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威 《社会工作》2016,(1):22-41
20世纪70年代欧洲大陆国家对传统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提出了批判和反思.作为现代社会工作方法之一,社会工作咨询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核心职业行为,在欧洲大陆国家,也是社会工作的一种重要服务领域.本文在科学阐述和界定社会工作咨询概念之后,对社会工作咨询与临床咨询的结构性特征与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家庭教育咨询为例进一步总结两者的本质差异.分析结论表明,临床咨询的结构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远离日常生活、聚焦于心理过程、浓缩于关键问题、以治疗功能为主;社会工作咨询的结构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贴近日常生活、关注日常生活错综复杂性、灵活处理问题、以预防和咨询功能为主.两者的介入目标相同,都是通过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确保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社会工作咨询与临床咨询可以互为补充,并进发展.从应对"隐性社会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解决问题的预防性角度、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等角度来看,推动和发展社会工作咨询服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威 《社会工作》2016,(5):43-64
从理论角度分析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的特征、功能和要求之后,本文以成都市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小组督导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和效果分析,探讨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对助人者自我成长的推动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推动助人者自我成长的核心功能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技术支持;二是能力建设;三是心理支持。助人者技术和技巧的提高基于能力建设之上,而能力建设又基于心理困惑的澄清和内心能量的释放。因此督导最核心的功能是心理支持和能力建设,即促使助人者自我认识、自我思考和自我成长;督导不仅是一种二级助人、二级咨询,亦是一种重要的质量管理和人才培养措施;成功有效的督导基于督导者、被督导者以及双方关系和互动过程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面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任务,应该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进行必要讨论.从功能论角度看问题,我国的职业性助人活动应该属于社会工作.我国的社会工作是行政性、半专业化社会工作.与此相关的助人系统是由民间依据差序格局原则和由政府依据身份隶属原则实施的助人和互济体系.我们面临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任务,即用国际社会工作的先进经验来补充、改造我国的社会工作(助人活动).在本土化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两种社会工作的亲和性,注重我国的体制和文化特征,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在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上助人效果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能否被称为一门科学和一种职业?它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功能是什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作出阐释和科学定位: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社会工作科学/理论属于反思理论,有别于常规的科学理论.基于这一科学理解,反思性社会工作认为,处于社会工作职业核心地位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专业行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只能通过专业行动得以体现.而专业行动受制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结构条件,构建专业行动质量的决定性核心要素是反思性专业性,它强调一种辩证性、结构性、系统性、互动性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比如,相对看待知识与能力、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互动、辩证理解理论与实践关系、在社会环境框架下理解案例工作的反思视角.由此反思能力成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思想对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扩展理论视角、提高实践质量、促进职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工作能否标准化和指标化?为此需要澄清更深层次的问题:社会工作功能定位是什么?社会工作的科学属性是什么?社会工作"助人与监督"的双重职能、社会工作既是反思性职业又是职业化反思科学的属性,显示出社会工作的互动性、动态性特征及其学科与职业之间的辩证性和反思性特征,这使得社会工作过程很难被百分之百地标准化和指标化.社会工作的量化趋势映射出:社会工作的最基本问题尚未澄清,探讨和发展社会工作基础理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国内社会工作教育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能力及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证探索尚未有深入研究。通过对某高校341名社工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五项核心能力因子:问题建构、资源链接、伦理反思、建立关系、嵌入服务,并据此提出对现行社会工作核心主干课程体系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7.
姚振强 《社会工作》2009,(12):19-21
“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信念强凋个人发展重于个人被动的需求,它植根于人的自由、平等以及人格的尊严、个人的存在价值等西方传统文化要素;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助人理念本质上缺乏基于普遍的人的尊严和个体独立人格的观念,助人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给与者与受助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恩赐和被动接受的心理定势,他们之间缺乏真实的平等。在中国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进程中,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对社会工作价值信念理解上的差异.造成了诸如价值观选择的困惑、信念与现实的困境以及文化认同的矛盾。针对社会工作的文化背景问题,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应在文化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选择以及自我意识的训练上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既是政府重视的结果,又是时代之需。但其发展带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困境。"矿区社会工作"的提出,是本土化的尝试,也是摆脱发展困境的努力。"矿区社会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解决一些特殊问题:案主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价值、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问题及其评估问题。在西方社会工作理念和矿区地方性特质相互结合的分析框架下,设计了这些问题解决方案,以求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的构建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9.
张威 《社会工作》2015,(5):11-54
本文以成都市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及其家长或整个家庭所开展的家庭教育咨询为例,通过对共100个咨询案例、460次咨询谈话进行质性研究(案例分析),从以下七个方面阐述和分析中国家庭关系的显著特点以及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典型问题:一是夫妻关系与子女教育;二是家长的生活工作状态、行为方式与子女教育;三是家长的心理投射、移情与子女教育;四是离异、单亲、分居和丧偶家庭中的子女教育;五是不合理的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和沟通模式;六是三代家庭与子女教育;七是应试制度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结构性特征与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许多家庭的问题和症状由多重原因导致;家庭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家庭关系,而在各种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具有核心影响作用。文中所阐述的“隐性社会问题”在大多数家庭普遍存在,华仁通过尝试建立第三个教育领域“社会教育学”对家庭教育进行补充和协助、关注和应对“隐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是一种道德实践,其对意识形态的介入及专业实践中所涉的道德价值判断和伦理抉择使之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社会工作在专业化的进程中包涵着诸多的伦理议题,概括之为:社会工作的道德特质、伦理困境、伦理抉择等。这些构成了社会工作复杂的价值与伦理议题中的核心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澄清社会工作的专业本质,并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的发展史与民国时期同步,可分为引入、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工作实务在民间组织尝试推展、体制化的探索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该专业在高等教育和社会实务领域内被取消。1987年以后又被重新引入,形成专业社会工作和民政系统工作双轨运行的一种现状。基于学科的完善和当前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实需求,对这两个历史片段必须进行整合和重构,而这种工作必须建立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反思和知识梳理的前提下,并且形成对三个核心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吴帆 《社会工作》2023,(6):13-16+98
当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集中于发展核心能力时,才能有效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学生。目前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能力的研究多数局限于对专业素养、学科知识、研究能力和实务经验的概括性评价,往往忽视了对核心能力的精准判断和针对性的改进策略。研究针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核心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提升这些能力的具体途径。研究指出,应重点在强化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人文情怀、理论与实务的融合、研究与实务的互动转化,以及教学与学生指导能力的提升这四个方面,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核心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除了具备一般社会科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之外,还应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技能。这就要求必须强化社会工作实务教学,使之贯穿整个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本文分析和反思了目前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实效的问题,从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性特征入手探讨了"角色—方式—目标"相结合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通过将"实验型"实习模式、"项目化"实习模式及"分类分层化"实习模式合理、有机地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适宜的实习条件。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社会,社会工作越来越受到灵性维度的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挑战,随着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社会工作也逐渐受到超个人心理学对人类本性与更高意识状态的灵性研究的影响,反思以往的服务模式对人的灵性纬度的忽视,逐渐关注服务对象的灵性维度与意识的最高状态的发展对人类健康与人类潜能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取向即超个人社会工作。由于超个人社会工作是受超个人心理学的影响而兴起与发展出来的,因此本文首先说明了超个人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假设与主要研究内容,然后对超个人社会工作的兴起与发展、超个人社会工作的辅导原则以及运用进行了论述,最后对超个人社会工作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5.
在后现代社会,社会工作越来越受到灵性维度的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挑战,随着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社会工作也逐渐受到超个人心理学对人类本性与更高意识状态的灵性研究的影响,反思以往的服务模式对人的灵性纬度的忽视,逐渐关注服务对象的灵性维度与意识的最高状态的发展对人类健康与人类潜能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取向即超个人社会工作。由于超个人社会工作是受超个人心理学的影响而兴起与发展出来的,因此本文首先说明了超个人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假设与主要研究内容,然后对超个人社会工作的兴起与发展、超个人社会工作的辅导原则以及运用进行了论述,最后对超个人社会工作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6.
谢莒莎 《社会工作》2009,(12):25-27
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是一种道德实践,其对意识形态的介入及专业实践中所涉的道德价值判断和伦理抉择使之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社会工作在专业化的进程中包涵着诸多的伦理议题,概括之为:社会工作的道德特质、伦理困境、伦理抉择等。这些构成了社会工作复杂的价值与伦理议胚中的核心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澄清社会工作的专业本质,并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在弱势群体的救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弱势群体的存在又促进了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社会工作在救助弱势群体领域有着无法比拟的先天优越性,因此我们应当在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完善以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主的社会支持系统,使我国社会工作在弱势群体救助领域沿着更加科学更加专业的路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卢玮  傅秀峰  徐蕾 《社会工作》2023,(2):40-56+108-109
专业实习是社会工作实践教育的主要途径,过往研究侧重于探索培养实习生的实践成效,忽略了实习生在实践体验中的反思能力成长。本研究招募了50名实习生就实习的重要事件撰写反思日记,利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分析。从涵容视角出发,发现实习生在边缘性参与专业服务场景时会遇到自身、服务对象、团队和机构的阻碍,继而在自我、情感和组织的涵容空间中,发展出追求技术应用的情境性反思能力、非批判的反身性反思能力以及走向自我整合的情感性反思能力。研究还讨论了当前专业实习给实习生带来更多的是从个体实践体验出发而产生的反思自觉,它有着对技术理性的追求和对专业性的探索,但还未达到批判性反思要求,反映了经验性倾向。研究进而建议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应开始启发实习生结构性批判思维,不再只是临床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9.
朱静 《社会工作》2016,(6):34-41
实务研究就是将实践和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实践亦研究"的效果.作为以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理念的发展,自1995年起,美国社会工作研究学会专门设立了一个奖项以表彰每年杰出的社会工作基础研究项目和参与者.本文通过对研究学会1996-2015年获奖论文的研究设计和方法进行文本分析,来探讨美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中专业性和科学性结合的现状,以及社会工作实践介入的特点,由此展开对证据为本的实践理念的反思.针对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实践和研究的实际情况,作者通过比较分析,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性思考和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2011,(4):38-40
社会建构主义是一种反实证主义的学术思潮和运动.社会建构主义影响下的社会工作实务原则包括;对本土化的强调、社工与案主关系及社工角色的不断反思、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转变.在社会工作建构主义实务原则指导下的小组工作反思包括:前台-后台情节反思、需求评估目标确定及活动节目安排反思、小组工作者的角色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