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0年的民族题材电影延续了上一年的发展趋势,数量增多,且不乏精品。但真正在商业院线上放映的仍旧不多,多数只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放映、华语青年电影论坛、新人电影节等影展活动中放映。  相似文献   

2.
牛颂 《中国民族》2013,(5):50-51
2013年4月16~23日,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隆重举行。作为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个重要单元,北京民族电影展同步举行,讲述中国各个少数民族故事的电影成为影迷们一道风味独具的甜点。而在北京民族电影展中设立新文化电影专题展,这已是第二届了。随着当代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题材优秀影片显示出一种新的主席ChuckBoller亲切交谈摄影/胡科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主任王薇向华沙国际电影节主席劳丁先生介绍会展签约咨询  相似文献   

3.
田永源 《中国民族》2012,(Z1):142-143
1955年4月,雷振邦进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1959年初,文艺界掀起向建国10周年献礼的热潮。周恩来总理十分关注这些为国庆而赶制的作品,对送上的主要作品都要亲自过目。当他看了《钢铁世家》、《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影片后,对当时电影中存在的政治口号太多、缺少电影  相似文献   

4.
胡谱忠 《中国民族》2012,(Z1):80-86
2004年后,中国电影出现了与西方少数族裔电影对话的一种电影。这种电影具备如下特征:由非国有电影机构投资,主创人员具有少数民族身份,影片的主题多聚焦在少数民族文化可忧虑的生存状态,或隐或显地表达了对现代化的质疑与对民族文化的反思情绪。更有一种在电影对白方面的自觉——坚持使用本少数民族语言。影片在美学上还有了一种视听结合的新奇:过去只在外国电影里才会使用的中文字幕,这次在看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时必须使用。此后,这些电影都被称为母语电影。  相似文献   

5.
牛颂 《中国民族》2014,(4):76-76
转眼又到了每年一度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组委会在3月份已收到十几部报送的新片。宣传推广部的小姑娘提醒我:2014年已是北京民族电影展创办后的第五届了,主席您应当有一个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4月6日,第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寻找智美更登》、《红河》、《水凤凰》、《这儿是香格里拉》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影片再次扮靓银幕。《寻找智美更登》是藏族青年导演万玛才旦继《静静的嘛呢石》  相似文献   

7.
佚名 《中国民族》2012,(Z1):28-31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艺术界的解禁与开放,使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获得了重生,其叙事艺术方面在承接之前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叙事主题趋于多元化,由此带来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艺术发展的第二次繁荣。  相似文献   

8.
梁黎 《中国民族》2013,(12):62-72
今年10月4日,我作为第22届贝尔格莱德国际民族电影节“中国电影特别展映单元”的选片人,与合办方——北京电影工厂的创办人胡晓丽(ETHU)一起带着五部中国多民族题材影片,前往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幕德参加展映。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反映了各民族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反映在时代变迁时期,复杂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这一类影片多展示历史图景,题材严肃、基调沉重,在创作上体现民族政策性较强,如《内蒙人民的胜利》、《鄂尔多斯风暴》、《草原晨曲》、《金银滩》、《柯  相似文献   

10.
牛颂 《中国民族》2013,(11):74-74
在中国电影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民族题材电影显得落后了。通过四届北京民族电影展,我们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当前民族题材电影的主要问题一是现代性不强,二是类型化不够。为推动民族题材电影的提升发展,国家民委、中国作家协会已决定设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并于今年10月13日启动。将以北京民族电影展为平台,建立制片机制,从剧本创作开始,准备埋头苦干,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1.
李二仕 《中国民族》2012,(Z1):88-89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从《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的修改聚焦在对待王爷的政策,纠正了不利于当时统战工作、忽略团结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打击共同敌人这一政策思想。这一改动充分体现了文艺必须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才能正确地开展,并昭引之后的每一部少数  相似文献   

12.
李二任 《中国民族》2012,(Z1):104-105
是他,首次将爱情作为主题展现在新中国的银幕是他,使这部影片成为新中国首部纯母语电影早在1934年就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方法创作出了"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奇葩"——《神女》的吴永刚,在1950年导演了一部由袁文殊编剧、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辽远的乡村》,但反响平平。  相似文献   

13.
李二仕 《中国民族》2012,(Z1):18-23
十七年电影关于女性的主题实际上是阶级的、革命的主题,而不是性别的主题。任何女性的爱情经历或者转变成英雄的主题,其最终的指向是政治命题。☉女性性别与身份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在政治生活领域由  相似文献   

14.
聂伟 《中国民族》2012,(Z1):146-150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环境不断走向开放,更多元的资本流入与更多样的电影制作需求,促进了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数量的增加。与此同时,在眼下红红火火的原生态民族电影制作中,"抢第一、填空白"亦成为新的流行嘉奖令。"第一部某某民族原生态电影"如同商标被抢注,影片自身的本体美学诉求,让位于各民族影像展  相似文献   

15.
刘宾 《中国民族》2012,(Z1):68-71
当代中国的电影生产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色彩斑斓的奇葩。它们在我国当代电影屏幕上不时展示新的主题、题材和人物形象,不断拓展异常丰富多彩的电影美学表现空间。从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算起,这一类电影的创作和生产已经走过了62年硕果累累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2008,(3):33-37
《诺玛的十七岁》(2002年) 这部影片在2002年10月无锡举办的中国电影第十一届金鸡百花奖评奖中获“新人新作奖”。影片讲的是云南哈尼族镇子上一个叫阿明的年轻人,发现诺玛天生丽质,便做上了以她为模特,为游客提供民族合影10元一位的生意,一是为了缴纳房租,二可以分给诺玛一小部分。纯情的诺玛却渐渐喜欢上了他,但阿明与自己城里富有的女朋友分分和和之后,违背了自己要带诺玛走,实现诺玛去昆明坐观光电梯的承诺,毅然投奔了现实生活,只给诺玛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壮观伟大的哈尼梯田风景成为最大的亮点和看点。  相似文献   

17.
胡谱忠 《中国民族》2012,(Z1):94-99
中国艺术家要表达文化的反思,为什么会不自觉地借助少数民族的影像呢?答案是——当旧的主导性文化在现代化精神的烛照下受到批判时,艺术家们便不自觉地从文化边缘处寻求以前被忽视的传统,为现代化的实践寻求另类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19.
杨蕊 《中国民族》2012,(Z1):154
关于新文化电影,我觉得这个新从某种程度上不是说客观的,时间意义上的新,而是我们重新看待的新,是我们主观的角度。大家都知道沈从文终生写苗族,哈佛大学教授金介弗研究沈从文,他就讲过为什么研究沈从文。他说中国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温和内敛,但也是猜疑内耗的文化,而沈从文笔下的原始族群,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2008,(4):31-33
在收集1978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资料时,它唤醒了我尘封已久的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记忆。当时文化上的拔乱返正刚刚开始,一大批优秀的传统经典影片得到解禁,新电影作品不断涌现。其中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还成为当时中国影坛引为骄傲的主流电影。杨丽坤、黄婉秋、王苏娅更因主演《阿诗玛》、《刘三姐》、《五朵金花》而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著名影星。其中的一些佳作、精品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艳丽奇葩,在世界影坛也享有盛誉。现将1978年涌现出的部分优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收集整理并呈现给大家。尽管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还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政治性较强,表现手法还很简单。但它真实地反映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社会现实。以此作为温故1978年中国记忆的一部分而进行记忆的备份是非常必要的。让我们更真实地走进197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