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梳理和分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两条线索 :一条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君子人格的建构 ;另外一条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下 ,所形成的追求空灵飘逸、追求意境的艺术精神。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这两条线索的认识和分析 ,为今天审美文化的研究和审美教育实践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饶宗颐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人格独立,是饶宗颐生命精神的主旋律,贯穿着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他这种独立人格,既体现在对政治功利的自觉超越,又体现在对流俗的自觉超拔,并藉此践履了其为学术而学术的纯正学术理想。与独立人格相联系,饶宗颐极具创造精神,追求崭新复绝的境界。其生命精神的养成,既有家学渊源、个性气质的因素,更在于他吸取了中西哲学的智慧和释道二藏的宗教精神,亦与香港的因缘有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生命的歌者——论巴金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庆贺巴老百岁寿辰之际 ,研读巴老的著作 ,追寻他一个世纪的足迹 ,我们更加崇敬这位伟大的作家 ,感佩他一生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执着精神和崇高人格。激励巴金在人生道路和创作道路上不断奋进的思想力量 ,贯穿整个巴金小说的内在精神线索 ,是他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是他积极、高昂、奋进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傅斯年人格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斯年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中一位有现代思想又有浓厚传统名节意识的典型代表。在其人格构筑中,呈现出中西方文化的许多精神内涵。是中西方知识分子人格的集合。但是,从支配傅斯年一生的价值取向来看,他身上突显的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人格观念。本文首先列述了傅斯年人格结构中的“大一统”观念与维护国家独立的民族情结。继而分析了傅斯年在群体观念影响下所表现出的以天下为心的情怀。进而论述了傅斯年以“忠君”为核心的向心观念及其依附变异的文化品格;最后就傅斯年人格精神所呈现出的道德价值作了扼要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极为生动的文化信息载体,是传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君子比德"与"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开启了传统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质朴之美,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生命精神与审美趣味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文人之游心佛老相近,周作人最早接触佛学是以解脱内心苦闷为目的的。南京就读期间在“人生无常”情绪支配下,他偏于接受“生本不乐”的佛教生命观,这成为形成他一生苦质情结的起点;20年代初道路再择引发的思想混乱,佛学“众生平等”的普亲观对他产生了更强的冲击,由此强化了他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人道情怀。而真正显示周作人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是在于他接受佛学主要用于人格意志与思维方式两方面的建设。原始佛教缘起性空论强化了周作人反权威偶像的人格精神,帮助他摆脱黄金时代终将到来的盲目情绪;而佛学“空有不二”的思想则有力促进他辩证思维的形成,从而使他避免了简单线性因果思维方式的桎梏。  相似文献   

7.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唐君毅认为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对自然美、文艺美、人格美的追求是心灵自我超越的上升历程,也是完善道德自我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还论述并分析了美的本质、中国艺术的精神、中国悲剧的特点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高长虹,作为活跃在现代文坛上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深受外国文化思想,诸如:德国的“狂飙运动”、尼采的“超人哲学”、无政府主义、“进化论”、“行为主义”等的影响。但纵观其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却始终作为一种底蕴与根基伴随着高长虹,是其一生终极性的理想追求,特别是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人民情结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古的生命脐带,是中国知识分子始终葆有的民族精髓。  相似文献   

9.
汪曾棋是一个士大夫式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中对美好人性的自觉追求、对理想人格的讴歌决定于他所接受的以仁为核心的内圣外王的传统士大夫精神和内儒外道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一方面使汪曾祺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题材,另一方面使他的创作表现为对现实的逃遁.  相似文献   

10.
成长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朱自清受欧美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影响,崇尚民主和自由精神,追求人格独立;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热爱祖国,关注现实社会,注重伦理修养,以中国传统文化弥补自由主义思想的某些欠缺。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艺术视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老舍曾经领洗入教,参加教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其文化心理及文学思想、艺术思维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塑造宗教形象,表现宗教人物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张扬耶稣的人格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老舍也通过传教士和教徒形象塑造,对基督教表示了明确的批判和拒绝。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拒绝、赞赏与批判是同他的爱国热情、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改造国民性格、检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因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对于宇宙、人生的独特理解,他在接受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后结合中国传统对矛盾所进行的独到而细致的分析,以及基于实践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灵活把握,共同构成了毛泽东一生"革命"思想和实践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河上肇作为日本近代的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国思想有着极其密切的双向联系一方面,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河上转向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日本近代,他始终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学中汲取"求道"的精神动力,并以中国古代思想为媒介来论述他的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和人道主义;另一方面,河上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又成为现代中国思想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代中国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都借助他的著作学习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对现代中国的革命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检视与发掘,对当代知识分子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余秋雨言说的知识分子文化人格汲取了浙东地域文化的精神元素。讲究经世致用、追求实事实功是浙东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余秋雨的人生设计和生命选择中承袭了浙东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余秋雨对强健人格的看重和对知识分子驾驭现实人生能力的强调都具有浙东地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海子对现代诗歌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追求生命的高远、浪漫、炽热,开辟了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海子是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精华,又充分发扬本民族诗歌传统。海子诗歌的主题也围绕着古今中外众诗人的探索展开和发展,其中田园情结、基督式博爱、神性的召唤等主题元素阐释了海子与中西方诗人先贤们在思想层面、精神气质和语言形式上的渊源。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来,孙犁作为战士、作家和学者,一贯稳健地前进着。及至晚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他的杰出的地位。作为战士,他具有伟大的人格,受到普遍的尊崇;作为作家,他的作品全部经受了历史老人的严峻检验;作为学者,他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对文艺美学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尤为引人注目。他的现实主义思想得益于对中外文学遗产的吸收和借鉴,但主要还是对个人创作经验的总结,对当代文学运动的深思熟虑;他所提出的许多见解,渗透了战士的胆略、作家的忠诚和学者严肃、求是的科学精神。这样,就形成了他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的基本特色:忠于当前和取信后世的统一;政治倾向和生活真实的统一;审美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统一;社会功利和艺术追求的统一。这里贯串着艺术的辩证法,体现出从审美——创作——作品——接受的文艺美学规律。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其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立法思想、刑事立法原则和司法制度亦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受人本主义精神之影响,贬低神学权威,重视人的生命及价值尊严,强调人的重要性,折射出中国传统法律缓和社会压力、追求和谐及"以人为本"的理性之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儒林外史》是一部最富有理想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作品。本文认为:《儒林外史》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和人文精神,表现出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品又将人文理想和对现实人生的观照结合起来,在对现实人生的批判中发掘生命的悲剧,又努力去探索和追寻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作品中的人文人格与魏晋名士和晚明文人有相通之处,但又有本质的不同,《儒林外史》具有理想精神,表现出了一种生命层次上的明确的追求,它追求的是人格和人性的完善,其理想人格的真实内涵蕴含着美,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总之,《儒林外史》理想精神显示出来的批判意识、探索意识和超越意识,使这部小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个独具个性的作家。他一生追求人格精神的独立,主张人性的解放,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致力于从伦理价值观、恋爱婚姻观、国民性等方面追求人格的完美、自由和独立。这种在青年时代形成的积极进取的人格思想,是他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生涯中,最终选择并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将中国人民的独立、自由和解放作为己任的_种精神准备。他的人格思想并不是空泛的议论,而是始终与社会的实际、民族的兴亡联系在一起的,这正是毛泽东一生伟大人格之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