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和谐”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包括“天人合一”、“和为贵”、“兼相爱,交相利”等理念,构建和谐世界”是对“和合”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和合”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基础,其对构建和谐世界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构建和谐世界关系的开拓者.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以及自身和谐政治人格促成了周恩来构建和谐世界外交理念.这一理念在周恩来处理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特别是中非关系中得到了显著体现,为中非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当前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就是中国政府通过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国内社会稳定、繁荣和团结,通过共建和谐世界为中国外交提供意识形态支撑的新发展理念,我们称之为中国发展的“双和模式”。对内构建和谐社会,研究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对外共建和谐世界,树立大国形象,以及促进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的影响。阐述了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论渊源以及...  相似文献   

4.
和,是社会存在、发展的纽带、推动力,是人类探索、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的理念,在中国、在世界已经演进了数千年,亦将伴随人类前进的步伐而发扬光大。本世纪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世界讲台上相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命题后,国内外关于“和文化”的研究有着量的增加与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是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开拓者之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谐的道德人格、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形成了周恩来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理性诉求的思想基础。周恩来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中一系列重要理念,对于当今建设和谐世界的伟大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周恩来和平共处的外交思想、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起点、路径与前提。  相似文献   

6.
孔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中“和”的文化,革新了在他之前便已存在的“儒”这一行业的品格,创建了儒家学派。建立了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为贵”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关于修己、治人和治物应该合一的和谐理念,通过实现自我和他人、人和万物的“和谐化”过程,构建一个生生不息的和谐世界。孔子的这些闪烁着和谐智慧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提出了“美丽中国”概念.“美丽中国”反映了“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基本主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然延伸和理论新发展.“美丽中国”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都实现了均衡发展的中国,才是一个真正的“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是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思潮。“中间主义”思潮发展势头高涨,已然成为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主流价值取向,是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为应对内外挑战,着眼未来,致力于改革和发展而开展的重大理论创新。无独有偶,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重大理论,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要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间主义”思潮与“和谐世界”理念所倡导的源于东方文化的中正和谐之道,对于应对和化解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危机,维护世界和平,谋求长期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倡导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为应对全球生态问题、促进世界生态治理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这一国际倡议的引领下,我国不仅与世界共享“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生命共同体”等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还通过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动实践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在继续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亟需构建出一套更加成熟完备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实力的发展,国外“中国威胁论”的声音此起彼伏。让全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和谐外交政策,是化解“中国威胁论”的根本之策。和谐外交政策是对以往一贯执行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世界”的构想是新时期我国外交宗旨的升华。“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助于消解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持续发展的疑虑,正面回应“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念是指导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思想,是中国和平外交理念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体现。与中国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发展战略相适应,中国公共外交理念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后指导民间外交的"和平共处"理念发展到改革开放后"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再发展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指导"全面公共外交"的"和谐世界"理念。在嬗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为核心的秉承"以人为本"、倡导"和谐共赢"的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12.
高度重视和成功开展民间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更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的亮点。在建设"和谐世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中,民间外交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重视发挥民间外交在建设"和谐世界"中的重要作用,既体现了中国人民促进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相结合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外交工作的新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和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谐社会是历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新理念,是中国和平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世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际社会共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中国推动构建和谐世界,要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在对外战略上与周边国家发展和谐友好关系,与大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发展中国家保持和谐合作关系,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等。  相似文献   

15.
公民社会理念(idea of civilsociety)在西方社会中孕生并发育起来,并长期为西方学术界所重视。在近十年以来,许多西方学者对其进行了新的拓深。近年来,公民社会理念也引起了国内政治学界的浓厚兴趣,一些学者相应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概念,用以解说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进程。本文在简要介绍公民社会理念演进脉络的基础上,解释其独有的文化内涵,结合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指出此理念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佛教的形成与发展是中日韩相互文化交流的结果。佛教与儒学、道教相互间都存在着某种需要的内在联系,佛教和儒、道融合与现世产生着必然的关联。东北亚佛教信奉大乘佛教具有多元化特点,是“人间佛教”。光大东北亚佛教理念和价值对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现实需要,中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 "的新理念.构建"和谐社会"针对中国的内政建设,其实质是理解与包容;而构建"和谐 世界"则是中国在外交方面所提出的创新性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构建"和谐社会" 和"和谐世界"是当今中国内政外交政策的主轴和最强音,也是中国兴国济世的优方良策.  相似文献   

18.
从外交哲学的视角理解"和谐世界"理念能够使人们更深入地解释"和谐世界"的内涵.新中国的外交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有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进步思想三个来源,其中和合文化是其根源与核心.中国外交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这是外交哲学与外交实践互动的逻辑必然."和谐世界"是和合精神的时代反映,也是对"求同存异"思想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