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个人信用信息权益保护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内容。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既为社会信用的数据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又带来了信用主体隐私权、名誉权等实体权利受到侵犯的风险以及信用主体知情权、异议权等程序权利难以实现的隐患。同时,还存在信用监管权受到算法侵蚀,监管范围被征信机构技术规避的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大个人信用信息权益受到损害的风险。应对如上问题,约束替代数据的采集利用、提升算法过程透明度、修建完善失信惩戒与信用修复机制,是可行之道。此外,增强提供者和用户监管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信用信息权益保护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是关键之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GP的个人信用评估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信用评估对于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单一模型存在的分类精度不高的问题,需将组合预测模型用于个人信用评估。本文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两种单一统计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遗传规划(GP)构建了一种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将模型应用于某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数据的分类,其结果表明,基于GP的非线性组合预测模型有效地提高了分类精度,模型的第二娄误判率低,对于商业银行控制个人信用风险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一是强化内容.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要求各镇、各部门和单位按照《高淳县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有关要求.围绕广大群众关注的县政府重点工作和重大决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信息发布并及时更新:二是严格审核.确保信息质量和安全。规范发布程序.严格上报信息审核把关制度;  相似文献   

4.
个人信用信息权益具有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属性,相关立法旨在实现个人信用信息保护和利用,因此必须合理平衡个人、信用信息处理者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信用信息处理者既与个人直接联系,又与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依托其业务和资源优势处于结构洞位置,成为个人信用信息权益保护的关键节点。个人信用信息权益保护的关键不在于赋予个人充分的权益和政府有力的监管职责,而在于课以信用信息处理者足够的义务。据此,个人信用信息权益具有双重构造:自主权益和防御权益。前者以个人知情权为基础,包括知情权、决定权、修改权和修复权;后者包括信用信息处理者义务和政府监管职责,以保障自主权益不被侵害。  相似文献   

5.
论征信活动中保护个人信用信息隐私权之目的特定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特定原则对于在征信活动中保护个人信用信息隐私权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加强了个人信用信息隐私权的安全性;二是在保护个人信用信息隐私权与其他重要利益间维持平衡。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收集个人信用信息的目的特定,处理和利用个人信用信息的目的特定,目的变更后的目的特定,目的消失后的删除义务。  相似文献   

6.
个人信用信息公开与隐私权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利益衡量予以解决。个人信用信息的不当公开,将对隐私权造成侵害。个人信用信息公开的内在动因是克服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不同需求的利益博弈。个人信用信息公开与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冲突,需要进行利益衡量并通过技术手段予以协调。个人信用信息公开可以抽象为评级符号,并通过经济因素、声誉风险以及社会监督等多种路径予以规制。个人信用信息公开首先要不超越事先设定目的,其次要强调目的与结果的协调,最后需要信息主体的特定授权,进而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针对个人信用评估单一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多分类器组合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该模型综合了多元判别分析、logistic回归、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七种个人信用评估单一模型的预测结果,利用加权投票方法对其进行组合并输出最后预测结果.在某商业银行信用卡数据集上的测试结果表明,组合模型能有效地提高预测精度及稳健性,对信贷机构控制消费信贷风险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定疏漏,尤其在个人信用信息采集方面,采集范围不明确、采集程序可操作性弱、信息主体的权利救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解决。个人信用信息采集制度的重构,应当坚持以比例原则为指导,同时有选择性地借鉴他国有益成果。采集范围的确定宜采"简要定义+肯定列举+否定列举"的模式;在明确采集范围的前提下应当赋予征信机构直接采集信息的权利;为确保信息主体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应当否定征信机构违法采集到的信息的效力,明确征信机构违法采集时信息主体可以申请损害赔偿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立法中尚无关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高层次法律,只有一些行政规章,而且这些规章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文章认为应废除有关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低层次立法,在《商业银行法》中用专章规定信息披露制度,并从法律适用标准、披露内容、披露程序、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对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立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敏感个人信息在个人征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征信体系运行的本质就是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播。个人信用信息的范围非常广泛,有一些信息属于可公开程度较大的"琐细个人信息",有一些信息属于可公开程度较小的"敏感个人信息"。敏感个人信息是对社会或个人具有特殊风险,应当受到特殊保护的个人信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对于"敏感个人信息"在个人征信中的运用作出了若干特别规定,相对限制其收集、加工和传播。但就结合个人征信原理和我国实践,还是应当尽量放宽对于所谓敏感个人信息使用的限制,在不威胁重要的、基本的个人人权或社会正义前提下,还是应当以提高预测个人信用状况的准确性为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目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中定性方法存在一些缺陷.在借鉴国内外个人信用评分指标构建经验的基础上,选取五大子目共19个指标形成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引入模糊一致判断矩阵,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从而构建了商业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控制的定量模型.利用模型可以确定房贷申请者个人信用评分及等级,即按得分多少将房贷申请者个人信用划分为从AAA至C等七个不同的等级,商业银行则依据房贷申请者的信用评分等级给予不同的放款政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目前尚处起步阶段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深入进行 ,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已充分显示出来。为了尽快形成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 ,从总体上推进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必须解决好个人信用立法 ,尽快建立一个设置科学、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的个人信用管理机构 ,建立个人数据库 ,建立相应的个人信用制度惩罚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不对称信息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行个人信贷市场是信息不对称最为突出的场所,信息不对称的核心是信用信息不对称,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已刻不容缓.文章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银行信贷市场的影响以及银行防范措施的效应,比较研究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种模式,探讨影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因素,提出了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步骤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个人住房市场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住房消费信贷规模急剧膨胀,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日益凸显。文章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住房消费信贷的现状着手,对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个人信用、信贷回收以及社会信用环境进行了分析,从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完善个人信用资信评估、制定严谨房地产企业信贷管理制度、构造良好消费信贷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当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防范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构建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信用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克服信息不对称。在现代市场体制下,这种制度不可或缺,因为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与传统不同的陌生人社会,其系统内小社会的形成也具有临时性,因此人的行为的失范可能会相当严重,而个人信用制度所提供的信息能构成市场主体诚信行为的基础,构成某些法律有效实施的前提,同时也能促进交易。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发展消费信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消费信贷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有利于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消费信贷,对激活消费者消费信贷意愿具有积极作用。我国应通过尽快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管理立法方案、开放数据源、加快发展征信市场、健全个人信用组织机构、建立各项配套制度、强化惩罚措施等途径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大力发展消费信贷。  相似文献   

17.
构建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工商局、商业银行、中介组织等单位,存在大量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具有分散性、垄断性等特点。企业信用征集面临体制障碍、征信(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体系,简称征信体系)法律法规缺乏、信用信息产业链断裂等问题,使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体系困难重重。企业征信体系的基本架构应包括:细化征信数据内容、实行联合征信,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和公共数据库、整合企业信用信息资源,规范企业信用信息运营、加速信息传输等基本模块。  相似文献   

18.
数据错误是一种常见错误,其对文章的科学性有较大的影响。笔者列举了编辑实践中所遇到的20例错误,并逐一进行辨析。识别错误数据主要依靠编辑的经验和学识功底。在科技论文编辑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方法,有助于发现和修正错误数据。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背景下,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有效管理和引导预期尤为关键,这使得探索中央银行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同样成为辨析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重要研究方向。基于2008—2020年中国48家商业银行季度数据,运用文本分析法构建了中央银行信息披露指数,并实证分析了中央银行信息披露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央银行信息披露越充分,商业银行信贷供给越大;特别地,正向信号越明显,中央银行信息披露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正向影响也越大;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中央银行信息披露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避险动机,调节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资本充足率较低、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弱的商业银行中,中央银行信息披露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更大。因此,中央银行在不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的同时,也要打好信息披露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拳”,以达到最优的政策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20.
信息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信息的监测、上报、预测、发布、沟通等几个方面来谈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