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雨柔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13
以文学经典理论观照金庸长篇小说《鹿鼎记》,从本质主义文学经典理论考察小说文本的思想、艺术价值;从建构文学经典理论考察小说文本的生产与接受,及背后潜藏的巨大消费价值。通过对《鹿鼎记》的文本分析和深度思考,认为在思想内涵、艺术特性以及消费价值上都有其成为经典的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从社会心理学与神话原型批评视角,分析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的家族神话和象征性隐喻。阐释本在结构上的家族神话原型模式,形象上由权力意志带来的心理角色置换以及终极价值指向上的悲剧性的反讽。 相似文献
3.
4.
周立平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1)
现代作家鲁迅的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倍受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本文从西方叙事学中反讽艺术的角度,深入探讨了鲁迅小说文本中言语反讽、结构反讽的价值,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5.
余岱宗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81-86,96
新时期小说的反讽修辞,在新时期前期,多针对宏大的政治话语。随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发展,反讽修辞也越来越趋向隐蔽和模糊,反讽叙述者的态度也越来越不确定,其立场常常游移不定。反讽的指向不再是单向的,反讽的对象已经变得似是而非了,反讽走进了修辞的"迷宫"。 相似文献
6.
龙红莲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53-57
反讽是张爱玲小说现代性的标志之一。该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反讽叙事的四种类型 :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和模式反讽 ,还分析了她是如何以反讽解构爱的神话、父权神话、女性神话以及意志自由神话的 ,并由此透视她在世俗情趣与虚无底子之间的精神立场。 相似文献
7.
邱志华;张艳;朱小玉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99-202
本文以Austin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以美国著名作家Mitchell的代表作《飘》为文本,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小说中颇具特色的反讽言语行为的使用情况,研究反讽的产生、产生的效果及其回应现象,旨在从语用学的角度加深对反讽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建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5)
反讽修辞是一个具有拓殖性的概念 ,它的意义边界随着反讽技巧和手段在创作实践中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地被拓展着。成功的反讽有助于含蓄有力地体现自己的修辞目的。反讽由三个要素构成 ,即作者在小说中的非直陈式修辞性介入、两极对立因素的相互对比及轻松自信的超脱感和距离感。这些要素决定着反讽的性质及其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罗维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2,(3):58-61
反讽叙事在萧红的小说中是进行国民性批判的主要叙事策略,这种对反讽的自觉运用使作者以一种更具审美性的方式含蓄而诗意地表现国民性批判的意图,同时也是萧红小说语言诗化特点形成的原因之一。反讽机制的运用使萧红的小说叙事实现了对现实世界和人性世界的深层揭示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0.
反讽产生于认同感的缺失和对自我意识的审视,是无限绝对的否定性。卡夫卡在小说《变形记》中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之后产生的认同感危机,建构了多层次的反讽,探究了现代人的意识和认同危机,对社会体系提出了质疑,同时彻底地否定了他所身处的社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1.
论方方小说中的反讽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松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3):20-22
方方小说早、中、后期的主题、风格和结构方式的变化明显地与三组反讽意象(地平线意象、三白意象、过程意象)相对应,正是这些反讽意象的营造,才造就了方方小说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2.
曹浏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5):78-80
反讽叙事成为王跃文新著《苍黄》的一大叙事特色,它表现在话语反讽、情境反讽以及结构反讽三个方面;反讽叙事增强了《苍黄》官场叙事的艺术张力和现实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3.
纳丁·戈迪默的第十四部小说《新生》,聚焦于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南非白人如何获得第二次生命的主题。随着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社会矛盾的隐匿化和复杂化,戈迪默从现实主义手法转向隐喻和反讽等手法的使用,以此探讨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下,白人的角色定位、赎罪心理和关系重构等社会问题及其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4.
荆兴梅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3)
反讽的文学传统始于希腊,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和美学理念,历来为众多作家和评论家所采用,玛格丽特·米契尔的名作<飘>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她的反讽具有解构主义、生态批评等新兴的现代话语特征,表明了作者辩证超然的创作态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动态关注. 相似文献
15.
荆兴梅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2):45-48
反讽的文学传统始于希腊,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和美学理念,历来为众多作家和评论家所采用,玛格丽特·米契尔的名作《飘》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她的反讽具有解构主义、生态批评等新兴的现代话语特征,表明了作者辩证超然的创作态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动态关注。 相似文献
16.
黄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1):76-81
叙述反讽是一种基本的反讽性话语表达方式,旨在通过对立两项的悖逆冲突,更深刻地披显作品的真实意旨.当代小说的叙述反讽艺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戏谑反讽,通过戏拟性文本与母本间表层语码的相似及深层语码的逆忤制造反讽意义;语调反讽,通过叙述语调与叙述内容及表达意旨的乖离产生反讽效果;话语反讽,通过误用话语的语用规则生成反讽意味;视点反讽,通过异常叙述者的独特视角与惯常视角的相异形成反讽意蕴. 相似文献
17.
分析凯特·肖班短篇小说《一小时的变故》写作技巧和内容,揭示肖班在该小说中突出的反讽技巧及象征与主题的完美结合。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体味这位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女作家的超群文笔以及她悲喜剧手法下20世纪末的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小说的情境反讽与意象反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113-116
情境反讽与意象反讽是中国当代小说反讽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情境反讽通常具有现实性、历史性、虚拟性和异常性四种表现形态,对小说情节结构的设置、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凸显起着重要作用。意象反讽主要是通过意象象征体与象征意旨之间悖逆乖离的独特结合方式体现出浓郁的反讽意味。 相似文献
19.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2-75
从语言学、美学的视角看,方方《风景》的反讽构成方式是视点反讽和语调反讽,采用巧妙的修辞手法形成幽默的语言风格,造成喜剧性的外在形式与悲剧性的内在意蕴的悖离,从而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创作态度,让读者感受到人生的终极关怀。它所呈现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观照表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有了某些本质上的区别,从中可以看到其对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强烈反讽。 相似文献
20.
任葆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5):88-91
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多以反讽的叙述策略来实现对都市社会的嘲讽。其反讽类型主要有误会式情境反讽和悖论式场景反讽两种。反讽意识的产生缘于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反思及其与人类现代思想的感通。沈从文都市小说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高超的反讽艺术及其背后深刻的反讽意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