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全民所有制经济的管理体制,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深远的大事。为什么改革,怎样改革,改革的方向、内容和实质等问题,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 改革全民所有制企业现行管理体制的必然性,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现行体制有三个特点:一是国家高度集中管理:生产计划统一下达,生产资料统一分配,产品统购包销,财政统收统支,外贸统一经营,物价统一规定,劳力统一安排,工资统一标准,企业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二是按行政系统,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三是排斥商品经济,限制市场作用。这种体制使企业和生产者…  相似文献   

2.
苏联模式由盛转衰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光胜 《探求》2001,(5):44-47
斯大林时代形成的苏联模式是指单一所有制形式、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超重型经济结构,高速发展工业化。这种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制约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对其作经济上的深层次分析,以揭示其由盛转衰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不能在继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展,只要土地和资本这两大生产要素实现了国有,国家的作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家必须发挥监督作用.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对所有制变为公有以后出现的经济规律进行分析.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可以有各种方式.一种可能的选择是将意识同经济机制加以分开.关于经济机制问题,可以理解为包括计划、调节和组织等内容.达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经济计划居于首位.计划是通过一种全面监督来实现的.但计划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1968年实行经济改革而形成的匈牙利经济监督体制——"新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一年多来,中央在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少中间层次、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缩小指令性计划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松了绑,使企业增强了一定的活力,但还未从根本上解决全民所有制大中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问题。搞活大中企业的出路何在?本文试图从改革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入手,探索一条搞活企业的新路子。 一、全民所有制大中企业改革中所遇到的难…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对戈尔巴乔夫的目标理解正确的话,那么通过改革将要建立这样一种经济,它具有根本区别于以往旧体制的两种特征。第一,用酷似市场机制的另一种形式取代传统的、中央指令性计划经济机制。给国营企业提出的生产任务再也不作为义务去完成,它们的产品不需要由中央去分配,它们可以自己去寻找消费者以及必要原料和设备的提供者。大多数国营部门(尽管并不是全部)应当在这一基础上去发挥自己的作用。改革的另一个基本因素——建立由不依赖于国家并采用合作社所有制或私有制形式的企业所组成的国民经济部门。这个独立经营部门的可能活动范围目前尚未确定。国营部门和独立经营部门的企业既相互发生作用又同消费者发生作用。我将使用“改革时期的经济”这一术语,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上述两种因素同时并存并充分发挥作用。许多人认为将这种经济称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似乎更正确,而我却认为,追求一种市场机制并不能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前提,在程度上甚至低于广泛采用商品货币关系。将统一计划经济看成是发挥社会主义经济职能的一种特殊的、俄国式的和列宁式的方式,可能更正确一些。  相似文献   

6.
关于创立“弹性价值论”的构想张挥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中国的经济改革呼唤着中国经济学的诞生。特别是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对于中国经济学的呼唤更为迫切。邓小平同志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  相似文献   

7.
一、经济调节机制的单一性是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工作的一大教训自50年代中开始,由于所有制结构上的单一化倾向,或者说公有制关系的一统天下,在经济调节机制上也逐渐地否定了50年代初的市场机制,形成了计划机制而且是指令性计划一统天下的情形。大自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积累与消费、农轻重等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小至居民日常几块豆腐干的供应,无不采取计划的办法。如此单一的而且是僵化的计划机制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系列严重弊端:如供需脱节、商品严重短缺;比例失调、经济不断混乱;企业僵化,微观没有活力;高消耗低产出,宏观微观效益都不佳;高积累压消费,人民生活在20年当中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种单一的僵化的计划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起了改革的旗帜,提出了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市场机制的改革原则。  相似文献   

8.
谭一笑 《探求》2000,(1):43-44,,5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配合这一改革,必须同时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我国一项较为迫切而又长远的任务。而机构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速改革的进程,很有必要了解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机构改革的探索情况。 一、对我国机构改革探索的回顾 长期以来,在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下,我国物质生产的绝大部分都被置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性计划之下,社会对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力,借助行政手段来进行的。适应这种要求,…  相似文献   

9.
全民所有制范畴的历史考察和矛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全民所有制范畴的历史考察中可以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构想不是全民所有制,而且他们的理论作为一种粗线条的轮廓设计,只具有指明历史发展趋势的意义,不具有现实所有制模式的意义.全民所有制范畴作为一种具体的经济模式和“规范”的经济学语言,是从斯大林时期开始并逐步扩散的。现实中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处在一系列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的困扰之中:所有权名义上的无差异性与事实上的有差异性的矛盾;所有权与代理权之间的矛盾;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主人地位名义上和实际上的矛盾;非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者作为所有者身份重叠的矛盾;全民所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全民所有制范畴作为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其缺陷是一种先天性的内在缺陷,出路是用国家所有制代替全民所有制。  相似文献   

10.
中央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已近8年,新的粮食流通体制早已正常运行,可今年学生人高校仍在转“粮食关系”。作为指令性计划经济时期粮食流通体制一部分的国家定价、城镇居民限量供粮政策,仅保留着一个徒有形式的“粮食关系”,显然没有合理性。财政拨款给粮食局,国家定价限量供粮的暗补政策,是计划经济和平均分配相结合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粮食流通决不会再回到指令性计划流通体制上去了。有人认为遇到灾年粮食严重供不应求时,仍需采取财政暗补、凭粮本定价限量供粮,这是用计划经济的观念及手段来看待和…  相似文献   

1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三大体制条件姜作培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也涉及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需要各种条件与之配合。本文试图就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条件及其改革对策选择作...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随之而来的用人制度也在不断地改变。城镇退伍军人的安置,虽然国家给了统一分配、指令性计划的优惠政策,但这种优惠在改革的大潮面前,受到不断的冲击,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说我国经济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调节手段而不是通过计划调节手段来实现。一般而论,经济资源的配置手段并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在基本经济制度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选择最适合国情的资源配置手段。通常资源的配置可以有二种状态,一是计划机制,主要是通过行政由各级政府下达指令性计划去配置资源;二是市场机制,主要是价值规律去调节资源的配置;三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机制,通过行政和经济的手段相互配合去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中国所有制关系改革的基本内容、多种成分经济的形成、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集体经济成分、个体经济成分和私人经济成分、股份经济,以及现阶段中国所有制关系的改革和本文作者对中国今后所有制关系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两个转变”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张颖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  相似文献   

16.
自1983年,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在招生计划、德育考核、智育测试的科目设置和测试办法、录取体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一、在招生计划方面,单一的国家统招统配计划形式已发展为两类四种招生计划形式,即国家指令性计划类型(含统招统配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两种形式)、国家指导性计划类型(含委托代培和自费学习两种形  相似文献   

17.
论日本经济计划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在完成了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以后 ,通过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 ,较为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对宏观经济全局的间接控制与调节。它从 1 955年编制第一个指导性经济计划时所迄今先后实施的 1 3个经济计划 ,其主要控制目标 (如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 )一般都基本上 (或超额 )实现了。有时甚至比某些国家的指令性经济计划完成得还好。日本这种经济计划模式 ,在西方主要国家中也是最成功的。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日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的正反两面的经验 ,特别是在其经济体制转换初期以及那些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实现计…  相似文献   

18.
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对制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在所有制变革的判别尺度上,必须破除所有制制度偶像的束缚,坚持所有制效率原则;国家所有制不等于全民所有制,我们需要精心设计搞好的是国家所有制,而不是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内部改革,而不是侧重解决所谓“外部环境”问题;在“私有化”问题上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加以讨论,必须把政治性私有化概念和中性私有化概念严格区分开,不能把产权流动等改革试验当作政治性私有化来批判。  相似文献   

19.
所有制问题是我国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中最为敏感的内容,因而也最引人注目。众所周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采取由易到难、从外到内、由增量改革到存量调整的渐进方式。这种改革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由于能够实现“帕雷托”改进,因而能将改革的社会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同时也由于体制外经济力量的异常活跃并成为经济增长点之一,从而使改革更加成为不可逆转的进程。渐进式改革随着实践进程的日益深入,其弊病也日益尖锐地暴露和显现出来,涉及所有制、产权等深层次的核心问题日益积累,越来越成为经济改革的“瓶颈”,如果改革的指导思…  相似文献   

20.
关于所有制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制改革是指向传统体制核心部位的一场深刻革命。应跳出公私对立的思维定势,在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从目的和手段统一的角度去审视所有制,现阶段公有制是一种与较低生产力相适应的非完整、成熟意义上的公有制,它与私有制同时存在于一种生产力水平之上,因此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并没有一个完全排斥其他所有制而只保证公有制占主体的基础。所有制实现形式是由具体生产过程中资本的实际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的配置决定的,在一定的生产力阶段,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变化只能为这种所有制拓宽容纳生产力更大发展的空间,增强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