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哈姆莱特》国王形象新论从丛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是文学批评史上迄今被评论最多的作品,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则是被评论最多的人物。然而,与哈姆莱特形象之评论的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对哈姆莱特在剧中的“对立面”,出场时间和台...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布卢姆和斯蒂芬是“哈姆莱特”形象在二十世纪的延伸.布卢姆的精神漫游、斯蒂芬的理想失落与哈姆莱特的思考探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又具有不同的悲剧意义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探究《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的悲剧。男权价值体系对女性的压制与忽视使奥菲利娅始终处于边缘化的生存状态,并使她沉醉于男性所编造的世界的美好印象之中。当她遭到现实一次又一次地残酷打击时,男权价值体系与女性个体的生存苦痛之间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彻底动摇了她的价值根基,终于使她走向了疯狂与死亡。因此,庞大的男权价值体系是造成奥菲利娅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西班牙骑士和丹麦王子的精神兄弟——以马恩悲剧理论重新认识济金根形象●李晓卫马克思主义艺术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给拉萨尔写的两封信中。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始终把文学艺术问题放在统一...  相似文献   

5.
曾绛 《云梦学刊》2023,(2):118-124
突转指剧中“意外的事变”,是人物“行动”可然或或然的突然转向。戏剧的情节突转必有与文本主题相关的因素作铺垫,因而引发至少一种未预期情况的产生。受中世纪戏剧传统的影响,《哈姆莱特》剧始的“鬼魂浮现”和“死因陈述”情节激化了主、次人物的矛盾,强化了《哈姆莱特》一剧的复仇主题。对复仇中的情节突转和以装疯抗争的人物行动进行梳理,可助读者重估《哈姆莱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旭 《兰州学刊》2010,(Z1):99-101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分别是古希腊时代理论和作品的不朽经典。在亚里斯多德《诗学》的理论视野中阐释《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情节、悲剧人物和悲剧效果三方面在希腊悲剧中的典范地位,可达到理论与作品二者相互照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如王国维所说:乃“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①显然,《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正是从它那感人的悲剧结构中产生的。因此,站在现实主义美学立场上,从悲剧角度探求《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价值,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悲剧作品的典范之作,其悲剧性精神在本质上是人的悲剧,具有普遍的价值与意义,深入传达出曹雪芹悲天悯人的现实情怀。因此《红楼梦》中的悲剧性精神还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与探索性。《红楼梦》文本全面而客观地展示出在以伦理道德统治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里,个人或群体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导致了社会悲剧、爱情悲剧、家庭悲剧和人生悲剧的产生、交织与纠缠。《红楼梦》悲剧性精神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曹雪芹的悲剧性人生经历与小说中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悲剧命运的异质同构,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影响,还有时代、社会、历史、民族审美心理等重要元素的建构,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生发共同建构起《红楼梦》文本悲剧精神的高楼大厦。《红楼梦》的悲剧性精神形成了《红楼梦》崇高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哈姆莱特》,认为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激烈的思想冲突的形象反映,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0.
著名艺术大师王国维盛赞·《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并叹赏其悲剧性质“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1)在红学风靡海内外已成显学之际,如果说《红楼梦》描写了“怡红公子”贾宝玉的精神悲剧和“金陵十二钗”的人生悲剧以及代表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百年望族贾府由盛而衰以致树倒猢狲散的历史悲剧已无人置疑,那么追本溯源,要是指出开《红楼梦》悲剧描写先河的《金瓶梅》不独是一部世情小说,而且是一部赋有独特认识意义的悲剧却有点危险,不仅难以使人接受,而且也难令人信服,况且已有人断言《金瓶梅》不具备悲剧意义,《金瓶梅》人物的死亡没有深刻的震动效应而无悲剧性。然而笔者不揣谫陋,愿陈管见并就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11.
席勒是德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德国古典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著作。《强盗》、《阴谋与爱情》、《斐斯柯》、《唐·卡洛斯》等几部作品是其悲剧写作的代表作。在这几部作品中,席勒是这样解释悲剧和悲剧艺术的:一般所称的悲剧艺术是以产生怜悯的快感为目的艺术,悲剧是互相关联的一系列事件之诗的模仿,使其组成完整的剧情,向我们指示处在痛苦中的人,而用意在于唤起怜悯。  相似文献   

12.
略论《苔丝》创作手法的悲剧意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钧 《齐鲁学刊》2002,(5):91-93
《苔丝》的创作手法是一种有意味的审美形式。阅读《苔丝》使我们领悟到作者独特的创作技巧的深刻的悲剧意味。《苔丝》的艺术技巧以及这种艺术技巧所蕴含的悲剧意味是常读常新的 ,其深刻的美学内涵及其悲剧意味感人至深 ,令人悲叹不已。  相似文献   

13.
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极具现代悲剧之美。古典悲剧具有悲壮之美,悲痛超过痛苦,而现代悲剧则相反,是痛苦超过悲痛,具有哀婉之美。现代悲剧的诸多特点在奥尼尔的悲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送冰人来了》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这两部剧就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关汉卿的作品中,有一些属于悲剧。突出的代表是《窦娥冤》,王国维说它“即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当代王季思先生等编辑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也收了它。此外象《蝴蝶梦》《鲁斋郎》等,有人认为属于悲剧,有人认为不是悲剧,看法尚不统一,但人们大都承认这些作品的内容具有悲剧的性质。关汉卿虽然没有提出悲剧的概念,没有建立悲剧的理论,但他确有悲剧创作的实践,他的作品中确实表露了明显而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里所说的悲剧意识,不是指作品客观描写的具体的悲惨事件或悲哀气氛,而是作者在悲剧创作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意识,它对作者的创作实践产生支配和指导作用。由于悲剧不仅是一种戏剧的类型,而且属于美学的范畴,因此作者的悲剧意识决定着作者的审美观点和作品的审美效果。关汉卿是古代第一流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悲剧意识在戏曲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黄云  刘方政 《齐鲁学刊》2014,(2):152-155
都梁的长篇小说《亮剑》是新时期军旅文学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中塑造的李云龙将军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人物。李云龙的悲剧命运既是他个人性格造成的,也是特定历史环境和文化积淀所决定的,只有根据《亮剑》的具体描写深入挖掘李云龙悲剧的文化根源,才能深刻地认识造成悲剧的那个时代,也才能避免李云龙式的人生悲剧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6.
悲剧意识是张爱玲对《红楼梦》精神内核的继承,也是其创作的灵魂所在。传统小说悲剧艺术的现代性演进是张爱玲创造的现代文坛“传奇”之谜。张爱玲与《红楼梦》创作精神的核心都是以人性为突破点写人生悲剧,张爱玲借鉴了古典悲剧中物欲的诱惑使人性沉沦的立足点,将封建余孽与“现代文明”相杂读,使人性特点更主体丰富;同时张爱玲继承《红楼梦》中的人生情理冲突悲剧并进行了重新锻造,将情理打成一片,表达对人性脆弱的洞悉。世俗关怀是张爱玲对《红楼梦》古典主义情怀的继承。两者都杂揉着矛盾与困惑,既枕着依恋凡人俗世,又清醒意识生命悲剧,将悲剧意识沉潜于困阁婚恋、世俗真实之中。《红楼梦》立足于感性世界,指向虚无色空,张爱玲则回归于世俗真实,寻求对抗乱世悲凉的寄托。  相似文献   

17.
《魔合罗》、《朱砂担》、《盆儿鬼》、《生金阁》不是命运悲剧,剧中好人遭难的悲剧是社会现实造成的,作者在直面现实,暴露黑暗的同时,又很无奈地用定命论解释悲剧的根源。在剧中,作者借助因果报应法则和团圆的结局实现和强化惩恶扬善的教化功能,弥补现实人生的缺憾。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别林斯基在谈到悲剧佳力时指出:“没有一种诗象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较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在西方,悲剧一直拥有最多的观众,著名的戏剧大多是悲剧;在中国,悲剧也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三女抢板》、《李慧娘》等几乎家喻户晓。那么,究竟什么是悲剧?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州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里把“欲”作为《红楼梦》故事的发源和根本,人物、生活都从“欲”而起。《红楼梦》是一个悲剧,王国维找到了自己悲剧的解脱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正> 根据西方正统的悲剧观念,也即亚里斯多德的悲剧观念,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和中国的古典悲剧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这同时被打入另册的悲剧,虽远隔重洋,又各属于东西方两大不同的悲剧范畴,却有着许多相通、相似和相异的特质,他们构成了世界悲剧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比较研究莎氏悲剧和中国古典悲剧,对于探寻世界悲剧的共性和个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比较研究《赵氏孤儿》和《麦克白》两部悲剧,对于突破这一重要环节来说,则是一个良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