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企业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布局的新形势,中国企业如何寻求更佳的资源配置模式,动态地重构价值链,从而在全球分工下获得持续的生存权,通过分析国家竞争力演化轨迹,确定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复合定位,进而结合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围绕创新优势和效率优势,构建了在全球价值链条件下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框架模型,该模型包括3个子系统:产业竞争系统、基于学习创新机制的价值链重构系统和外部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2.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低碳经济发展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途径。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对企业营销的新要求是:符合环保和减排、节能和节约资源、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低碳经济需要政府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政策支持和法律约束:制定激励的财政政策、开发低碳技术供企业使用、建立碳交易市场、制定低碳经济法律法规。实行低碳经济促进企业开展低碳营销应树立开展低碳营销的新理念;坚持优先满足低碳经济,然后再考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则;要淘汰落后技术,优先使用和开发低碳技术;实施低碳4P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地球资源的不断开发,很多不可再生资源已濒临枯竭,同时近年来由温室效应而导致的全球变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因此走低碳经济之路已经在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共识。以此通过对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低碳营销进行粗浅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有效措施,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企业信息化与价值链重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作为信息化的载体,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以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发展,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获取显著而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通过对信息化和企业价值链内涵、关系及影响的分析,提出了企业利用信息化,重构企业价值链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从而为促进我国企业重构和组织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 ,以工业化作为信息化的载体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 ,以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获取显著而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通过对信息化和企业价值链内涵、关系及影响的分析 ,提出了企业利用信息化 ,重构企业价值链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从而为促进我国企业重构和组织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石化资源日益紧缩的今天,谁拥有世界先进减排技术,谁就拥有国际经济的话语权。文章提出了基于低碳产业链的低碳经济推进模型,并分析了三种具体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7.
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作为信息化的载体,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以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发展,是我国的传统产业获取显著而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通过对信息化和企业价值链内涵、关系及影响的分析,提出了企业利用信息化,重构企业价值链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从而为促进我国企业重构和组织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浪潮下,激烈的企业竞争促使企业专注于自身优势,外包其他业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构建了全球外包市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价值链局限于国内。在全球外包下,中国企业要在全球市场上配置资源,必须重构企业价值链。本文在分析中国企业全球外包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9.
全球外包下的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全球化浪潮下,激烈的企业竞争促使企业专注于自身优势,外包其他业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构建了全球外包市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价值链局限于国内。在全球外包下,中国企业要在全球市场上配置资源,必须重构企业价值链。本文在分析中国企业全球外包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企业价值链重构的战略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低碳农业与低碳作物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产业,已成为国内外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经济、低碳产业,首先应大力倡导发展低碳农业、低碳作物生产。文章第一部分,讨论了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以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采取的行动与实践;第二部分简述了低碳农业的概念、特征、功能、意义和主要模式;第三部分,从低碳作物品种、低碳耕作制度、低碳施肥养地和低碳栽培技术等四方面,探索了低碳作物生产技术和措施。同时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农业生产实际,具有资料新、观点新的特点,对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农业与低碳作物生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价值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的发展从两个方面影响和改造着传统的企业价值链,一方面应当将环境作为一种成本纳入到价值分析系统中,实现企业价值链向环境价值链的转变;另一方面必须对传统价值链进行延伸、拓展,实现企业价值链向市场价值链的转变.在基于循环经济的新价值链体系下,企业应通过建立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完善价值链治理、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建立价值链主体间的信任合作关系以及业务外包等策略增强竞争优势、优化整条价值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是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生态和谐的思想渊源,在西方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有历史根据。生态和谐价值观的内涵包括代内生态和谐、代际生态和谐和种际生态和谐。低碳经济立法的目的性价值是生态和谐,工具性价值是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碳金融是低碳经济中的一个关键,发展低碳经济必然离不开对碳金融的研究,但在我国关于金融如何支持碳经济却是薄弱环节。低碳经济正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分析低碳经济发展及碳金融交易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及碳金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速度经济下的价值链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速度经济时代的现实出发,运用企业动态竞争优势和价值链管理理论,分析了竞争优势的传统价值链管理,指出了传统价值链管理的内涵与局限,提出了价值链管理的理论演化,构建了动态价值链管理的五大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低碳经济转型,是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对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低碳转型方面对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转型进行了探讨,并从完善低碳政策、培育低碳文化,制造低碳标准、鼓励低碳竞争等方面研究了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产业生态重构。适时推进我国产业低碳转型,有助于我们赢得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是低碳经济相关讨论较为热烈的时期,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归纳而言,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实现低碳经济的经济手段,即碳交易、碳税制度的可行性、创新性研究,低碳能源的利用和低碳交通的构建研究,低碳城市的建设研究,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以及低碳经济理论的完善。通过分析发现,未来在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将更加趋向于微观层面,更多地借用实证研究来检验低碳经济实现的方式方法,以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首都零售业发展迅速、大型零售企业聚集、行业耗能巨大。对首都零售业"低碳"问题进行研究,符合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更是首都零售业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需要。研究发现,环保观念淡薄、制度建设缺失、资金不足是制约首都零售业"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零售企业、消费者等社会各界的参与,齐抓共管、多方推进,方能有效促进首都零售业"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对企业环境成本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一些国家引入价值链分析方法,充分核算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环境成本,将其作为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补偿,这对我国企业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本文从价值链视角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了分析,为企业有效控制环境成本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引入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中,从经济、产业、科技、社会、环境五个方面出发,了解"十二五"期间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对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低碳经济处于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总体上仍处于一般发展水平,产业优化转型慢、技术创新能力低、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等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山东省应抓住机遇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碳排放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人均碳排放量和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碳排放总量过快增长使得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承受的外部压力不断加大,低碳经济转型迫在眉睫。文章在对我国碳排放形势及其主要特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实现低碳转型需要从规划、产业体系、能源利用方式和结构、低碳技术等方面深入开展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