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康”反映古代人民对一种美好社会状态的追求。邓小平使用“小康”作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形象、亲切的描述。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把小康社会看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扭转发展不平衡加剧趋势的发展过程。小康社会又是一个转型社会。中国的社会转型关键在于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成熟、定型的制度 ,这是本世纪头 2 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小康”是古代儒家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观和理想社会模式。在设计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邓小 平赋予“小康”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对小康社会思想的丰富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论传统"大同"与"小康"的理想社会秩序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札记·礼运>的"大同"与"小康",是中国古代社会理想的经典概括.从宇宙星象的时间-空间秩序抽象而来的天道,是论证大同世界与小康社会的思想背景,所以,无论大同还是小康,都是以"道"为终极根据,追求理想的社会秩序伦理秩序、生活秩序.因大道之彰隐不同,从而体现天道的社会形态不同,使得社会互动准则也就不同"公"与"札"是分析大同与小康的关键词.大道流行,"公"作为一种价值理性,是整合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而大道隐没,来自宇宙天道的终极根据萎缩,于是,"礼"作为一种工具理性,成为规范社会秩序的另类选择.因此,大同与小康殊途同归,都是强调整合社会秩序的理性主义取向.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内涵“小康”一词 ,源自《诗·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礼记》中得到系统阐述。《礼记》提到的“小康”相对于“大道行也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是“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 ,它描绘了古人对宽裕、殷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 ,但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却影响深远 ,盛行千年而不衰 ,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立足国情、放眼发展大势 ,赋予“小康社会”以全新的科学内涵 ,设计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50年就为中国取下了"中华民国"的名字,并一直将中国社会定位为一个前资本主义社会.康有为既独创了一套关于人类大同的理论体系,又把人类历史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次序严格的阶段.据此,他认为中国处在从据乱世向升平世转变的时期,并坚决反对任何跨越发展的主张,还明确预言了跨越的可怕后果.然而,马克思没有料到,中国后来在前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头三十年激进地推行共产主义和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导致了被康有为所不幸而言中的巨大灾难.所幸的是,中国毕竟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道.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建构起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发展目标.本文通过上述回顾和比较偶得几点启示,谨作为对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6.
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从生活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理想,是一个历史和时间的概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未来十年中国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经过这一时期努力,中国将结束以小康为导向的发展时代,进入现代化发展新阶段.为此,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既立足现实,又兼顾未来,在发展中坚持"一条道路"、一个"总体布局"和一个"基本原则",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实现与"后小康"时代的发展对接.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意义十分重大 ,前景鼓舞人心。这个目标是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目标 ,是完全符合全国各族人民愿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要做的工作很多 ,其中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就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本文仅从青海的实际出发 ,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问题谈点个人的思考。一、基层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什么是小康 ?历史上说的“小康”是相对于“大同”而言的。“小…  相似文献   

8.
从古代小康到邓小平的“小康社会”,再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小康社会阶段目标的创新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确定和提出,是指导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伟大纲领,是中华民族对实现伟大复兴理论认识的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9.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康”一词 ,作为一个历史概念 ,最早出自《诗经》。它是与“大同”思想相对应的一种社会理想或社会状态。而本世纪初我们将要建设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思想 ,经历了一个从“大三步走”到“小三步走” ,从温饱到宽裕再到殷实 ,从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到高水平、全面、平衡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必须全面理解什么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理想.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考虑,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在于它是一个制度社会,道德预设在于它是一个功利社会.制度社会与功利社会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共同统一于小康社会.只有把握制度社会和功利社会,才能很好地理解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1.
儒家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6,(11):63-67
儒家大同思想是古代思想家对于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现代中国对于当今世界进步发展的理想追求,二者之间有着历史的相联,观念的相通,更有着价值上的相融。这具体表现为,儒家的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具有着"天下为公"的价值共识,贯穿着"公平正义"的治理理念,蕴涵着"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继承发扬儒家的大同思想,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展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自信,承载了对人类命运的现实思考,它对于解决当今世界发展问题,推进人类的和平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志.邓小平赋予了"小康社会"新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六大在20世纪末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现实发展状态、水平和阶段的新归纳,体现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意义非常重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小康",作为一种比较富足、安乐的社会的代名词,出现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一种社会境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进行革命斗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让广大劳动人民过上富足安乐的生活.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都赋予了"小康"这个概念以新的内容.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则是中国人民从温饱型的社会阶段向富裕程度更高、更全面发展的社会阶段过渡的反映.这正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目标追求,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论坛》2004,(12):11-14
江泽民同志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制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幅宏伟蓝图.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河北省也不例外,"三农"问题是全面小康建设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农业是基础,农村经济发展是关键,农民增收是核心,是制约河北省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充分认识其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人口年纯收入是尺衡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程度的主要指标.但是,现实是将"人均纯收入"指标作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主要目标.笔者认为,在一定范围内用这一指标作为说明小康达标的主要指标,显然有较大的缺陷性.为克服这一缺陷,现提出"农村人口年纯收入小康达标覆盖率"指标,愿与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6.
陈伟 《人文杂志》2003,(2):37-4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首先必须全面理解什么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理想。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考虑 ,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在于它是一个制度社会 ,道德预设在于它是一个功利社会。制度社会与功利社会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共同统一于小康社会。只有把握制度社会和功利社会 ,才能很好地理解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7.
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康的内涵、实现小康社会的条件保障、实现小康社会的意义等方面邓小平都做出了较详细和独到的论述.梳理和探讨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是关系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只有实现了农村的全面小康 ,才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全面小康社会。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 ,必须正确把握我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必须抓住并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城乡统筹发展、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提高 ,以及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等关系农村全面小康能否实现的重点问题 ,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相似文献   

19.
张劲 《学术界》2005,2(3):234-239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建设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的强大动力。本文通过笔者对该课题的研究,阐述了社会主义小康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提出了小康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小康文化的社会能动功能,全面论述了小康文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科教兴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20年,中国完成了由贫困向小康的历史跨越.新世纪我们面临着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科教兴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同时,小康社会的发展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小康社会的高要求将成为贯彻实施科教兴国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