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楚昭公》的主题与郑廷玉杂剧的思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廷玉是元代前期重要的杂剧作家。据曹楝亭本《录鬼簿》记载,他一生创作杂剧23种,是仅次于关汉卿的多产作家。但人们多认为他的剧作思想内容复杂,在肯定他的剧作(如《看钱奴》)揭露了社会黑暗、贪富不均、为富不仁时,又批评他的剧作宣扬封建伦理纲常、鬼神迷信,有浓重的宿命论思想,消极平庸,无什可取。我们对此有些不同看法,曾在《河北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上发表拙文《〈看钱奴〉元明刊本的比较研究》,将《看钱奴》的元刊本(《元刊杂剧三十种》本)与明刊本(以《元曲选》本为代表)作了一番比较,认为明刊本已非《看钱奴》本来面目。不应作为评价郑廷玉《看钱奴》的依据,因为它不能代表郑廷玉原作的思想和艺术水平,以元刊本为依据研究《看钱奴》,则其主题是严肃的,思想是积极的。进一步认为,说郑廷玉杂剧都含有浓重的宿命论思想,其思想境界不高,是不确切的,尚须讨论。本文拟对郑廷玉另一部有元刊本传世的杂剧《楚昭公疏者下船》的主题作一点探讨,连带再谈一下对郑廷玉剧作思想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郑廷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廷玉,元杂剧作家,河南彰德府(今安阳市)人。生活于元代前期,其生平事迹,已无从可考。但他留下了许多杂剧作品,见于著录的就有23种,仅次于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占全元杂剧存目的二十五分之一。现存杂剧六种:《楚昭王疏者下船》、《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包待制智勘后庭花》、《布袋和尚忍字记》、《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崔府君断冤家债主》。这给我们认识郑廷玉提供了依据。从这六种看,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社会下层的人民生活,和奸杀谋财一类的公案。其中,反映贫穷人民生活的杂剧写得比较成功,不但有思想深度,而且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是郑廷玉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元代艺妓对元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说没有关汉卿等一大批优秀的杂剧作家,元杂剧很难兴盛的话,那么,如果没有作为杂剧主要演员的元代艺妓的努力,元杂剧的兴盛同样也是很难想象的。但我们说,仅仅从杂剧演出这一点上评价元代艺妓在元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很不够的。元代艺妓除了直接参与杂剧的舞台演出、和杂剧作家相结合推动了杂剧艺术的发展外,元代艺妓还参与了诗词和散曲的创作、并丰富和发展了歌舞和说唱伎艺,而且其精湛的歌舞和说唱伎艺对杂剧的舞蹈和歌唱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元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从杂剧诞生到元末一百多年间,涌现了众多的杂剧作家和作品,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异彩纷呈.这一繁盛景象,在中国戏曲史上是罕见的,在同时代的世界剧坛上也是无与伦比的.为什么元代杂剧特别兴盛?本文拟对促使元代杂剧繁荣的条件和因素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继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的元代杂剧之后,戏曲这一文学样式和表演艺术到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萌于元代的南戏(又称“戏文”或“传奇”,下称“传奇”)的蓬勃崛起,再一次显示了戏曲强大的生命力。 杂剧进入明代以后,虽然也有创新和发展,以求生存与繁荣,但与元代相比,其势已成强弩之末了。这一方面是有外部的原因——社会的多种因素,更重要的是杂剧本身的缺陷,使得杂剧不能很好地适合社会的需要。明代传奇应运而起,杂剧只好退避三舍。传奇与杂剧相较,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一般地说,传奇的结构更为宏大,一本戏三、四十出甚至五、六十出,其内容更为广博,既有大量的传统题材,又有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6.
赵琳娜 《理论界》2007,2(8):208-209
本文主要论述了元代士人地位的沦落对元杂剧的影响,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士人地位的沦落与杂剧在元代勃兴的关系;第二部分阐述了元杂剧对现实的批判和士人在杂剧中所抒发的一腔愤懑;第三部分论述士人在杂剧中迎合市民文化,自由抒写性灵的特征;第四部分分析了士人借神仙道化境界以寄托个人情怀的表现及原因。  相似文献   

7.
虽然蒙元时期战乱频仍 ,元代散曲杂剧却诞生并繁荣于此时。东平地区有着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文化教育事业 ,加之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 ,东平杂剧发展成为元代杂剧的源头之一 ,并构成了元杂剧的繁荣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论及在戏曲史上的地位,明代杂剧比不上在当时兴起的传奇,也比不上浑然天成的元代杂剧,但是,明代中后期的文人杂剧仍然成为了中国古代戏剧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存在。这里借助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明代中后期的文人喜剧进行时空架构方面的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轻时间推进,重层次展开的特点,通过虚拟场景的设置、多视角的介入,使审美客体呈现出其自身的荒谬可笑之处。而且,这些叙事手法的采用,与创作者的喜剧意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重评乔吉杂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吉,字梦符,太原人,约生于1280年,死于1345年,是元代后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他一生沦落“江湖间四十年”,晚年“欲刊所作”,但未成,后病死在家。元明时有人将他的散曲编辑成集,有《惺惺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和《乔梦符小令》三种;部分杂剧也被明人收入一些杂剧选本。乔吉对这样一位在元代后期颇有影响的杂剧家,不少学者已有评论,这里笔者拟再作探论,以助于对乔吉的剧作进行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张艳 《北方论丛》2016,(4):59-63
元代出现文人雅俗双栖创作现象,双栖创作类型主要有诗文词兼散曲、诗文词兼杂剧、诗文词兼曲(杂剧散曲)等三大类.以双栖文人的诗歌和散曲作品为例,其内容、风格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内容、风格相近.典型的如侯克中,侯克中的散曲内容是其乡思羁愁感怀诗的情感总汇.其二,内容、风格迥异.最典型的是徐琰,其诗文受正统儒教影响,庄重严肃.但其散曲,尤其咏妓之作,却是趣味低俗.通观认识雅俗双栖作家不同文体创作的差异及联系,有助于突破元代文学不同文体研究相互割裂的现状,既是客观认识元代丈人的需要,也是准确认识元代文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辑刊》2007,(4):221-224
元代杂剧是在商业演出中发展兴盛起来的,其自觉的文化商业意识必然反映在戏剧审美特征上。杂剧审美商业化特征是顺应市井审美习惯与欣赏心理的结果。在题材处理上"远""近"结合,在演出气氛调节上"冷""热"相间,在演员选择上"才""貌"并举。  相似文献   

12.
十三世纪中叶以后,元代杂剧有如特异的奇葩,开放在中国北方的原野。辛勤地培育这种奇葩而又卓有成效的园丁就是关汉卿。元代杂剧和关汉卿的名字是分不开的,人们一提到元杂剧,就不能不联想到关汉卿,一谈到关汉卿,就不能不论及他在杂剧上的贡献。关汉卿以自己灿烂辉煌的剧作和坚持不懈的戏剧活动,赢得了应有的历史地位,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明代戏剧家贾仲名在为关汉卿写的輓词中,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正是从编剧、表演和戏剧组织活动三个方面肯定了关汉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兴盛,给元代文学带来新异的色彩,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但诗歌和散文在元代,特别是在地处南方腹地的湖南并没有失去其“正宗”地位,它仍然是广大知识阶层表达思想情感、人生追求、审美趣味的主要文学形式。宋代的湖南诗文存在学者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与湖南发达的书院教育分不开。元代也同样如此。由于政府的提倡,湖南的书院教育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湖南产生了冯子振、欧阳玄、陈泰、李祁和胡天游等学者型的诗文作家,其盛况较之整个北、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一世之雄”冯…  相似文献   

14.
出处行藏之间的夷犹顾恋——宫天挺杂剧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天挺是元代后期杂剧作家的重要代表 ,他现存的两种杂剧均可视为借古喻今、自抒怀抱的文士剧。表露于剧作中的才不见用与自求逍遥的怫郁心态 ,在元代后期中下层文人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映现其中的对封建政治的离心倾向和超越伦常规范的人格独立意识 ,给处于转折蜕变时期的元后期杂剧抹上了几许带有个性解放意义的时代亮色 ,堪可视为明中叶以后推涌而起的启蒙主义人文思潮的隐约先声  相似文献   

15.
方言俗语成为元杂剧 戏剧语言之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杂剧,作为一代文学的里程碑,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华,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短短百十年间,知名的作家就有二百多人,更有那么多不知名的作家;已知的剧本有六百多种,不知名而散佚的不知凡几。剧本广泛流传,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争相演出,倾城空巷,吸引了广大观众。杂剧已成为元代独步文坛的一种文艺新形式。我们认为,这种空前盛况的出现,除了当时的社会条件以及杂剧内容反映了现实生活、群众愿望,杂剧形式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元杂剧中的语言运用,也即王国维先生所说“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这种“新言语”就是与“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的传统正宗文学大相径庭的方言俗语。  相似文献   

16.
元代北方民族散曲的民族文化特色王菊艳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它包括杂剧与散曲,产生于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之中。辽金元时期,北方民族频繁出入中原地区,其性格气质、音乐特点与欣赏习惯等深深影响了北曲的风格,同时,北方民族作家也积极参与了元...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从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的商业化、元杂剧作家地位出路才情等社会的角度,观众对历史题材的欣赏偏爱的观众接受角度,以及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本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元杂剧历史剧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是一部在宋元勾栏场中产生的长篇小说。其中关于节日乐舞、勾栏演出、教坊宴乐的描写,使我们看到了宋代的歌舞表演和勾栏瓦肆的情状,具有很高的戏剧史料价值。我国古代戏曲起源于唐,至宋而大盛,发展到元代,出现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高峰。但是,元以前的戏曲形制多湮没无闻,只留下极少的片断资料。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说:“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但这许多戏曲种类至今保存下来的却  相似文献   

19.
戏曲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元明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曲目.明代杂剧在继承元代杂剧的基础上,也出现了转型:文字由粗糙到规范;创作目的由纯粹为表演服务到同时为阅读服务;服务对象由普通大众走向案头文人.从戏曲体现出的创作观念、演出情况以及不同时期剧本的用途的等方面,对比分析<元刊杂剧三十种>和<元曲选>这两个元、明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戏曲选本,试图从中梳理出杂剧的文人化转型脉络.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这种高度成熟的综合艺术,当它以“一代之文学”的面貌遽然出现在十三世纪的文艺舞台,并以其磅礴的声势压倒传统的诗,词、文,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形象慑服千百万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观众而呈现其兴盛繁荣时,其意义是不待言喻的。近年来,人们从社会历史、经济地理、文学艺术发展史等等不同方面、方位,不同角度、视点对杂剧在元代的勃起和繁盛原因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透视,所以呈现这一时代现象的真实原因也日渐为人们感受与认知。但在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上仍存在很大的争论与分歧:杂剧的繁盛与元代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