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谭嗣同的消费思想一反中国传统“黜奢崇俭”的主流消费观,旗帜鲜明的主张“崇奢黜俭”,并将奢俭的范畴由消费领域引向生产领域,阐明崇奢黜俭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其用意即在为近代新式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建构新的理论。这一思想是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强烈的近代性。其论证有破有立,大胆而新异,反映了作为维新志士的谭嗣同整体思想的锋锐与光芒。研究和探讨谭嗣同的消费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经济的健康顺利地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崇俭黜奢”的消费观在中国社会一直占主导地位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人需要社会提高消费 ,从而能够开拓市场 ,扩大再生产。于是传统消费观受到挑战 ,“崇奢黜俭”论应时而生。如何正确引导消费 ,使之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中,刘师培的道德救国思想颇具特色.他将传统文化的合理因子与西方近代民主学说相结合,从学理上辨析了五伦、三纲、孔学、后儒之学的区别与联系,揭露后儒诠释的"三纲之说"为"巫说",主张融合中西伦理道德之精华,藉改造家族伦理,用平等取代等级使个体成为"完人",继之逐步培育近代社会、国家伦理,最后通过近代修身之道与发展近代政党等达到塑造新国民,以实现救国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早期宣传西方社会伦理学说,而晚些时候又转回到中国固有的礼教体系中进行反思,这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在近代许多思想家身上有着惊人相似的一幕,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刘师培等人.笔者试图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其置于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交织的社会网络体系中动态地考察,就其形成原因提出了一些看法近代政治裁决伦理,资本主义的残酷性及半封建经济为近代特殊的社会伦理"回归"思潮提供了温床.  相似文献   

5.
伴随西学东渐,晚清社会深刻裂变,传统消费思想亦发生历史演化.迄今为止,学术界多围绕近代知识群体展开,视"崇奢黜俭"取代"黜奢崇俭"为其主流.事实上,这一过程甚是复杂,如此线性描述不免失之偏颇.总体而言,它关涉政治、思想、社会与实业诸方面,展示出多层次不对称发展格局,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传统思想近代化嬗变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在当前全面参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时代呈现出新的特征,社会变迁也有了新的特点.以当代青年知识分子这一社会变迁的敏感集团作为观察视角,以这一群体的伦理关系、道德生活和伦理道德素质作为分析框架,浅析当代中国伦理方式的变化,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当代中国的伦理方式是古代、近代、现代的混合体,既有农业社会静态下的"人伦观",也有工业文明变化状态下的"人际观",还有信息社会交织状态下的"场际观",呈现出"三代同堂"即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叶坦 《河北学刊》2005,25(2):140-148
日本江户时代商人思想家石田梅岩创立的"石门心学",作为"町人之哲学"、"道德性实践之实学",阐述"商人之道",提倡"正直"、"俭约"的经济伦理,对日本商品经济和社会职业伦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被视为类似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促发资本主义产生的"新教伦理".与此大抵同时,中国清初南方的"三大启蒙思想家"和北方的"颜李学派"都提倡"实学",前者提出"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之说,后者讲求"习行经济"之学,主张"本宜重,末亦不可轻".然而,基于社会结构、制度基础与思想文化差异,中日经济思想对两国近代化的历史转型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开展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弥补迄今世界经济思想史大抵无东亚等缺憾.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江西农村生活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黜俭崇奢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体现在农村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性消费方面.究其原因,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但明清时期江西地区出现的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叶坦 《河北学刊》2005,25(5):100-110
日本江户时代商人思想家石田梅岩创立的"石门心学",作为"町人之哲学"、"道德性实践之实学",阐述"商人之道",提倡"正直"、"俭约"的经济伦理,对日本商品经济和社会职业伦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被视为类似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促发资本主义产生的"新教伦理".与此大抵同时,中国清初南方的"三大启蒙思想家"和北方的"颜李学派"都提倡"实学",前者提出"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之说,后者讲求"习行经济"之学,主张"本宜重,末亦不可轻".然而,基于社会结构、制度基础与思想文化差异,中日经济思想对两国近代化的历史转型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开展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弥补迄今世界经济思想史大抵无东亚等缺憾.  相似文献   

10.
异端消费是古代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异端消费思想主要包括以<管子>为代表的"侈靡"消费观、以陆辑为代表的"崇奢黜俭"消费观和以郭子章为代表的"奢俭皆非"消费观等.在分析异端消费思想与行为的同时,对其进行历史学和经济学解读.努力探求古代消费与现代消费的均衡点.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黑格尔的作为规范和标准的"真正的自由"概念,建立在互主体性哲学模式之上,是一个伦理实体的自由概念.在这一自由概念中,黑格尔完成了古代伦理实体与近代道德主体之间的综合,并把它表现为概念各个环节的辩证发展,从"家庭"经过"市民社会"到"国家",体现着自由意识的发展."市民社会"对于黑格尔的伦理概念及其辩证运动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正是在伦理概念的运动过程中,"市民社会"表现出了深刻的辩证性质,黑格尔结合古代与现代熔于一炉的伦理实体的自由概念才真正是可能的,或者说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的经济伦理思想以"理欲合性"、"理寓欲中"的人性论为前提基础,以"义利并重"、"以义制利"的义利观为价值取向,以"自谋其生"、"自由恒畴"的"自谋论"为价值目标,以"俭奢有度"、"絜矩之道"的俭奢观为伦理旨归。他的思想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清初经济的繁荣,加速了社会的进步,冲击了封建专制政体,在当今也能够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为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从辨证的义利观出发,提出了以“合乎道义”的财富论、“足食为先”的本末论、“奢俭适中”的消费论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伦理思想。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伦理,有利于南宋政权的巩固,也为当今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伦理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师培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伦理学家 ,他融合近代西方伦理学说 ,整理中国传统的伦理学资料 ,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伦理的意义、起源、演变及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伦理教育、伦理行为 ,论述了个人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一系列规范和观念 ,批判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并鼓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他为创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伦理学体系作了宝贵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国家的想象"作为中国新诗写作的理想追求,无疑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现实密切相关.近代中国社会与"西方"遭遇的事实,不但使这种"想象"成为"政治的共同体",而且,也在政治道德伦理承担的过程中,对中国新诗的价值观念、话语实践以及历史建构方式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由静态乡村型社会逐步转为开放的动态城市社会的过渡时代,其在社会学上的重要特征是人口身份变动的突现性。其中,绅商对流以至于绅商合流的社会现象乃是近代人口变迁中较为显著的景观。一方面,理性化取向的近代经济伦理观念渐次取代传统的“政治—伦理”型观念,另方面,泛道德主义这一人文因素又极大地支配着近代转型社会中的绅商互渗这一社会现象;而绅与商作为两种异质的伦理主体,在经济伦理的转承调适中显然成为主导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人性论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论题,先秦儒家从伦理和教化的视角对其展开了深入讨论。汉代董仲舒一改先秦儒家人性善恶的理路,以天人关系立论,引"情"入"性",从社会政治的视角提出了"性未善"、"性待教而善"的人性理论,不仅为王道教化提供了人性依据,而且从现实社会政治层面对人性论展开了探讨,他的这一创举,深刻影响了汉代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的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抑奢崇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俭能养德、俭能养廉、俭能富国裕民;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俭德的内涵也随之日趋深化,新型节俭观应该是"俭而有度,合理消费",立足于经济与伦理的双重纬度,着眼于生产和消费的互动关系,强调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它表现为人们理性的生活态度和适度的消费观念,要求人们的消费行为以个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平均水平为比照,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适当节制个人的生活欲望.富有鲜明时代性和现实紧迫性的俭德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思想探究自然的内在价值,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保护自然提供道德根据。然而,基于对人与自然整体性认识与实践的生态伦理思想,却被定性为"自然中心主义",成为牺牲人类利益与幸福的"环境法西斯主义",陷入缺失人文价值的道德责难。究其原因,生态伦理探究常常受制于或限定在"现代性"道德框架内的规范伦理范畴,无法进入超越"现代性"道德展开的人类社会发展和伦理文化传承的历史视野中考察,遮蔽了生态伦理思想原本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幸福之维。通过对现代社会"幸福悖论"的伦理反思,并借助于生态文学、生态心理学,生态伦理沿着精神生态的价值凸显与幸福之维的内在指引,寻求以德配享幸福的伦理信念和道德实践。因之,生态伦理思想就不能止于生态价值论的外显层面,而要深入人类社会的"内部自然",唤醒或激活人与自然天然联结的"生态潜意识",探寻人对待自然的"环境美德",获得精神生态的内在平衡,逐步达到社会生活中消费适度、精神自足的生态幸福。  相似文献   

20.
对于李约瑟难题,张东荪从科学、哲学、宗教、伦理、政治、历史等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来把握。他认为,中国文化没有严格的"物"的概念,不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但却非常注重"事",因此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足以对付一切,以致没有产生新文化的必要。他的解答不仅具有思想史的意义,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知识社会学角度研究李约瑟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