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方以智吸收了《周易》及道家、儒家等学派对道的解读,提出了道即自然变易的中道,并认为这一道为三教及百家诸派以不同的学术方式诠释着,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复合式道统谱系,从而超越了儒家以尧、舜、孔、孟为核心谱系的单线条道统模式。从学术心理上探究,这种超越性的道统观是方以智内心深处奉儒家为正统的保守政治信仰与融三教百家于一炉的开放学术思维之间冲突与调和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晚明社会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达到极盛,并延及清初。方以智于明亡后拒不仕清,逃禅遁世,研习佛禅,传法几二十年。他也接受了三教合一之说,但是,他并非简单地认同此种社会思潮,而是对三教之优缺点皆有明确认知,对各家缺陷予以批评,并提出了补偏救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会通儒释道三教。探讨方氏佛学思想及其会通三教之说,对研究明末清初之社会思潮颇具意义,于了解哲学史、思想史亦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在哲学上有独到的见解。他在早年提出了自已的唯物主义思想,晚年则转向唯心主义。在他的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晦幽的形而上学观点错综交织,这便造成了方以智哲学的复杂面貌。我们应当对方以智的哲学给以辩证的解析。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研究,多以为墨学之所以在晚清得以复兴,是因为中国社会已发展到了迫切需要知识理性与科学技术的时代,中国人迫切需要知识理性启蒙。但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几年公开发表的崇墨学论著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在辛亥革命前几年间已兴起了一定程度的"崇墨学"之思潮,而此思潮的兴起,就目的讲,本不为学术计,即不是从知识理性启蒙的意义上倡言墨学如何有开心智之作用,而是为政治计,即从"救亡图存"的意义上倡言墨学如何具有保国保族保种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星 《人文杂志》2001,(2):126-130
李柏被称为"关中三李"之一,是一位儒家的隐者.他在思想上对儒学(包括理学、心学、关学)的有关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体悟和阐发,特别是对儒家的隐逸思想有诸多发挥,这实质上是吸取佛道思想的结果.他以儒为本,兼取佛道,有揉合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李柏的学术思想在明清之际的关中乃至全国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双林 《理论界》2014,(2):107-110
明代是"三教合一"思潮兴盛的时代。憨山德清是明代的四大龙象之一,其撰有《大学纲目决疑》、《大学中庸直解指》、《春秋左氏心法》、《老子道德经注》、《庄子内篇注》、《观老庄影响说》等标识"三教融合"的著作,一直是学术界力证明代"三教合一"思潮的经典文本。本文通过对学术界关于憨山德清注老、庄的缘由之分析和反思,力图从更深和更广的方面找到佛教本位下的"三教合一"深层次的背景原因。总结出明末从佛教的立场而进行的"三教合一"不是表面上三教理论的融合,而是由于佛教的衰颓,包括憨山大师在内的诸尊宿力图从明末丛林颓然中重立自身的结果,其过程是通过佛教之"判教",融儒道入佛而树立三教中佛教殊胜地位的独特途径。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具有丰富的考据学思想,并采用了一系列颇有借鉴意义的考据方法考订文献,从而取得相当大的成绩,这使他得以跻身于明清之际的考据大家之列。考据之学也是他义理之学的基础,其别开生面的义理的取得,即得益于他深厚的考据学功底。  相似文献   

8.
黄崑威 《船山学刊》2010,(1):120-122
明清之际社会上出现了一股由虚返实的实学思潮,从学术层面上说,这股实学思潮实质上是一种反思理学思潮,是对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及其末流的一种批判。针对理学"束书不观"、"空谈心性"的弊端,明清之际的实学家们一致强调学以经世的为学宗旨;针对理学无根游谈、空疏不实的弊端,他们在为学方法上倡导征实之学。这些共同体现出实学"崇实黜虚"、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9.
方以智(1611—1671)是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晚年事迹,因易代之际,载记多所讳言,学人钩稽索引犹未睹其全豹。1962年予与李仪真君撰《方以智死难事迹考》(载《江淮学刊》1962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0.
方以智在明清之际诗学嬗变中有重要作用,其诗学也长期受人关注.然而仍有一些重要思想为学界所忽视.方以智被学界忽视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肯定变诗的价值与地位,尤其是肯定盛世变诗的意义;重视诗歌的声律,认为声音可以通于诗之神;重视取法于前人,但同时要超越于前人之成法.他还以为,诗歌的情感只有达到能使人为之生、为之死的程度,才能感动读者,但不要沉溺于情感而不可自拔,要能够节制自己的情感.他的这些见解多有深刻的辩证性,不仅是对传统诗论的反思,而且大都伴随着对明代主要文学现象台阁体、七子派、公安派、竞陵派等经验的总结,有的思想还直接开启了清代桐城派的重要文论.其在思维方式上则能够兼综百家,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明代文坛门户纷争的恶习.对这些诗学思想的研究,对于全面理解方以智诗学思想在当时的独特价值及明末清初文学思想的嬗变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寓通几(哲学)与质测(科学)"意即哲学离不开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应以哲学为指导.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提出的"寓通几于质测"是超越中国那个时代的、具有革命性的科学思想,对之进行深刻剖析和正确拓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方以智在易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融贯象数、义理诸家之说,鼎薪炮药,创一家之说,形成内容十分丰富的易学观。方以智以先天易学为《周易》之根源,对河洛中五说和先天图说进行了阐释,在解易方法上主张义理与象数兼用,方以智易学思想与"均的哲学"相通。方以智易学观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及家学渊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陈卫平 《船山学刊》2016,(2):96-102
明清之际作为中国哲学史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其思想实质是后理学思想世界的重建。以此为视域考察徐光启,他是一位不可忽视的思想家。他提供了明清之际后理学思想世界重建的新蓝图:从西学"补儒"走向会通超胜。与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重建后理学思想世界的蓝图相比较,徐光启的新蓝图更具有链接明清之际与近代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世亮 《阴山学刊》2010,(4):102-104,121
方以智针对"有"、"无"这一对范畴提出了"不落有无"说。经过对"半提"与"全提"的批判,他在"允中氏之则天"、"子思之言‘中、和’"与"孟子之创为‘养气、践形’之说"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大全提"意义上的"不落有无",从而指出"大全提"才是"不落有无"的真正内涵。方以智"不落有无"说的提出最终导致了其学术取向上的"统合三教"主张。  相似文献   

15.
方以智对中西文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思想家中对西学有较多了解的人。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是他的思想的组成部分。以往学术界对此语焉不详,本文试图称补这一缺憾。 方以智对西学的总评价是:“万历年间,远西学入,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物理小识·自序》);“太西质测颇精,通几未举”(《通雅》卷首)。“质测”即指研究“物理”的自然科学;“通入”即指研究“所以为物至理”的哲学。方以智的中西文化比较正是围绕着他上述的对西学的评价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6.
罗时光 《船山学刊》2013,(3):130-140
由宋代至明清,中国宋明禅思想的发展演变,先后经历宋元看话禅和明清念佛禅两次思想转型;流行于宋元时期的"禅净双修"及"三教合一"等"混融"发展禅思潮,亦于明清时期渐趋主流,致使宋明禅思想的发展更趋衰微。而唐五代以来之所谓"无修无证"、"无佛无法"的"无事禅"思想,也由宋元进一步泛滥至明清,成为推动宋明禅思想"混融"发展演变及转型的根本内在思想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火作为"元创范畴",在中国哲学的逻辑结构演变中,用以解释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现象,随着其自身系统内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内涵和形式。明清之际的方以智,在研究元明医学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火运水火"的思想,火成为其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从而丰富了古代本原思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他在哲学、文学、数学、医学、物理学、音韵、训诂、天文、历法、地理诸方面,都深有造诣,是这一时期罕见的通才。方氏的学术成就,与其独特的治学主张有着密切的联系。方氏在治学问题上,崇尚什  相似文献   

19.
从程朱理学到明清之际的王船山,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道器之辨实现了一次范式转换,即从程朱理学本体论范式下的"道体器用"说转换为明清之际王船山生存论范式下的"治器显道"说,而生存论范式开启了不同于伦文主义的人文主义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方以智的唯物论思想辩析王步贵向有“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之称的方以智,曾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其“合二而一”的哲学观点,诱发了一场“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哲学论战,进而酿成了一桩“公案”,作为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被载入了史册。作为明清之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