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是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本文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改革体育课程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体育课程是借文化遗产的传递为媒介,以培养青少年学生胜任社会生活的创造性能力为课题的,它是实现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体育课程的构成及其展开过程本身又是构成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因此,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便成了连接学校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没有科学化的课程,便不会有科学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也是这样,它应当受到重视并对它进行研究,使之科学化。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加快和终身教育的提出,适应普及教育和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成为了体育课程发展的总趋势。体育课…  相似文献   

3.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从主体性分析和客体性选择俩方面来进行阐述,提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对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探索和研究.为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提供了指导作用,使得学生身体、心理和谐发展,从而做到"健康第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8所普通蒙古族中学开展蒙古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了内蒙古中西部蒙古族中学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基本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区蒙古族中学开展蒙古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2002年,教育部顽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又进一步加快了体育课程改革进程。新《纲要》充分体现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发展趋势。大学高校体育教学问题一直是受到了高校体育工作者们关心、关注。笔者根据多年的高校体育教学经验,结合近期学校体育专家的一些学术作品,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围绕我国体育经济化和社会化发展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体育人才培养要求具有较高的水准,体育人才具有较高的的体育素养、专业基本技能和系统的体育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和实用能力。体育专业教育面临教育教学改革,针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专长,专业实践应用能力较强,能够胜任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竞赛组织工作和具备体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管理和体育指导的复合型人才。体育院校针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设定对术科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遵照基础课"一专多能、较强实践能力、专业服务"的原则做如下改革,从而满足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术科课程教学诸多要求的集合。  相似文献   

8.
排球课在各个高校中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在课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损伤.本文根据了解其研究现状,分析高校体育学生排球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损伤的对策,为提高排球教学质量,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实习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世纪的今天,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体育实习师资队伍迫在眉睫。高校体育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教学课程,提高教学水平。体育实习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职称评聘等方面入手,提高体育实习教师的素质,创建一支高水平的体育实习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课程下如何上好体育课,是我们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要认清当前的形势,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并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特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强体的观念,为培养未来国家之有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摔跤在我国历史悠久,反映了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将民族摔跤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不仅丰富与拓展了体育教学内容,也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加强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依据多年教学、训练实践,将民族摔跤引入高校首先要梳理并总结传统民族摔跤的基本动作与规范,从众多的跤种跤术中去粗取精,并对原有项目按教学课程要求加以重新规划设计。其次,要创新教学实践,引入中国传统摔跤理念,增强摔跤的安全性;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摔跤运动有机结合,赋予文化内涵,提升体育教育层次。  相似文献   

12.
刘鹏 《中国民族博览》2022,(22):100-102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可以促使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同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帮助大学生真正建立文化自信,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践行。基于此,本文将对高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可以在推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能够坚定不移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素养。在新时期下,无论是"终身运动"思想还是"阳光体育运动"都促使着高校体进行育教育改革,全方位贯彻素质教育。再者,高校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和社会体育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在高校体育管理中贯彻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意义,进而提出加强高校体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综述法研究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与优势(一)自1903年清朝《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来,体育成为现代学校中的一门课程,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西方式学校体育成为中国体育的主流。而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萎缩,人们对其功能、价值、寓意、背景等知之不多。当前,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黄金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易教、易学、易赛易于传播和推广,成为广大群众青睐的健身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种形式和内容,应与其他体育项目、形式、内容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体育教育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等新思想、新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一些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中陆续实施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有相当比例的高校一直在实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有碍学生完美个性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本文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并从学生的角度对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在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同,社会不同阶层需要形成合力,从上到下来促进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意识。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有效教学”对促进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之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高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门主要课程,通过"教与学"双向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进击、技击、防范技能和方法,使广大的同学喜爱武术并促其迅速地加入传统的习武队伍中,培养良好的练武习惯,树立并形成终身习武的意识.文章以"有效教学"作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探讨和阐述了该教学理念的实用性、适用性及其方针和策略,以期进一步深化和促进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发展呈现了喜人的局面.但是作为社会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的改革,应始终针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方向--全民健身开展工作,在全民健身大潮中定向、定位.二者通过终身体育这一主要接口,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真正对接,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健康、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华文化,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它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体育文化当然也不例外。体育教育在我国的地位日益提高,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的支柱,其身体素质的好坏对国家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是近几年来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要使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必须把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为依据,对民族传统体育院校体育教学的整合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适应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本文建议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培养“以德为本”“以德为本”的体育教育模式,旨在探讨中国传统体育与大学体育相结合的途径,以进一步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通过改进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使广大大学生亲身体验,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使体育师范生毕业后既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又具备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我院从加强体育师范生思想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强化教学工作技能的培养;增强试讲、试教实效;重视说课、评课能力的培养;改进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六方面,对体育师范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