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牌化是90年代散文最为重要的写作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散文文本的品牌化;散文家主体成为一种文化品牌的化身;散文客体的品牌化。90年代散文写作的品牌化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状、民族心理与文化心态,它的喧嚣与繁荣构成了90年代文学的一个基本悲剧。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报纸副刊对90年代马华散文有覆盖性的影响,副刊是马华散文最主要的发表场域,副刊专栏的写作成就了新生代作家的代际崛起。  相似文献   

3.
刘艳 《北方论丛》2021,(3):46-57
学者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了学者散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有学者和散文研究专家陆续已对学者散文做过精准的定义和研究。学者的学识和涵养,都会令学者写作散文能够在散文文体和散文艺术本性上更加孜孜以求。学者散文即便表面上看似无法可依、率性自由,骨子里其实对散文的样式、文体、边界等方面都有着自觉不自觉的艺术追求。学者作为知识分子,如果能将知识者的精神追求与文体创造相融合,就自然会拓宽当代散文写作样式、文体和独特的文化精神价值。李洁非以“文人散文·漂泊者·阅读史与写作史”“批评家随笔:一个人的文学史与批评史”“自由无碍散文观与‘袖手清谈’‘豆腐滋味’”的学者、批评家和文人散文创作心态与写作理念,别立“当代学者?文人散文”新宗。  相似文献   

4.
丁仕原 《晋阳学刊》2011,(1):139-141
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文学体裁模糊化,是当代社会的三大特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出现,文学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文学载体的文学体裁也在变化与发展中。在散文、大散文化的热潮中文学体裁的模糊,跨文体、文体开放的写作随处可见。对这一现象,我们应怎样看待,这是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从思潮的角度来看,当代散文的发展演变主要有两个高峰期,一是20世纪60年代,一是20世纪90年代。60年代的"诗化"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显在象征和营造意境,其代表作家是杨朔。"诗化"散文思潮皈依传统的散文艺术美,对纠正当时直露粗糙的散文倾向有积极作用。90年代散文思潮也呈现多元倾向,分为通俗散文思潮、"文化散文"和"新艺术散文"。当代的散文思潮虽然规模不及小说诗歌,但仍然为散文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迎来了中国文坛的欣欣向荣景象,让人难以忘怀的是90年代大散文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这种文化大散文包融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往往从历史古迹出发追循历史现象,解析社会兴衰,感叹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变革、历史与文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辛酸、悲凉的艰难历程,具有一定历史透析力。《湮没的辉煌》(夏坚勇著)、《阳光与荒原的诱惑》(巴荒著)等堪称代表作。  这种文化大散文的出现,首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90年代初青年读者争相传阅《文化苦旅》,曾一度出现“文化苦旅热”及“余秋雨现象”。后来夏坚勇、巴荒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剖析张承志、周涛、马丽华、刘亮程的西部散文书写,挖掘其中的人文追求和文化情感,从而探讨90年代西部散文的生成背景及其与中东部主流文化精神的关系,由此思考西部散文创作对新世纪文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旭东 《江汉论坛》2005,6(1):126-129
梁实秋《雅舍小品》的写作是他从文学批评到文学创作的一种转折,但梁实秋又在这些小品散文中,将自己反对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古典主义文学倾向、对理性与人性的推崇以及反对文学太贴近时代等主张,融化到雅舍小品乃至其它散文的写作中,形成了不同于新文学主潮的独特的审美风格,但是这些小品在许多方面也背离了梁实秋的文学批评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艺术张力。而中国大陆清理阶级斗争为纲而呼唤大写的人、跳开现实的直接性而“寻根”以及90年代的随笔热,正是雅舍小品展现艺术魅力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9.
西部散文四人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西部散文崛起 ,与学者散文平分秋色 ,雄踞文坛 ,出现了西部散文的代表作家 :周涛、张承志、马丽华、刘亮程。他们的散文有着鲜明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趋向 ,构建了不同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体现了西部散文不可替代的文化和审美特色。它的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解读这些代表性西部散文家将是十分有意义的文学评论工作  相似文献   

10.
"散文热"的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相对寂寥的文坛令人瞩目的景观.它的出现与90年代中国的历史性转变息息相关,也与散文的文类特点密不可分,更是大众文化泛滥流行的一种标杆性文化现象.对散文的发展而言,面对重重危机和挑战,重要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应在创作上下工夫,达到一种理想的自由的散文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11.
散文的突破与崛起是90年代文坛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一大批小说家,文人、学者纷纷加盟散文创作;各种散文集、散文丛书竞相出版。大量的文本以真实地袒露“自我”心路历程为突破口,极大地扩张了文体的内涵,从一种新的广度和深度上表现着处于社会体制和文化系统转型期的人们的外部经历和内在情感,生活状态与灵魂状态。我们说,当小说、诗歌、戏剧的潮涨潮落均已成为昨日风景,散文的走俏与繁兴或许是90年代中国文学的最大慰藉。  相似文献   

12.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国家政治文化的中心由上层建筑层面向经济基础层面的位移 ,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繁荣之后 ,一个蓬勃旺盛的消费社会也正在中国兴起 ,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学艺术 ,在中国社会文化空间里所居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 90年代之后 ,一种受消费意识支配的文学写作动向逐渐显现出来 ,而这一动向又首先出现在散文领域 ,其直接的结果就是 90年代“散文热”这一潮流的发生。作为文学进入当代以来第一个受消费意识支配的文学潮流 ,分析其在市场化下的生产与消费机制 ,对于我们正确分析 2 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市场化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国香港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散文发展的背景,指出这时期的散文创作具有文化上中西交汇的特点、政治经济上安定繁荣的愿望、创作上正典化及怀旧特质,既延续70-80年代现代化的步伐,亦衍生出自由化、多元化、知性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散文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与倡导者 ,对他的散文研究从五四时代开始迄今已有近 80年的历史 ,但对这类研究的整理往往混杂于周作人思想、人生道路研究的整理之中。本文从散文创作研究与散文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入手 ,将周作人散文研究划分为解放前 ,194 9年到 80年代末 ,90年代迄今三个阶段 ,对每个阶段尤其是三次高峰 (即 3 0年代、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 )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并指出其成就与不足 ,以求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照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兴起,当代文学创作出现了急遽转型,呈现出从经典写作向消费写作转化和从公共写作向私人写作转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4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散文,经过了一个从叙事到抒情的风格转换过程。这种转换也是作家意识形态的转换,是作家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所选择的不同话语方式。因此,40年代到60年代的中国散文带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呈现出散文在创建主流话语过程中的努力。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散文创作也成为社会主流话语的体现者,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个人抒情叙事消融入社会的宏大声音之中;以明喻为主要修辞手段的显在象征;虚幻的诗意。这其中的艺术得失值得人们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17.
论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中的写作姿态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秋雨在历史文化散文中所持的写作姿态 ,是其作品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境界、格调的决定性因素。论文以此为角度 ,试图从可贵良知的贯注、文化生命的感悟和真性真情的抒写三个方面 ,全面论述余秋雨散文写作姿态所涵盖的具体要素、特点、成因及其价值 ;指出这种写作姿态不仅成就了余秋雨 ,而且对提高国内当下散文创作的质量与境界也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作家的写作动机以及作品风格来看,百年中国少数民族的小说创作清晰地呈现为三个阶段:20世纪早期至80年代中期、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90年代后期以降,可分别用"地域"、"民族"和"野性"三个关键词予以概括,分别代表少数民族作家的"地域乡土写作"、"民族文化写作"和"生态民族写作"。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不少报刊频频发表“女作家”描写购物、美容和逛商店之类的消闲小品(而后被评论界称之谓“小女人散文”),并被当时媒体炒作得相当红火,继尔以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问世,一批理性胜于情感,学问大于体验的“大散文”更被不少报刊乐此不疲的选发。于是乎不少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纷纷改行创作了大批散文,终于在中国文……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是呼应声最高的散文理论与实践的倡导口号,但是它的提出也受到很多质疑.在"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观的争论中,大多支持或批评者非此即彼,但9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实践表明,有必要客观地辨析这场论争中的是是非非.我们要看到"大散文"观对散文题材、审美境界片面求大及抹煞文体界限而陷入了理论的误区,不过,它的提出源于提升散文身份与地位的焦虑,又在客观上推动了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