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钦 《船山学刊》2009,(4):46-49
以《湘军志》、《湘军志平议》、《湘军记》中的《湖南防守篇》里对于湖南以及早期湘军的两个史实:湖南是否“纵寇”和江忠源“蓑衣度之战”是应当记其“为保全湖南首功”还是应当“直没其战迹”的对照研究表明.对微观史事倾向性认知会导致史识的重大倾向性差异。这在地方历史的书写中尤其普遍存在和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刘铁铭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23-124,134
湘乡的文化底蕴包括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和社会的等诸多方面,湘乡是湘军的发祥地,对湘军建设具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阉运“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一部《湘军志》引来百年纷争,迄今未能定案。良史、谤史之称交互更替。梳理百年来关于王阁运与《湘军志》的纷争,揭示和阐述地方人物和历史究竟应如何认识和书写,这并不是简单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湘军"是由湘乡一县之"湘勇"组成的一支野战军。它的创立者是罗泽南与其弟子王王金王。曾国藩是这支野战军的组练者和统帅者。曾国藩又是"楚军"的创立者、统帅。咸丰帝数次谕令其"统筹全局""直捣金陵","楚军"是湖南全省出征它省的一支野战军团。"楚军"大于"湘军","湘军"是"楚军"中最强悍的一支武装。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奉命帮办团练,却超越了地方团练的组织边界,把地方团练训练成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导武装力量。从历史路径上分析,其"不以团练始,不以团练终"、"别树一帜,改弦更张"、"盖朝廷四顾无人,不得已而用之"分别是团练最终成为湘军的政治博弈、制度创新和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8,(7):153-162
湘军集团主要成员之间具有十分牢固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天然的地缘关系,湘军集团主要成员绝大多数来自于湖南,尤其是湘乡与新宁更可视为其集聚核心;二是相近的趣缘关系,湘军集团主要成员尤其是上层成员多为读书人,而且多讲求理学经世,彼此之间趣味相投;三是紧密的学缘关系,湘军集团成员不仅上层将帅多为师生、同窗,下层官兵中具有这一渊源关系者也为数不少;四是亲密的血缘关系,湘军集团主要成员中很多人来自于同一家族,即使来自不同家族,彼此之间也多互相联姻。湘军集团主要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彼此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一支左右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军事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7.
研究湘军的情报工作对湘军与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运用了军事情报学的理论。湘军于同治元年——三年,在赣、皖、苏、浙争夺战中,其左宗棠浙江战区、李鸿章沪上苏南战区、曾国荃天京战区,在此期间能充分侦知敌情,据此制定了正确应敌之策并力行之,战事顺利。但曾国藩赣、皖、苏后方战区虽对敌情了解充分,有时却出现不能据敌情制定正确方略的情况,即使方略正确,往往又有不能力行的情况,所以延缓了湘军在此期间此区整个战争胜利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湘军是一支针对绿营腐败进行军事体制改革而层层招募、层层隶属的军队.它虽然克服了绿营的许多弊病,却形成了各系各派和下级只服从直接上级因而难以统一指挥的格局。曾国藩作为湘军的最高统帅,之所以能对湘军指挥自如,主要是因为他在忠廉恕等方面的道德践履和因此而形成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9.
李志茗 《社会科学》2007,(10):134-146
湘军和太平军都以农民为主体,而且相对来说后者号称百万,人多势众,也更勇猛善战、意志坚定,可为什么最终是前者取得了胜利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般侧重于检讨太平天国方面的失误与不足以及抨击清政府的"借师助剿"和外国侵略者的无理干涉等,而很少从湘军入手,探求其究竟是如何战胜太平军的。其实湘军功成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本文仅就湘军领导层的认识和作为来作番探讨,以从一个侧面探讨湘军功成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0.
湘军是太平天国的主要敌手。曾国藩则为湘军的灵魂人物。因而,探讨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对于深入开展太平天国史、军事思想史研究无疑大有裨益。但过去,史学界对湘军战略,尤其是湘军军兴初期曾国藩战略思想缺乏全面、系统研究,本文拟从曾国藩思想产生的背景着手,探讨其演变的动态进程,并揭示演变之原因。  相似文献   

11.
贾熟村 《云梦学刊》2007,28(2):52-56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是湘军,湘军陆师在前期的主力是塔齐布、罗泽南,在后期为曾国荃、鲍超。陆师始终必须与水师配合才能建立战功。而水师则始终均以杨载福、彭玉麟为主力。考察湘军水师于是成为研究太平天国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乃曾举兵抗清、名震三江两湖之大儒。曾国藩是自练湘军拯救清廷的"中兴"名臣,却积极主持刊刻王夫之的遗著《船山遗书》,并为之作序,高度赞扬王夫之与孔孟、朱子等先贤同样伟大。此举不但大大传播了《船山遗书》,同样留给世人种种关于曾国藩刊刻此书动因的推测。事实上曾国藩刊刻王夫之遗作的重要原因是,清朝自乾隆末期因时局形势的稳定,对民族性的文字已放松管控,文字狱的总体环境发生了转化。从乾隆末至咸丰又经150余年,曾等汉族大员已成为清朝倚重的封疆大吏,由其刊刻《船山遗书》不再有政治悬念。另一原因是受恩师、亲友的积极影响,曾氏对作为理学大师的王夫之充满敬仰。这些才是曾国藩刊刻《船山遗书》的真正动因。  相似文献   

13.
晚清现代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被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晚清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军事现代化。湘军、淮军和甲午战后的新军前后相继,在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的统领下,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了晚清军事现代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推动了中国早期军事现代化进程。但由于封建专制腐朽、经济困境和传统观念的制约,中国军事现代化被延误。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湘军是作为一个军事集团,进而作为一个政治集团为人们所认识和加以研究的。本文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认为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晚清政局的同时,还发挥了多方面的重要的文化功能。一、晚清文化人才的渊我湘军魁首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支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十分注意网罗和驾驭各类人才。早在曾国藩出山之时,就大肆宣传:“倘有抱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横行中原,赫然奋怒,以卫吾道者,本部堂礼之幕府,待以宾师,……”①陆续招聘各类人员帮办各种事务。随着湘军的出省作战和湘军将帅的不断…  相似文献   

15.
许顺富 《云梦学刊》2006,27(5):44-47
绅士是一种介于官民之间,享有一定特权,影响地方文教风化的社会势力。在近代无论是举贡生员还是乡居缙绅(职官),凡获得封建法律所认可的身份、功名、顶戴,“无论出仕未仕”,一概属于绅士阶层。近代湖南绅权势力的膨胀得益于曾国藩创办的湘军。湘军是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而应运产生的。短短数十年间,招募达数十万人之多。大批湘军将领由此而跻身于清王朝封疆大吏、枢府要员的行列;因军功而获保荐各类官职虚衔者,更是多得不可计数。但是由于湘军不是清王朝的经制之兵,即使在其存在期间,招募与裁撤也是比较频繁的。这样大量的军功人员,主要是保荐官职虚衔的人员,包括少数退职的显贵,不断地退归故里,加入绅士的行列。其数量之多,曾一度超过了作为绅士主体的举贡生员和离退职官僚,导致了咸、同时期湖南绅权势力的极度膨胀。绅士势力的膨胀,直接影响着近代湖南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围绕湘军的军纪问题,从湘军以理学治军与制造三次屠城事件这一矛盾入手,深入解析湘军军纪蜕变的内在原因。除了消灭太平军中坚力量、缺饷、主将泄愤等原因外,湘军屠城的关键在于理学治军难以维系。以理学治军根基在于湘军组建之初以诸生讨训山农的人员结构,但是,随着战争日趋残酷,湘军伤亡惨烈。兵员需求的迫切,迫使湘军的招募更为简化,招募对象则更为拓宽。咸丰七年以后,湘军主要招募老勇,甚至包括绿营兵和太平军的降兵。当老勇成为湘军主干,用诸生讨训山农的人员结构无法维持时,以理学治军的意识形态教化自然成为空论。此时的湘军与其他清军兵勇并无本质区别,缺饷少食时,官长只能以利驱之,以致出现屠城暴行。一支失去基本军纪约束的军队,走向末路实属必然,曾国藩主动将其裁撤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民歌湘军的崛起,是音乐界的“湖南现象”,是湖南人才群体现象的又一突出表现。民歌湘军的崛起与发展,离不开湖湘文化的推动与促进。湘籍民歌人才辈出,民歌湘军独领风骚,正是得益于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本文在阐述湖湘文化基本内涵与核心精神的基础上,论述了湖湘文化影响下湘军精神与湘军现象,介绍了民歌湘军的崛起及其代表人物,从多个方面剖析了湖湘文化对民歌湘军崛起并走向辉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1853年初曾国藩在湖南长沙奉旨办理团练组建湘军,至1864年攻陷天京,曾国藩将其解散为止,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湘军活跃了十二年之久,在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挽救了清朝行将覆亡的命运。然而,湘军不仅征服了太平天国,而且对近代中国社会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拟从湘军筹组的特征,考察湘军崛起对晚清政局的影响,不当之处,请行家不吝赐教。一太平天国革命自广西金田村爆发后,转战两湖,席卷三江,定南京为国都,北伐、西征,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对付太平军,清政府除调兵遣将、实施围剿外,还派遣大员在各地兴办团练。曾国藩丁忧在籍,也奉旨在长沙协助巡抚办理团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作为晚明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知行论和实学思想、历史观与政治伦理思想、经世变革思想、兵论思想,以及宏阔的儒学学术视野和深刻的文化反思精神,都对晚清湘军经世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船山学行为湘军集团提供了经世活动的文化参照系,湘军集团则一定程度上执行了王船山等清初经世大儒的政治文化遗训。  相似文献   

20.
湘军源起辩     
<正> 上世纪五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编练了以所谓“守道君子”为骨干的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以后,练勇就逐步取代了制兵(绿营),导致晚清兵制的重大演变。所以,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