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语言文字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方志学、社会学、民俗学、档案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文献考证、比较分析,厘清"霍林郭勒"出典,以语源学、语义学、翻译学的视角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先生划分的河南亲迎区的情况存在不太恰当之处:一是被费先生划为亲迎区的河南部分,不但存在半亲迎的地区,也存在不亲迎的区域;二是豫西地区多亲迎,费先生划入了半亲迎区,而豫东、豫南的半亲迎和不亲迎的地区比豫西还要多却划入了亲迎区。贫富差距、天灾人祸、地形和地势等因素对豫西“亲迎”风俗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944年4月,日寇发动河南战役,铁蹄所至,万众遭难。一个月内,郑州、洛阳38个县相继沦陷。为了拯救水深火热的豫西人民,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八路军总部任命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组成豫两抗日支队。9月21日夜,皮、徐率领1700名优秀战士从济源河消渡口分乘4条木船突破日伪军防线,越过陇海路;9月28日在登封颖阳镇伏击从洛阳尾随的日伪军.  相似文献   

4.
黄慧玲 《南都学坛》2015,(2):113-116
伏牛山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省著名山脉之一。伏牛山区面积广阔,涉及两省四市,区内有众多小城镇,有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该区域具有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发展第三产业来促进小城镇建设的优势。根据当前伏牛山旅游小城镇的发展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山地型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措施:设计以第三产业发展为主、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为辅,拉长拉宽旅游业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品牌旅游景区,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着力改善小城镇硬件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伏牛山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条件,分析了伏牛山旅游区自驾游的特色,建议完善伏牛山旅游区的高端网络通信设施,以便给自驾游顾客带来安全保障,并结合全国其他地区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等综合休闲区的建设经验,提出伏牛山旅游区自驾游开发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以及河南古今的诸多名称如"中国"、"华夏"、"中华"、"中夏"、"神州"、"豫州"、"中原"、"中州"、"河南"等的含义及其得名缘由,均与古都洛阳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洛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豫西地区流传的民歌,主要有劳动歌曲、节日喜庆的灯歌、悠闲小调和一些商贩叫卖曲等.最常见的调式是微调,其次为宫调、羽调、商调,大都由单一部式构成或变型构成.其曲式结构,重复旋律引入某些新材料使乐思扩展,并置向着不同方向展开,其旋法特点是节奏基本相同,而各乐句旋律、落音不同.  相似文献   

8.
豫西剪纸艺术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种类,植根于中原文化的沃土之中,它题材广泛、意趣丰富,历史悠久、风格厚拙,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具有母体艺术的本原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剿匪反霸运动是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基本胜利之后,中共为巩固解放区新生政权,进一步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及土匪、恶霸分子,打倒封建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作为河南剿匪反霸的重点区域,豫西地区在中共领导下,建立起了广泛的剿匪反霸统一战线,将军事进剿与政治攻势相结合,并广泛动员民众参与其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封建残余势力进行了彻底的清剿,肃清了危害豫西近半个世纪的匪祸,使豫西地区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剿匪反霸运动的胜利,有效地巩固了解放区新生的革命政权,保卫了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有力地配合了新区进行的土改运动,逐步建立起了基层政权组织,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1944年,我八路军6支部队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挺进豫西,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开辟并巩固了豫西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打通了华中、华北和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完成了中共中央交给的战略任务。这是中共在抗战后期的重要战略之举。  相似文献   

11.
西樵既是“理学名山”,又是佛教重地,还是道教圣域,三教在此各得其所,各具风采。留下了大量的宗教文化地名。穿行书院、寺庙、道观之间,不仅可以领略西樵的宗教奇观,考察古朴的风情画卷.而且可以了解南粤名山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西夏赐姓李氏一事在《宋史》、《辽史》和《金史》中记载不同,《宋史》载两次:唐贞观年间和唐末僖宗年间;而《辽史》、《金史》仅载一次,即唐末僖宗年间。史书对此记载有所出入与史书作者生存年代、王朝修史方式、史官态度以及西夏王朝自身的因素等不无关系。因此,对此加以考证,读史者在阅读史书时讲求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唐诗的富于情味,与诗人艺术地使用地名有关。唐诗优秀作品中的地名,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密切相关,是作者艺术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或用于开拓诗境,壮大气象;或用来暗寓行踪;或借地名中包含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来丰满形象,深化情感;或寓人于地,委婉寄情;或借用地名字面上的光感、色感、形态感,与作者的情绪相互辉映。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拥有千年不曾更改的地名,举世罕见,其得名原因众说纷纭。从阆中上古聚居部落民族主体及其使用语言看,阆中得名起源于古濮语词汇,发音似汉语浪,意为河谷之地貌。秦收巴地置郡县,经同音通译、同义互代以汉语阆为通称。因地形地貌颇显殊异,遂增补汉语中以示聚落实体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确切方位。  相似文献   

15.
在明清部分文献尤其是今人编辑的地名志中,关于北京丰台区花园村、高立庄、分钟寺、凤凰嘴、玉泉营、鹅凤营、看丹村、野各庄、怪村、丰台等地名的语源问题,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解说。依据元明以来的地方志、古地图、墓志、诗文集以及实地调查资料,借助于文献追踪、地图对照、地理考察、语言分析以及综合研究等途径,对上述地名的语词来源与变迁过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追寻和纠谬。  相似文献   

16.
地名不仅是地理名词,而且也是文化的符号,通过地名可以了解一个民族历史上的分布范围和迁徙路线。佤语地名具有以"永"、"班"、"耿"、"达"、"斯"、"叶"字为首的六大特点,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云南古地名和云南民族历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广东南海西樵山是岭南文化名山,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于一体,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开发西樵山文化游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把握当前旅游产业向文化游发展的大趋势,二是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三是加强宣传,最终达到展示西樵山的文化内涵,塑造岭南文化游品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西王母是商周时期活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羌族部落,曾被西周册封为诸侯国.西王母之邦的册封是我国西北民族发展史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9.
“风水宝地出英雄”,这是蒙古族地名传说的主要母题之一。本文立足于蒙古族地名传说中的英雄与故乡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其传统文化渊源、社会历史根源等诸层面的分析,认为该母题是在科尔沁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蒙古人故乡崇拜与英雄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