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僧肇与朱熹分别是释儒两家的代表人物。虽然二人所属的派别不同,但他们都承认世界有一个绝对的真理。僧肇称之为真谛,朱熹称之为天理。真谛乃非有非无,不可偏执;而天理则是实有,内在于一切事物。凡夫惑于俗谛,故真谛只有圣心可以鉴照;天理在物,故人人皆可格物而穷理。圣心照见真谛,则真谛即在圣心,故用寂体一;性理为未发之体,格物穷理为已发之用,此亦体用兼备。在超验的层面,僧肇与朱熹的真理观非常相近。而具体到经验层面,二人因为所处的立场不同,故其真理观又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私有制理论研究的一些新突破──读《驱拨谬雾究真谛……》一书曾弘李永采、李长林等合著的《驱拨谬雾究真谛──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新辨释》一书,最近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42万字。这是一部研究、讲解、注释《起源》的综合性著作。正文按专题缕...  相似文献   

3.
最好的果实     
一天,一群年轻人去拜访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向他请教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金陵瞭望》2010,(11):16-17
天灾无情,人间有情。在玉树地震发生后,为支援灾区,南京各界纷纷以自己的方式献出一片爱心,诠释了大爱无疆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牟宗三将真谛"阿摩罗识自性清净心"解释为"心本清净",以此为核心观念,将其溯源至弥勒学,并综合真谛译著,赋予"阿摩罗自性清净心"以"本觉"义,最终将真谛学定位为"善绍弥勒学,而向真心派走"。印顺对牟宗三的真谛学判释做了回应,以"赖耶通真妄"一观念为真谛学之底里,将真谛学定位为"糅合如来藏学与瑜伽学";之后则明确拒绝将"阿摩罗自性清净心"视为"本觉"心、反对将其作《大乘起信论》式的解读,坚持真谛之基本立场为唯识学。印顺与牟宗三两位大师的真谛研究,是在"创造的诠释学"之"当谓"与"必谓"层次上的诠释活动,他们各自站在自身立场与教相判释的基础上,做融会贯通的工作,并提出了新课题,为我们呈现出真谛学的新面貌。比较印顺与牟宗三真谛学之判释,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拓宽真谛学的研究理路,寻求诠释真谛学的新路径;亦可以帮助我们考察两位重要学者的立场与方法在创造性诠释中所具有的具体诠释效果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围城》不是一部普通意义的讽刺小说,它蕴含了社会讽刺、文化讽刺、人生讽刺三个方面复杂的内涵角度不同,层次也依次递进。它是一部描写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揭示人生真谛的“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7.
催眠术是用暗示等手段让受术者进入睡眠状态的一种法术。科学家对这一现象已研究了150多年,到底也没能弄清楚其真谛。  相似文献   

8.
《贞观政要》是一部极富有哲理的领导科学著作。现在知道这一治国宝典的人并不多,但却长期风靡日本,我们更应珍惜它,研究它,从中吸取有益的精华,以领悟其中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如何创设一种合理、明晰的图解法去分析句子和语篇,并把图解法试用于分析、比较英语形似句、歧义句,导出形似句形似义异、歧义句一句多义的真谛。第二部分则反过来,阐述如何先拟图解,后用图解作为提纲挈领,指导学生构思谋篇、灵活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关于幸福的真谛,人们到现在也未达成共识。对这一历久弥新的话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从痛苦的消除、对于物质的追求、获得人生的"真爱"和心灵的满足这四个方面分析,是无法完全获得幸福的真谛的。从人的本质角度分析,幸福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这一定义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幸福的真谛,对于当今"幸福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承担班主任工作十余年,亲身践行了这一令许多老师望而却步的辛苦职责,从中不仅悟出了神圣与崇高,更是收获了真谛与艺术,那就是用六种“人”格魅力做班主任。  相似文献   

12.
人生的真谛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果林旁边。 “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鲜活的灵性并饱含着浓郁人文色彩的学科。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一路走来,徜徉于听说读写的海洋中,努力探寻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真谛,笔者在平时教学中作了些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4.
“入派三声”论董绍克《中原音韵》一书的“入派三声”问题是音韵学界分歧较大、争论较多的一个老问题。几十年来,许多学者深入研究、探讨这一问题的真谛,但至今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为了有助于这一公案的解决,笔者也谈点个人看法。本文共论述以下三个问题。一、关于“...  相似文献   

15.
爱的真谛──读王西广《永恒的呼唤》姜建国永恒的呼唤,唤醒了那些业已沉埋于时间深处的闪烁不定的爱之火,一串串火花跳跃而内在地讲述着美丽季节的一个个片断。在这里,我读出了一片赤诚,一点温暧,还有爱的迷醉、忧郁和苍凉。对于一个青年诗人来说,而今时代,让缪斯...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崇拜天的文化观洪玉凡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天(腾格里)的信仰习俗,这种信仰成为蒙古族认识和探讨宇宙真谛的一种文化心理,并由此形成了蒙古族人独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本文拟根据一些书面资料,就蒙古族人崇拜天的文化观作一阐述。一、对天的认识和祭拜天的仪...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于智顗、吉藏、圆测、良贲等人所撰述《仁王经疏》的仔细检索分析,发现了智顗在宣讲《仁王般若经》时同时看到了三种不同的《仁王般若经》译本,而且真谛三藏所撰述的《仁王般若经本记》直到良贲时期仍然在流通。这一事实从另一角度说明,真谛翻译《仁王经》的说法也是正确的。由此证明,竺法护、鸠摩罗什、真谛确实翻译过《仁王般若经》。也同时证明,费长房《历代三宝纪》的记载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常崇宜先生研究秘书学的方法:求实求是,把握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秘书学方向,探求“秘书”内涵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是一部虚无飘渺、海市蜃楼的神魔小说,因其儒、佛、道思想弥漫交织,主题幽深,见仁见智,在所难免,但是如果我们把作品所展示的生动图景,同明代社会糜烂、宗教堕落的世风联系起来考察,不难发现,在希奇怪诞的故事中隐藏着斩邪的文心,暗传着一种“契道合天”的人生真谛:“自利利他”、“天下为公”是社会、人生之大道。  相似文献   

20.
就目前学界对“文化自觉”的内涵所持有的三种典型观点——“认知”论、“基因”论、“友思”论进行了剖析,阐述了由此而衍生出的两方面问题——挫伤民族自信心和创新力、制约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以本土文化为行为对象的系统,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实践,对其真谛应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