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围绕徽文化发展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目前黄山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徽文化的传承,也能提升旅游品味,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黄山周边乡村能够将游、购、娱、食、住、行等旅游要素与徽文化相结合,发展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人力资源却相对匮乏。因此,基于徽文化视野进行黄山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已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黄山要在新一轮发展高潮中,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迎合国际旅游的新趋势,大力发展黄山旅游经济。结合黄山体育旅游资源状况,提出黄山市发展体育旅游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跨市域联合开发是中国旅游业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徽省“两山一湖”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景源集聚型旅游区 ,其产品组合性跨市域联合开发 ,有助于变数量增长型旅游经济为效益增长型旅游经济 ,在全国具有首创意义。“两山一湖”旅游区以营造世界级旅游胜地为战略目标 ,具有黄山、九华山、徽文化等资源优势及市场优势 ,必须尽快建立政府统筹管理与推动机制、重点项目联合开发机制、联合招商引资机制、联合宣传促销机制等联动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Citespace对1983年至2015年间的国内黄山旅游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同时定性分析了黄山旅游研究的热点与趋势,认为33年间学者们针对黄山旅游所进行的研究面主要基于旅游者的行为与特征、旅游影响、旅游资源特性、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以及旅游控制与设施设计等视角,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旅游经济、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战略等方面。在研究区间内,黄山旅游在空间上呈现出了由黄山风景区向外围扩展的趋势,在研究方法上则实现了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在研究内容上表现出了横向延展与纵向深入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徽文化”的概念界定,从本土文化对高校地方课程建设的意义、当前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研究综述、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徽州地方音乐课程建设的背景,以及徽州本土音乐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并以黄山学院为例,为该校开展徽州本土音乐课程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使高校徽州本土音乐课程建设为推动弘扬和传承徽州传统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6.
基于徽文化的旅游商品设计是以徽文化为思想基础与价值取向的设计活动,其核心价值的内容包括主体人的价值,客体徽文化、旅游、商品的价值及设计自身的价值,其拓展价值在于,探究、揭示出的是以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以旅游商品设计为个案的现代设计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是以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为前提,以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开发为核心,与相关产业结合形成旅游产业群(链)发展的过程,包括地质资源旅游资源化、旅游地质资源产品化和市场化、旅游地质资源资产化三个方面。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是地质资源从传统的工业价值向旅游价值的转变,实现旅游经济价值和多元价值的过程。云南在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进行了探索,但还存在着层次不高、区域发展不均衡、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基于此,在借鉴发达国家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经验的基础上,云南可从加强立法和规范管理、科学规划、创新开发和投资方式、加强多方参与等方面提升地质资源旅游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论皖南古村镇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是旅游资源大省,如何全面深入发掘本省旅游资源中潜力最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笔者认为由于作为全省旅游龙头的“两山一湖”地区旅游的重要潜力在于徽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该地区分布较多、保存较好而各具特色的古村镇可以使徽文化得到全面、生动的展示,从而变目前这种平面的为立体的、静态的为动态的、游客被动参观为主动参与的文化旅游形式,并且与相关景点连成线,形成面,进而打造成世界旅游的一种模式,同时对全省文化旅游起到示范、启迪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旅游产业集群是近年来促进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识别和培育地方旅游产业集群对地级市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制解析的基础上,以三门峡市为例,探讨了地级市旅游产业集群培育三种模式,即创意驱动型、要素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  相似文献   

10.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是潍坊学院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化优势兴办的本科专业。地方高校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兴办的专业,必须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办学优势,与当地经济相结合,充分体现地方产业特色并形成提升这些特色的产业化理论体系,逐步完善专业办学模式,突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代文化从其内容构成来看,可以分为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由高级知识分子承载与体现的精英文化,以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大众文化。当代文化建设应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并通过积极建构主流文化、不断拓展精英文化、努力提升大众文化来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花腰是彝族中的一支,他们属于典型的山地农耕民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以及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其村落文化除具有一般农耕民族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本民族的一些特质:随和、自由与约定俗成的婚恋文化,顺应天时地利的建筑文化,娱神娱人的宗教文化,古朴功利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3.
媒介文化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社会对东北文化的认知水平,消弭了东北文化的空间隔离性,使人们对东北文化的认知有了更为广阔的文化参照域。媒介文化通过改变人们的传统经验和价值观,改变赖以形成传统经验和价值观的文化现实环境,实现了对东北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重构。媒介文化不断赋予东北文化新的内涵,并将自身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创造融入东北文化的发展中。媒介文化的现代性精神和多元化视角,使得它对东北文化的信息化表征,在文化对象选择和文化意义认同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媒介文化通过东北文化的转型和体系化传播机制的建构,增强了东北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创业文化是环境、历史、习惯和制度的产物。从历史上看,南北创业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当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二者正在磨合和交融。政府在这种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改造自身并促进这种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5.
借用美国人类学家米德的代沟理论术语,可以说在华夏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其实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态势:一种为前喻文化制约下的中西文化撞击态势,一种为同喻文化制约下的中西文化磨合态势.总的来看,是后者在逐渐替代前者.正由于前喻文化长期制约了新诗运动的价值取向与历史走向,新诗才表现出喜新厌旧的激进型艺术特质--长处在于创新有余,短处则在于积累不足;而一旦中西文化撞击被代之以相互磨合过程,同喻文化就可以取代前喻文化.这种文化现象,有助于现代诗形成相对稳定的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16.
2006年起李宁"飞甲"篮球鞋广告,开始在央视热播。这是李宁公司为李宁"飞甲"篮球鞋量身定做的电视广告。"飞甲"篮球鞋是针对与NBA赛场要求而专门研发的,不仅有较高的专业水准,而且在外观上也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这则广告针对产品特点,运用传统与现代的设计语言,运用象征、比喻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国人对运动的态度和方法。用全新的视角来演绎中国5000年悠久的文化,并用这种方法与设计理念与竞争对手相区分,作为第一款走上大写赛场的中国篮球鞋,李宁公司不仅高薪聘请大写球星达蒙.琼斯为产品代言人,为其量身定做了广告;同时根据"飞甲"篮球鞋的设计理念,采用西方流行的街球文化与最具中国特点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出了极富特色的"飞甲"广告。以街球为形式依托,在短短半分钟的时间内分别展示了中国功夫、中国水墨与中国太极。这样的一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不但使"飞甲"广告在国内同类产品的广告中脱颖而出,也因其蕴涵的中国民族元素而足以与世界知名品牌的类似广告相媲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对企业来说,除了要具备高超的管理水准和技术水平,还必须通晓企业礼仪的规则,并坚定不移地构建企业礼仪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交往的需要,规范员工行为,塑造美好的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陶瓷文化为参照,说明中国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文化的创造性成果是海洋文化发展的基础,它们两者之间不是对立而是互动的。中国海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强大的创新能力、对异质文化的亲和力及由这两者造成的文化多元性。由这多元性,又使商品的交易都具有传播综合文化的作用。商业性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海洋文化除应研究海洋本身之外,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以海洋为纽带的商业文化。这种商业文化所体现的以质取胜、诚信为本、取财以“道”、和平竞争的儒商精神,是中国海洋文化的突出个性,与欧洲海洋文化的掠夺性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文化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达成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的,大学必须重视大学文化建设。相对于办学的物质条件而言,大学文化才是大学持续发展的根基与血脉。大学进行文化建设,前提是厘清大学文化的内涵,主要任务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然后由观念形态向物质形态演化。  相似文献   

20.
森林文化结构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介绍森林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关于森林文化外延方面的探讨,认为森林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除具有自身的特性外,还具有文化的共性。文章采用文化学对文化构成的研究思路,根据文化学的结构理论来研究森林文化的结构体系,将森林文化划分为森林物质文化、森林制度文化、森林行为文化和森林精神文化,对其分别作了阐述,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文章就森林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的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