文学话题,但是在少年小说创作中却鲜有论述。本文以生与死为切入点,分析和阐释彭学军的少年小说中所独具的浓厚、纯净的生命意识,从而彰显作品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叶蔚林新时期的小说主要以湘南菇母山区的人情风物为题材,富有人文情怀和人道关怀是这些小说的价值主题,也是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人性特征。在这些作品中,叶蔚林刻画了一系列洋溢着原始生命活力、与自然和谐共处、爱情观念至情至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在文学理论界和文学史界,讨论作品的“不朽”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作品的外部传承环境、传承方式,内在特质、经典化程度,都是决定其生命存续、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当前追求“眼球”经济,大众文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讨论作品的当下价值及永恒价值就更具现实意义。本期特别邀请了知名文学理论家程光炜先生为我们主持“文艺作品的生命存续与永恒的艺术魅力”专题,来发起对作品寿命和永恒性的讨论。辽宁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吴玉杰教授和副教授刘巍女士都积极支持并参与到这一话题的探讨中,在此本刊一并致谢。我们也非常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得到学界的认同,共同来延续对这一经典话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描述的大显鬼魂形象作为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以形与神的二元结构生命观为基础的。人类对死亡既恐惧又希望死者继续活着的双重心理使一部分作品把死亡与鬼魂描写得阴森恐怖,又使部分作品把人物死后的生活描画得活灵活现。生与死在时间上的延续被转化为人间与冥间在空间上的旅行。因此,在许多重要作品中,死亡过程不再意味着生命的完结,而是一种象征:或者是摆脱现实羁绊、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经之路,或者象征着人性的净化和升华,类似于某些民族风俗中的成年礼。一些鬼魂形象具有比现实中的人更高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6.
《伊豆的舞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杰出短篇小说,是其前期创作的代表之作。小说以作者对一名舞女的感情发展为主线,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巡回艺人们的生存现状,观照了处于社会底层生命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价值意义。本文以期透过川端康成这双“文学的眼睛”,通过对小说《伊豆的舞女》中巡回艺人所代表的社会底层群像的解读,深入考察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透析作品所反映的底层群体生存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的思想复杂、深邃,作品通过对人们生存困境的艺术描写,将"时空"与"存在"两个哲学命题形象地表现在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对存在与生命终极价值的哲学追问,提升了作品的认识价值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散文的本体特征及新的历史契机,个体的生命又回归到散文创作的中心,新时期散文凸现了鲜明的生命意识,但对此关注、研究不多。从生命意识的角度重新解读、研究新时期散文作品,不仅具有文学史价值,而且具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唐前传记文学之所以能走向永恒 ,首先由于传主本身具有生命价值 ,其次传主个体生命已融入到民族生命之中 ,对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传记作品具有美感效应 ,给人以生命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艺术是饱含情感的创造,当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他们所要传达的一切时,他们的作品才是真正具有艺术美价值的作品。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正是这样一幅饱含生命情感的闺思图。本文由其意与境浑的情性美,深沉悠远的韵味美、虚实相生的形象美等方面就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死亡是学作品经常描写的内容。在鲁迅的小说中,死亡描写具有启蒙的意义。鲁迅通过自己小说中人物的死亡,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提出了关怀生命的重大命题,使五四新学在反映人生问题上呈现了新时代的特征,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一部有深度有灵魂的作品,应该揭示作为生活主体"人"的价值.能否对生命本体意识进行关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审美价值.因此,探讨生命意识对于文学艺术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如是我闻》的产生有其深刻而独特的原因。它首先来自作家对生命和人生的困惑,其次是对“炁”的切身体验。它同《乡场上》等作品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出创作风格上的转变。这种转变使何士光的创作走进了佛教,其作品也因此具有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伤逝之作,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在现形式有宗国破亡之伤、旧欢难再之伤、生命流逝之伤,所采用的表现方法往往是今昔对比、相物迫己、惊心节序。它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不可低估,是盛传不衰的诗歌作品中一个重要品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问世后,立即遭到英国公众的批评,人们指责它是一本不道德的书,甚至斥之为有毒之作。这种有失公允的评论与王尔德的人格缺陷直接相关,对王尔德人格的贬损、鄙弃,导致了对其作品解读的谬误。文学作品有它独立的有机生命,读者不宜以作家人格裁决其作品的价值,应当走出以人论文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宋玉《九辩》历来被推为悲秋之祖,诗人宋玉也成为落魄软弱、自怨自艾、不遇于时的文人典范。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表象。宋玉悲秋实质上是悲己,《九辩》整部作品都洋溢着一股浓郁的生命忧患意识,诗人既叹老惧死,又执着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引发宋玉的生命忧患意识既有着深广的历史文化渊源,又有着特定的现实契机。《九辩》中这种文学现象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从全方位的女性视角出发,理解女性自身的生命逻辑,张扬女性内在的生命真实和生命欲求,守望女性终极的生命价值追问和灵魂自由求索,体现出一种深邃真切的人文关怀。赛珍珠对女性生命和灵魂的诗性守望淋漓地展示在其女性主义作品《闺阁》之中。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代表作《传奇》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它对生命价值的观照和对人性的探究上,也渗透在作品的艺术氛围中;《传奇》悲剧意识的产生,既与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美学追求密切相关,又是特定的社会、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E.B.怀特的《再到湖上》和《时光之圈》,是两篇备受东西方文学选本青睐的散文名作。它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作者提供了生动具体,优美和谐同时又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更主要的是作品的字里行间透出对时间、生活和生命价值的疑问及其尝试的回答。它吸引人们去作深思,也激发人们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学选本在怀特众多的作品中独取这两篇,为人们的散文创作和欣赏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林白<万物花开>与毕淑敏<女工>虽然题材类似,但却呈现了巨大的美感差异.<万物花开>是表现自我的,是生命自我的自由体验,"万物花开"是物我合一的生命自由象征.林白是生命型作家;<女工>工是表现"她们"的,是对底层不幸的现实书写,是理性自我的普遍性伦理关怀,毕淑敏是理性型作家.她们的心理习惯分属于生命的与理性的两种不同的价值世界之中,她们各自依据自己的心理习惯呈现自己的文学风格.各自具有自己的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把这两部作品并置起来.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这两部作品和这两位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