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青团工作要坚持“思想引领时尚化”是时代的呼唤.“时尚”具有时效性和引领性特征,共青团历史与特征证明共青团“思想引领时尚化”有助于引领青年解决时代问题.检视广州共青团积极创新的“思想引领时尚化”模式,具有成熟的经验借鉴意义和模式性质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从西方的中国形象看西方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追索了西方人看中国的心路历程,即从“幸福宁静的希波尔波利安人”到美丽的“金羊毛树”和东方乐园,到世界上“最富裕文明的地区”,再到“泥足巨人”,最后到“黄祸”与“赤祸”,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打造经历了从神化到理想化再到丑化与妖魔化的历程,而不管西方人打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其实都显示出或向往、或崇拜、或恐惧、或仇视的文化心理。在这种文化心理的驱使下,中国人忽左忽右、忽明忽暗的镜像还会持续下去,“接触中国”、“遏制中国”的呼声还会持久交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洋节中过”现象在本土化过程中呈现出了较明显的形式转向趋势。人们不再将洋节视为纯粹的外来文化,而是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尝试和探索对洋节文化的重新定义和本土建构,借以游戏化的娱乐方式展现一种反向的文化输出。然而其深层的表现逻辑是,以青年为受众的社会群体逐渐成为节日文化、资本主体、数字技术三者进行权力争夺的对象:一是借由过洋节现象来透视人们在阶段性“自由活动”中的情绪众相,通过反映大众情绪的变化和文化审美取向来博得资本的青睐;二是洋节文化的本土传入以及对节日氛围的渲染,其作为被资本操控下的文化符号,背后凸显的是资本的逐利本性,资本借助对节日的商业化运作来获取经济效益;三是文化与资本的联袂将数字技术作为统治当代人们精神心理的一种新的权力工具并展演于“过洋节”的文化场域中,通过对信息的掌控,摸清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在精神政治学看来,透过这种技术权力的控制,当代人们尤其是青年大众实际上是被囚于拟态的精神政治空间,并且是已完成去心理化的消费主体,而在洋节文化诱导下成功释放的自由假象让他们呈现出了向资本示好的症候。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度,有着绚烂的文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然而,很多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只是西方宣扬本国文化的垫脚石。为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力争最大限度地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精彩之处,以至让世界真正接纳和推崇。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化形态史理论传入中国后,在雷海宗等人的努力下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战国策派",完成了西方文化形态史理论的"中国化"。雷海宗运用西方文化形态史观分析中国历史,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启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史被纳入到整个世界近代史范畴中.如何解读这样的中国近代史,不同的模式体现着不同的立场和想象.以往的马列主义唯物史观范式,以阶级斗争作为解释模式,旨在突出共产主义革命,但这样简单地把近代史进行过程、事件和高潮的分割,使得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缺乏血肉.现代化理论的出现,是对原有“革命史观”的“不满”和“反动”.其中冲击一回应模式的诠释可谓是一个生动的、双向的解释范式,但也充满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两个层面来讨论与指陈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一是外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世界与人类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引起的需要;一是内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解决现代西方思想内在矛盾的多元性引起的需要.关于前一需要,拟从亨廷顿的观点说起,而后一需要则从当代数种西方思想的根本形态说起.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如要成功应对这两项挑战也需要自身的提升和创造,即实现自我的世界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也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的法治建设必须充分汲取包括西方制度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资源。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对西方制度文化秉持清醒的反思批判意识,吸收和融通其中优秀的、符合时代要求且与现代意识相适应的制度文化资源,在中国建立起以基本法律价值为基础、贯彻规则主义、体现公民精神的现代政治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躯体化心理问题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文化的视域中,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常以躯体化的形式得以表现,被当作是一种不良的反应躯体形式障碍加以研究。但是深入中国文化就会发现,所谓躯体化的心理问题是由于中国文化的不同于西方的身心观、不同的语言使用和体验方式以及不同的身心关系的处理和操作方式造成的,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方式,把躯体化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照搬到我国是不妥当的。用躯体化和心理化来划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把心理化视为理性化进程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更是缺乏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实践层面理解,是指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文化层面来审视,则是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和不断提升的过程。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更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文化自觉的生动反映。基于此,该文试从文化自觉的视角来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鸡"这个话题,讨论了中西文化对"鸡"的不同看法."鸡"在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也存在低级猥亵、平庸愚笨的一面.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cock一词并无好感;对chicken一词褒贬各半,指"胆小的"时候用它,提到他们所喜爱菜名的时候也用它;对hen一词,也常用作贬义,只是对rooster有所偏爱.  相似文献   

12.
self-esteem从西方心理学界引进而来,中国心理学界一直将之翻译成"自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但中国文化中的"自尊"与self-esteem在多个维度上存在着不同。Self-esteem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评价或者情感,具体表现为自我胜任感、自我价值感或者这二者的结合。中国文化中的"自尊"包括个体自尊、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个体自尊"指的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民族自尊"指的是捍卫自己民族的尊严,抵御外侮;"文化自尊"指的是尊重和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不可以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要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本土文化中的"自尊"在涉及的内容、情境、应对方式等方面都和self-esteem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究竞是“中国美学”,抑或“西方美学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世界美学”。长期以来,西方学界藐视东方美学的存在合理性和价值,而以西方美学为普世化的美学标准。国际美学格局中,东方美学缺乏话语权,本土美学与“世界美学”相背离。从普世化美学的视角来看,“西方美学”是一个泛化概念,而且它本身也只是地域性的本土美学,却并不是代表未来世界美学的参照蓝本。“中国美学”有古典与现代两个形态。在学科体系化和专业化以后的中国现代美学,有五种现代化的向度:科学向度,艺术学向度,生命哲学向度,马克思主义向度以及现象学向度。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形态,以华夏艺术精神为核心的美学体系,能为世界文化带来与众不同的东方智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中国自身具体实践的要求和苏联哲学教科书的僵化等原因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重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既有合理性,又有曲解之处。其合理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借鉴作用,而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则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现代艺术如同是一座大厦,由各种不同类型的风格组合而成,建造这所大厦的原理,是科学、理性和文化。然而组成现代艺术的中流砥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世界的西方由于其高速的发展它所孕育的西方文化是现代文化精美的外衣,并且由于中国厚重的文化正像一支强心针打入现代艺术体内,成为它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地整体地影响着现代艺术。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13,(11):15-15
一种时尚出现,众人纷纷效仿,形成所谓流行文化。动物也有文化吗?科学证据表明动物文化是存在的——猴子和座头鲸就有。  相似文献   

17.
菲律宾是亚洲地区最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国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之一。从1565年到1946年的381年中,菲律宾经历了西班牙和美国的长期殖民统治,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得以在菲律宾传播。经过长期的发展与融合。西班牙和美国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菲律宾的本土文化,并深深植根于菲律宾人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就是中国人依照马克思主义原理改造中国,建设新型中国的社会实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的基本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成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化最本质的内容和最根本的源泉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社会实践形式,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层面的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重宗法人伦 ,西方文化重个体自由 ,这是中西文化根本差异所在。在向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过渡与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必须革新重宗法人伦而轻个体自由的传统文化 ,而重个体自由的西方文化及其西方文学为这种革新正可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运动的历史证明了这种借鉴的必要性与巨大意义。 2 1世纪的中国仍要反封建 ,仍要继续文化革新 ,仍可从西方文学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大学校训随着近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创建而产生,反映了大学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集中体现了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特有的文化个性和精神理念,引领着大学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大学独具特色的组织文化。西方大学校训具有“追求真理”、“崇尚自由、“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立了完善的大学组织文化,使大学自身与社会和谐发展,在原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服务站,从而适应当今科技、学术、文化飞速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