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壮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成为人们生活与行为的规范。然而,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生活的种种原因,壮族的风俗习惯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有部分糟粕,更有相当部分的良风美俗。在历史上,壮族的良风美俗,对于密切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增进民族内部的团结,对于促进壮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进步,都曾起过有益的作用。在今天,继承和发扬这些良风美俗,对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壮族的良风美俗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热情好客这是壮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关心别人的传统风尚。明人邝露的《赤雅》写  相似文献   

2.
融和、重组与再生的壮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文化是一种不断与外来文化融和、重组与再生的文化。这一文化特色与壮族源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壮族群体遗传中的文化相互易位有密切关系。人的交融是文化交融的前提 ,由于壮族不再是原生的民族 ,因而壮族文化的融和、重组与再生成为历史的必然。岭南壮族学汉语、习汉文、尚汉俗成为一种风尚。对于一个族源源头独立 ,长期栖居岭南而地域相对封闭的民族而言 ,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民一直在岭南这块古老而富绕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与大自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摸索出一套成功的生存生活方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璀璨的精神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使壮族传统文化的模式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点,如壮族世代聚居的岭南地区,东北面五岭横亘,西北面峰峦叠嶂,南面绝于大海,阻隔了与外域的交通。壮族初民长期处于这一封闭的空间里劳动生活,使其传统文化起源的一元性和延续伸展的连贯性。即便是岭南地区,其间亦山重水复,千(山弄)万峒相隔,交通也很闭塞,因此而造成壮族传统文化总体构成的涣散性、局部的封闭性和地方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壮族地区东北与湘楚襟连,西北与滇黔毗邻,南通东南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超越地域活动能力的提高及其范围的不断扩展,阻隔交通的地理藩篱逐渐被冲破。这样,壮族文化又不断受到来自邻域民族先进文化的  相似文献   

4.
歌圩是壮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于壮族居住的各个地区,深为壮族人民所珍重喜爱,在其民族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它虽然在原始意义上可能与宗教信仰发生过密切的关系(如一些学者所论述的那样),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毫无疑问,它与壮族人民的婚姻爱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文化,"板鞋舞"不仅丰富了壮乡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担负起弘扬壮族文化、繁荣壮族经济的重任,产生了积极深远的社会效果。它用历史的缩影展示了壮族人民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英勇善战的形象,激活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感和民族感。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板鞋舞"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其社会功能和价值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坚定了人们创造未来和建设美好明天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傅慧明 《学术论坛》2001,(Z1):144-145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天经地义.壮族社会却别有一番景象--"男逸女劳",壮族妇女从古至今是家庭经济的顶梁柱,她们扮演的角色,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社会位置.  相似文献   

7.
壮族曲艺文化是壮族集体意识的自我完善与积累,反映着壮族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在现代背景的表述下,壮族曲艺文化遭到世人的冷落而面临消失的的生存处境。理解壮族曲艺文化与壮族生境模式之间的共生互动,在族群的实践中形成生境与文化的传承客化,以文化的符号资本进行文化内部的结构转型,有利于促使壮族曲艺文化自身的文化特质得到复制或者再创造,并以新的方式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对于现代理解壮族曲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不断地认识世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神话。这些神话,体现了壮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最初看法,是古代壮族人民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萌芽。关于“大气”构成天地的观念古代人类对于他们生活在其中的奇妙的大自然,具有特别浓厚的探索兴趣。浩渺的苍天,广袤的大地,纷繁的物类,是怎样形成的?壮族先民通过探索和思考,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本质上是一个“去民间”过程。工业化改变了壮族传统的稻作生产方式,壮族民间文化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农耕基础;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大量青年农民向城市流动,导致壮族民间文化主体或社会基础流失,同时,市场经济改变了壮族民间社会的文化态度,国家和市场逐渐成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主要实践者;壮族民间文化逐渐与民间社会生活过程分离,失去服务民间社会的文化功能,壮族民间文化遗产化和商品化。  相似文献   

10.
人们的生活方式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条件的状况,而生活条件中最根本的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条件。人们怎样生活,是和他们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相一致的。 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和自然经济密切相联系的。我国农村自然经济的特点十分突出,从而使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和制约,带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具有如下的特征:1、物质生活的低层次性。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财富有限,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人们的消费。人们所追求的只是生存和繁衍,吃饱穿暖成  相似文献   

11.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而又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壮族文化,其中包括相当丰富的哲学遗产。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对壮族无神论思想作一简略的描述。远古神话中的无神论倾向壮族具有自己独特的神话系统。在秦、汉以前,壮族属处于原始社会的历史阶段。那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落后,人们的思维水平低下,知识非常贫乏,对自然界以及人本身的种种现象感到迷惑,无法理解和解释,由此产生了畏惧、依赖、崇拜心理,同时又想去了解、控制和驾驭它们。出于崇拜心理,产生了原始宗教;出于想了解、控制和驾驭的愿望,产生了神话。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①神话是人类童年的产物,是远古时期人们对世界的一种幼稚的看法。神话植根于人类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它仍然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只是经过人们头脑中幻想的三梭镜所折射改造罢了。远古初期,壮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斗争中,创作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例如《天地分家》、《姆六甲》、《布洛陀》、《布伯的故事》、《特康射太阳》、《妈勒访天边》等等。这些神话保留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和思想风貌的斑斑遗迹,是壮族  相似文献   

12.
夏炎 《东岳论丛》2013,34(2):86-91
魏晋南北朝时期,薪柴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最为普遍的燃料。该时期生活燃料供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采薪群体的普遍化,这是由魏晋南北朝独特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寒冷的气候、频繁的自然灾害及平原森林的减少,均可造成城市生活燃料需求的增大。在此自然变迁的背景下,市场供需关系又发生变化,从而刺激了采薪群体数量的增长。这一时期,木炭和煤虽然也有使用,但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的限制,木炭的供应并不十分充足,而煤炭的供应则更为稀少,其主要消费人群是社会上层,二者在生活燃料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相似文献   

13.
滕色鲜 《学术论坛》2001,(Z1):87-89
一、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保证 1.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小康建设的内在要求.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且包括精神方面的需要,这是人类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哪怕是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获取食物之后,也会三五成群地翩翩起舞,或敲击石块,呀呀呼叫,以取其乐.一般而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社会越发展,精神生活所占比重越高.在尚未解决温饱的情况下,人们的需求偏重于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所占比重极小.而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高,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在生活消费中,精神生活所占比重在西方发达国家往往比较高,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比较低.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精神生活消费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14.
壮族传统都老制的村民民主自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壮族农村地区曾普遍存在着一种社区自治制度--都老制.都老制以民主选举、民主立"法"、民主议事以及民主监督等为自治的核心内容,充分地体现其民主本质,是一种具有民主特征的乡村社区自治制度.民主不是舶来品,在壮族传统都老制的村民自治,"原生态"的民主,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壮族乡村的土壤里.  相似文献   

15.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三大支柱(能源、材料、信息)之一。目前,世界性的能源短缺已经波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村生活能源问题也日趋严重,这突出地表现在生活燃料短缺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在我省三十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已日渐紧迫,若解决  相似文献   

16.
统制经济的副作用与战时经济的后遗症,加以长期战争的并发症,导致战后初期国统区出现煤荒.国民政府试图通过善后救济、统筹规划和燃料统配,复员煤产,缓解煤荒.由于生产、运输和分配诸环节均没得到切实保障,煤荒在短暂缓解后重新蔓延并失控,给工业生产和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壮族民间文学,作为壮族精神文化的一个部分,几乎是和壮族文化同步发展的。从原始社会到封建时代没有文字的这一段漫长岁月里,活跃在壮族人民精神领域里的只有这一种文学存在。这种文学传统,自有壮族历史以来就一直在延续和发展着。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壮族社会童年时代的真相,并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更迭,阶级的分化以及外来文学的刺激,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忠实地反映着以后壮族社会的演  相似文献   

18.
壮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播的媒介生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地区的特色文化禀赋富集丰厚,其内涵表现为多民族、多类型、多层次的文化相互依存.由于传统传播手段的落后,壮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滞.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需要,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催生,壮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播在人民大众的文化滋养指向下不断推动.特别是媒体大融合的趋势,为壮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和多样化的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9.
总体构想的提出最近,广西召开了两次壮族文学的专题会议。这就是今年三月底四月初的壮族当代文学首次讨论会和六月中旬的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成立大会。这两次会议,议题虽然不同,但都肯定了壮族当代文学的巨大成就,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形成阵容可观、实力雄厚的壮族作家群体,二是壮族当代文学创作获得空前丰收。目前创作较活跃,在区内甚至在全国有影响的壮族作家,按体裁划分,小说的有:陆地、韦一凡、  相似文献   

20.
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矛盾更加凸显.农村养老单靠家庭养老或社会养老等一种方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特别是精神需求.本文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农村养老要注重人们的不同心理需求,从农民的经济水平出发,分层次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农民就地城市化及社会合作化养老,以及较为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和全国统一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农民养老水平的提升,为最终破解长期困扰农村和谐发展的养老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