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笔者曾多次考察过瑶族“还盘王愿”的宗教祭祀活动,认为其中的傩戏保留着傩戏的初级形态,在傩戏发生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现简析如下。 湖南兰山县紫良瑶族乡桐村的“还盘王愿”是三天四晚,在最后晚上的送神仪式中演出了傩戏《盘厨师》。 “还盘王愿”中傩戏《盘厨师》的产生,其根源在于以脔猪(方言:即整头猪)  相似文献   

2.
茶坪瑶族村至今流传盘王神话.最初瑶民奉盘瓠为其先祖,后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盘瓠与盘古杂糅,盘王的身份发生转变.上世纪80年代,罗仙岭上的老盘王庙得以重建,近年当地又在茶坪瑶族村建成新盘王庙,新老盘王庙是茶坪举行"还盘王愿"仪式的重要场所.当地借助申报非遗项目拉动旅游产业,实现对盘王神话、信仰和祭祀仪式的开发,但仍面临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长鼓舞是瑶族有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艺术.长鼓是瑶族为始祖盘王报仇而作.长鼓舞先是缅怀祖先盘瓠的活动,而后演化为宗教祭祀的活动,发展到今天,已由单纯的娱神活动转变为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作者用翔实的材料向人们揭示:有的艺术是源于祭祖和祭祀活动的.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跳丧舞流行于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聚居区,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土家族跳丧舞自古以来就与土家族原始的祭祀娱神活动有关,与土家族的宗教祭祀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所以土家族跳丧舞蕴涵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对土家族跳丧舞起源、基本形式及表演形态等进行考察和描述,分析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特征,以及土家族原始宗教对土家族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宗教祭祀舞蹈,包括具有一般宗教意识与祭祀活动的舞蹈,与人民群众和民间歌舞是什么关系?宗教祭祀舞蹈兴盛衰微与民间歌舞繁荣发展的历史,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一、人民群众是宗教祭祀舞蹈的“母体”宗教祭祀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随人类生产劳动与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使用民族共同语言(包括动态形象的舞蹈语汇),  相似文献   

6.
瑶族传统舞蹈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比如安名舞、度戒舞、婚礼舞、开山舞、打猎舞、出兵舞、凯旋舞、盘王舞、猴鼓舞、铜鼓舞、牛祭舞等等,数以百计。众多的舞蹈,不外是为自娱所生。这种自娱性的艺术形式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瑶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傩舞是传统的民间宗教祭祀舞,积沉着深邃的历史丈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傩舞的宗教色彩不断淡化,由古代的专门祭祀逐渐演变成既娱神又娱人,有的地方还衍变成娱人为主、娱神为辅的民间艺术。傩舞中具有强烈的祭祀宗教成份,倘若抽去这些成份因子,展现出来的是完全具有娱乐游戏功能的傩舞。文章纵观游戏论的各种观点,阐述了游戏的本义与傩舞的精神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一致的,并通过对傩舞的特征、傩戏的演变以及傩戏时所营造的场面、气氛的分析,得出傩之游戏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从瑶族传统的祭祀活动--还盘王愿的仪式与内容看,是过山瑶对先祖神灵的祭献。数典不忘祖--漂船过海后,向盘王表示自己的感激与承诺,并祈求继续得到保佑,这种还愿活动,隐藏着先祖绝对可信的历史生活。还愿的祭祀者师公所演示的仪式与内容,向我们展示了过山瑶民族的诞生和发展,也使我们看到有关过山瑶的族源及迁徙历程之史实。  相似文献   

9.
青海民间节令舞蹈与周代祭祀乐舞功能相同,基本队列人数相近,八大光棍和髦舞、莫合则等与干舞、花棒子与籥舞、蜡花女与韨舞、四片瓦与皇舞的舞具相似,二者间应该有共源关系,甚至一定的源流关系。现代民间节令舞蹈应该是以古代祭祀舞蹈为主干,吸收了傩舞和百戏内容发展来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舞蹈     
勞動產生舞蹈。古代希臘人有扮山羊形的「薩底羅」舞,亦有缚牛尾於背上,伏地作牛鳴的舞姿。按呂氏春秋云:「昔葛天氏之樂,三人執臢?投足以歌八闋。」可知中國古代亦有類似的牛尾舞。這由於當時獲得生活资料的方法是狩獵,一如今日所見的苗民尚有用鳥羽來裝飾身体的。同時,初民的舞蹈與祭祀有關,而此祭祀的仪式实卽生產節日對於自然力量的祈禱。莫爾甘在古代社會一書中說:「禮拜、舞蹈、競技,為宗教上祭典的三種形式」。他舉易洛魁部族間發见的六大宗教年祭為:  相似文献   

11.
长鼓舞蹈文化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间广泛流传的"芦笙长鼓舞"既使用长鼓又使用芦笙伴奏,且其所使用的长鼓比其他瑶族地区的要长、要大,在我国瑶族舞蹈史上较为罕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的艺术特征,旨在继承和发扬这一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瑶族文化旅游资源,为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2.
汉代在整理<缁衣>时将"君以民芒"句中之"芒"字读为"亡",因为难以理解君以民灭亡的意思,故又补上了"君以民存"之句.本文发现,"芒"、"(眩)"、"望"三字都从"亡"得声,而且文献中有具体混用的例子,故"君以民芒"句中"芒"可读为"望".据此本文推论,原来<缁衣>中"君以民芒"之句并不是要说君以民灭亡,而是表达先秦儒家的"民望"观念,这从<左传>和<孟子>中亦可见到.  相似文献   

13.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鼓舞是瑶族的民间舞蹈,是瑶族人古老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形式,它融歌、舞为一体,反映了瑶族独特的文化内容与特征,是瑶族民族历史、情感、精神与价值观的再现与记忆,反映出瑶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4.
朱学与王学 ,一个强调社会伦理规范的强制性约束 ,一个强调道德修养的内在性自觉。二者体现了儒学“内圣”与“外王”的二重属性 ,这二重属性恰好互为补充地体现了儒学的基本价值。从宋至明朱学与王学孰轻孰重的论争 ,只是儒学这二重属性孰轻孰重的争论 ,也是儒学为适应不同时代的需要而作的自我调适和补强。  相似文献   

15.
楚简《老子》的文本构成,是目前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人认为楚简《老子》是摘抄本,有人认为是全本,也有人认为是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单位里产生的三种不同抄本。通过对楚简《老子》中"亡、"和"、道"等文字使用情况的考察,可以看到楚简《老子》不但甲、乙、丙本三者间存在着历时性差异,而且甲、乙、丙本的内部,包括组与组、同组内的文字聚合同样存在着历时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姚燮所谓的“人事”,其实是对世人常情的一种认识,对世人生存环境的一种概括。以此品评小说人物,往往可以在人物“难为之处”最能发现“人事”使然的合理根据,表现出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对生存环境与人物性格深刻关系的揭示,也更强调生存环境实际上就是诸般“人事”对人物性情的促成与影响。可以说,正是这一独特的“人事”角度,构成了姚燮深入性格分析与人物评价的根本依据,成就并突出了姚评人物论平实而又深刻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宇宙化生、性情、卦爻三方面对苏轼、程颐的《易》学动静观作了比较,揭示了理学和庄玄之学两种解《易》思想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苏、程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的,而苏轼的“静”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为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民族舞蹈文化与“社会舞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舞蹈促进了民族间交往、融合以及培养人的身心健康,其资源可以被不同的公众以迥然不同的健身方式使用,这就涉及如何理性地认识民族舞蹈文化。从民族民间舞蹈概念的界定及社会价值、"社会舞蹈"的由来、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等方面讨论民间舞蹈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朝鲜民族舞蹈与中国古典舞“气韵”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舞最为突出的美学特征,便是讲究"气韵".在中国古典舞中,"气"、"韵"分别统领着教学、表演、创作中的"神"与"形".意、气、力、形四者是相互贯通、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整体.朝鲜民族舞蹈最显著的特点则是十分强调"韵律",最基本、最典型的"气韵"方式则体现在"粘劲儿"上,并以此构筑了朝鲜民族舞蹈韵律的核心.这种"气韵"相近之因,无外乎由于哲学理念和传统文化之源相通、"气韵"观相同.  相似文献   

20.
关于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语言学界的关注不多。有学者认为借自汉语“他”。本文从一些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来源于其它词类的事实,比如,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来自指示代词“其他”的“他”,苗语、瑶语第三人称代词“他”,来源于名词“人”,讨论了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