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想人格形象突出地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的文化理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今天,我们应该拥有的是道德与智慧、情感与理智、利与欲相统一的理想人格模式。当代中国人要达到这种理想人格的标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绝非可望不可及,只要我们自觉自愿地朝着理想人格方面不懈地努力,不远的将来每个人都会拥有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
王船山以"公天下"为旨归的价值理念具有多方面的精神特质。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豪杰精神的挺立,"生民之生死,公也"的民本价值指向,"畛其族类"的民族振兴情怀,以"古今之通义"升华的爱国主义精神等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这种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的道德原则性与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是一种道德力量的人格。君子人格的道德意蕴:在义利关系上,君子"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体现了"义以为上"的道德情怀;在人际关系上,君子坚持"和为贵",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美德;在人生态度上,君子崇尚自强不息精神,保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在道德品质上,君子奉行"忠恕"之道,实现"仁"德;在道德实践上,君子恪守中庸之道,追求德行的完美;在道德境界上,君子注重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君子人格的现实价值:有利于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人们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水: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道德象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的思想渊源。他们推崇圣贤道德 ,追求君子理想、博施济众、安邦定国、修己安人、惠而不费 ,奠定了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的基准。圣贤君子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 ,也是其追求的最高理想。作为道德完美的典范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层次是圣人。圣人是道德的理想者 ,不仅具有崇高的德行 ,而且把自己的德行践行到社会生活中去。对一般人而言 ,圣人的标准是很难达到的。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可以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即仁爱精神、重义精神、厚德精神、自强精神以及献身精神。本文重点以水性喻征…  相似文献   

5.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在古代士人的人格建构中,儒家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儒家认为整个社会的秩序、安宁以及和谐都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之上和道德自觉之上,而道德实践则取决于个人的自我完善。先秦儒家强调在自我体悟、反求诸己的基础上的道德自律,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成为“君子”,成就理想人格。文章通过对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建立依据及其实现路径的探讨,可以看出,先秦儒家通过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为社会制定了许多道德和政治规范,强化了人的道德良心,启发人的理性,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变成人的内在心理要求,从而达到整合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韩愈是儒学发展史上新旧转捩之关键人物,其儒家道统论的提出不仅为宋儒开辟了理学的初源,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以儒家道统论为指导思想而形成的圣、贤、君子层次分明的理想人格论更是具体展现了韩愈道统论对时人在安身立命、接人待物方面所应有的精神状态、道德认识及行为准则的要求与标准。韩愈理想人格论中,作为万世标准之圣人是无过、无所不通的;而贤人是不贰过者、不遇时不得道时是独善其身者,而一旦遇时得道,就必兼济天下,而且贤与圣一样是"汲汲于富贵以救世为事者";君子则是好恶分明、任人如器且重于责己之人。韩愈所提出的理想人格论是其道统论的具体展现与现实要求,研究韩愈的理想人格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道统论提出的思想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受船山思想的影响,魏源也非常重视道德的价值。魏源尊重人的独立个体性和自然性,在社会活动中为道德个体的道德关系进行辩护,对"仁""孝"的道德标准加以修正,追求"造命之君子"的道德人格,发挥主观能动,渐进践履"有我"的道德理想。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的道德理想大旗随着仕途的坎坷、政治理想的破灭而倒下,并最终遁入佛门。  相似文献   

8.
心广 《船山学刊》2014,(3):73-73
正有豪杰而不圣贤者矣,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出处:《俟解》,中华书局版。赏析:这是王夫之在《俟解》一书中对圣贤与豪杰关系所下的断语,揭示了圣贤与豪杰的不同,亦即圣贤人格与境界可以兼具豪杰的人格与境界,而豪杰的人格与境界则不能兼具圣贤的人格与境界。中国古代提出的人生理想有"成人"、"君子"、"豪杰"、"贤人"、"圣人"等,其中"学为圣贤,志在豪杰"是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道德理想主要关涉大同理想、人格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方面.大同理想围绕大同形式与"仁"之内核展开,经历了世纪之交传统大同的学理分疏、20世纪初至辛亥前的近代大同追求、民国初期大同理想的新境界三阶段.人格理想则大致分为圣人人格、君子人格与群体人格三层次.政治理想涉及对大同理想由情感向往转为理性认识,批判世界主义崇尚民族国家主义,追求现实近代政治共和理想.社会理想则体现为彰显民本的尚公与平等统一.此四者既存在区别又密切相联,彼此互动,展示出时人救亡图存、追求中国近代化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0.
徐强 《南京社会科学》2015,(2):46-51,89
人即个体人格,人的问题就是个体人格问题。每个人都有权拥有个体人格,个体人格即自由。个体人格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建构。个体生活于社会,个体的社会化即客体化、外化和异化,亦即奴役化。个体不应屈从于社会,而是需要沿着超越的道路,在精神上与上帝交会,由上帝充当"他者",才能实现精神的超越和提升,摆脱奴役和痛苦获得自由,成就个体人格。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天下主义之争,发展演变为两种类型的学说:一是以传统礼制的现代转型为标志的天下主义,一是以心性通达天地构成个体自主和因为感通而达致人类社群这样一个二元一体的以个体自主为本的天下主义。个体之所以能成就本体性的自由平等,皆因它秉承天道下贯的属性,这是思孟以来儒家心学思想的命脉。孟子以"天民"即宇宙公民概念确认一种个体存在,它是在道德维度而不是等级层面确认个人身份价值的概念,它的现实载体以"士"为表征,最高则达到"同天"之境界。这个理念由此确认个体在人类社会中的尊严和自由、平等,超越中国传统社会之身份和伦理构成的文化观念,以此构造现代民主和法治的道德性基础。"天民"概念可以使我们基于人格的平等建构所有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尊严,同时依据个体才具的差异构成现实社会生产和分配领域中的不同机制和状态。同时,宇宙公民的道德感通属性,能够在人类天下主义的轨道上推进两点:第一,凭依"良知"观念趋向于与世界其他宗教文明的沟通;第二,以士君子群体的扩展为全球人类社会的普遍性发展构架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说起道德境界,有些同志以为它很神秘、不可捉摸。其实,它是人人都可以理解并且人人都具有的。在人类历史上,一定社会中的一定阶级,总是要提出自己的道德理想,来鼓舞人们为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而献身。所谓道德理想(或理想人格),就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关于做人的最高标准,它通常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概括和结晶;第二,这种概括和结晶往往体现在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的理想人物身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理想或理想人格。这些道德理想不是某些思想家脱离实际的凭空臆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君子”人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君子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君子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应该有10种: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孔子及先秦儒家汲汲于"君子小人"之辨,目的在于扬善抑恶,塑造仁德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4.
张小明 《船山学刊》2010,(1):117-119
王阳明与禅关系较为密切,对佛禅思想进行取舍融合,使儒禅深刻地交织在一起。如此,让他对人的发展、人格境界的追求问题有独特性,其理想人格并非仅是伦理品格的,还应有佛禅思想的一面,从而表现出了明显的非道德倾向,一种超越道德人伦世界的人格。因而,其理想人格具有二重性,是道德人格与非道德人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正原文:庄生云:"参万岁而一成纯"。言万岁,亦荒远矣,虽圣人有所不知,而何以参之!乃数千年以内,见闻可及者,天运之变,物理之不齐,升降污隆治乱之数,质文风尚之殊,自当参其变而知其常,以立一成纯之局而酌所以自处者,历乎无穷之险阻而皆不丧其所依,则不为世所颠倒而可与立矣。出处:《俟解》,中华书局版。赏析:这是船山对庄子"参万岁而一成纯"论断的评析。船山整体上肯定庄子探究并领会万世世变机理而成就一纯粹恒定价值观和道德智慧的看法,认为这种"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建构对人类是需要的,这种价值建构表现了社会精英对纯粹而恒定价值观的一种道德期许和伦理寄望,亦即在一种富于变化的人世间或者说沧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诸大家的修身思想意涵丰富,博大精深,且各具特色与视阈。孙中山以毕生努力"唤起民众",强调在修身立德的过程中,"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有文化而融贯之"。章太炎鼓吹革命,提出革命之成败在道德、革命之力量在修身的思想理念。梁启超以塑造"新民"为己任,提倡兼具公德与私德、独立与自由、进取与冒险精神的理想人格。蔡元培更大声疾呼:修身以立己、修学以立志、修德以立业,以培育"独立之人格"的公民。这些修身理论对当今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自然"有三重含义:一是率真、无为的人性自然状态和民朴天放的社会理想状态;二是反映宇宙变化之理和万物恒常规律的自然理则;三是不假修饰而让才性自现的得道方式。由此形成"自然"的丰富伦理内涵:"素朴而民性得矣"的人性本有状态、"自适其适"的至仁追求、"放德而行"的自在自由、超越性的"内圣"取向。《庄子》通过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视界,围绕道德生发自然、状态自然、运化自然、趋势自然的维度,留下众多价值启思:道德的价值根基应实现与人之需求的直接同一,尊重道德规则自组织、自协调的系统机制,希冀自得式的自由心境和自我觉解之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以追求人性的复归、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为价值遵循,针对宗教、封建道德、资本主义道德等不合乎人性的现实存在和价值理念进行根源追逐和价值审判.其核心理念是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基础,人的尊严以及生存发展.以此为根本展开道德批判,而批判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构建新的道德理想及其存在基础,即新社会形态的构建和新道德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16,(6)
王夫之的伦理思想内容丰富,其"性者生理也"、"习与性成"的人性观;"理寓于欲中"、"以理导欲"的理欲观;"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的道德观以及"以身任天下"、"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要以民为本,夯实群众基础;义利统一,平衡协调发展;德法并行,完善治理体系;注重实践,铸就高尚人格;树立理想,形成至善人格。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学圣人是道德权威、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多个维度的统一,在社会秩序建构中发挥着类似韦伯所说的"感召力权威"的作用。圣人作为政治权威是社会秩序建构的应然主体,体现了圣人和民众之间的支配和服从的关系。圣人作为道德权威是社会秩序建构核心价值的人格载体,能够通过其人格影响力把儒学所倡导的"仁"推广到家、国、天下等人类共同体中去。圣人作为思想权威是人类历史进程基本原理的领悟者,具有最高智慧,在社会秩序建构中发挥着百世之师的作用。先秦儒学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突显圣人权威旨在把制度权威和体现这种制度价值的人格权威结合起来,以追求长治久安,这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