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是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中经常运用的两个概念。可是,究竟什么叫现代教育? 什么叫传统教育?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们的理解却很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的确切的涵义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作比较深入的探讨。1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是两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要比较准确地把握它们的涵义,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把我们通常讲的现代教育、传统教育与作为学术派别的“现代教育派”、“传统教育派”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趋紧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使语文教坛“百花齐放”,“寓学于乐”便是这百花中的独秀奇葩。本文就“寓学于乐”的价值浅谈一点拙见。一、“寓学于乐”的历史源流在中学语文教育界,“寓学于乐”的实施虽是个初生的婴儿,但其思想的孕育由来已久,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古今中外教育家都有过精辟论述。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要和善地,愉快地教育儿童,以便在没有殴打、没有号泣、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喝下科学  相似文献   

3.
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我们的学生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我们何不诗意地教语文.把语文变成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情?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其中,现代语文教育理论既承续了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合理成分,义整合了其他学科对语文教育的发展和积极影响,将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为了更好的实践和丰富这一理论,开展课外语文活动成了其中的重要环节,为此,一定要以扩大语文学习空间为出发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使课外语文活动更好地为现代语文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5.
比照现代西学的知识观念 ,中国传统文论的意义表达是一种非逻辑陈述。就前后语文单位的意义关联来看 ,它是一种“关联思维” ;就知识的意义构成来看 ,它有“隐喻关涉”的维度 ;就直接陈述的知识和间接启示的知识而言 ,它的整个知识构建方式为“虚实相生  相似文献   

6.
(一)世界教育发展总趋势表明:“没有教育技术的融入,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是20世纪科技发展同教育发展相结合的产物.5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视听教育迅速发展.60年代把现代技术用于改革教学方式和课程,相继出现了程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70年代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五四”报告会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在中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学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根据现行教材选收的篇目和当今中学生的思想实际,我认为语文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进行热爱祖国语文的教育语文课本初中第二册的《最后一课》一文中韩麦尔先生对学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语言文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总是和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的一位伟大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新民主文化战士。早在30年代初,他就用诗作为一种宣传和教育的武器,进行战斗。然而,许多人只把陶先生看作一位革命教育家,而没有把他看作“是一位伟大的人民诗人”;都肯定他在教育和新文化运动方面的重要贡献,而忽视了他在新诗方面的贡献。特别是陶先生自觉地、长期地为儿童写诗,所取得的显著成绩,除河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外,在历来编写的现代文学史和论述新  相似文献   

9.
雄敏 《新天地》2011,(5):18-19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理解的越来越深入,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和做法。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新课改环境中的语文教学,应该既能充分继承传统语文教育中有益的经验和可行的方法,又能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注入富于时代特征的当代语文教育理念,而不是把旧有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全盘否定,应在继承传统中“改”,“改”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弊病,惟有如此,“改”才有根基,“改”才有希望,“改”才能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0.
“譬”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思维论辩方法,它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认知心理。在现代教学中,“譬”的这种思维方法应该贯穿在语文基础教学中,在了解、掌握一种传统思维方法的同时,达到传承整合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以提高现代人认知事物的分析、理解、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这门学科,是基础学科,综合性很强。既具有工具性,又有教育性、发展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相应地接受了思想道德的教育,陶冶了个性情操,开阔了视野,发展了智力,拓展了非智力因素。因此,中学的语文教学必须改变“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分析讲解,轻形象感染;重习题式训练,轻实际能力培养”的“三重三轻”现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我想着重谈谈其中的两个方面。一、文道结合,加强道德素质的培养我们历来就有“文以载道”、“道以文载”的教学传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无一不是“文”和“道”的统…  相似文献   

12.
思想构模——母语教育基本性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指出:“一个事物只有通过规定性,才是这个事物”。没有对母语的教育基本性质的规定,我们就难以认识母语教育的本质,自然也就容易误入实践的迷途。思想构模,就是对母语教育基本性质的一种本质的规定。一、民族语言已故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多次指出,语文是口头的和书面的语言。语文教育即语言教育,在我国即为母语教育。  相似文献   

13.
读了《关于“的、地,得”和“做、作”》一文(《语文学习》一九八一年第三期),觉得吕叔湘同志的意见非常可取,语文工作者的确应该讨论一下,把这两个语言中长期存在的麻烦问题加以解决。这里我想对吕老的意见作一点补充。吕老说,可以把“的、”和“地”合并,只用一个“的”就行了。这个想法我很赞成。因为诚如吕老所说,区别使用它们没有什么必要,人们不致于因为只用一个“的”而分辨不清定语和状语,或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里有一个词,叫“教书匠”。“匠”字不是坏字眼,“能工巧匠”就很好。但是把“教书”和“匠”字连在一起,象匠人那样永远按固定的程式办事,照本宣科,没有创造性和新鲜感,那就不好了。 那么语文教师怎样避免当教书匠呢?我觉得重要的一条是:把自己的教学同时当作研究的对象,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作科学的分析,深入研究,力求把教学和研究工作结合起来。 谈到研究工作,有一种颇有影响的看法,认为只有研究机关的人员,拥有大量时间和图书资料,才能集中力量开展研究。其实不然,拥有优越的客观条件固然好,但条件並不优  相似文献   

15.
这几天所思考的主题看起来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这个主题实际上显示为:“什么是一个好老师”和“如何培育一个好老师”。究竟“如何培育一个好老师”?中国的传统是把这些将来准备做老师的学生分派到各个“系”,比如中文系、外语系、数学系。他们在自己的“系”里大量地学习本“系”开设的专业课程,少量地抽出一些时间学习“教育课程”,比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和教育实习。中国的教师教育领域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只要学好了中文,就能够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只要学好了外语,就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只要学好了数学,就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始终没有放弃对于人文价值的追求,具有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主要包括蒙学教育、儒家教育和道家教育.蒙学教育和儒家教育体现了内圣外王、积极入世的人文精神,而道家教育则体现了以追求个性自由解放为特征的出世的人文精神.这两种互补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是拓展现代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7.
自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几十年中,一部分觉醒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奔走呼号,提出“教育救国”的思想,认为只要普及和发展教育,就可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国家就能转弱为强。尽管这种“教育救国论”没有认准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误以为人民的愚昧无知是国家落后的根本,但这毕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表现,是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为了使国家富强起来的善良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现代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开阔了人民的眼界,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和掌握近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人才,对中国的现代经济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美育就是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角度出发 ,通过审美实践陶冶人们的性情 ,在审美教育中必然有情感的渗透。没有情感的审美教育 ,是不存在的。一、明确情感地位 ,调动情感因素。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以美的事物激发人的情感。“寓教于乐” ,是美育最显著的特点。而情感在“乐”中能够得到最充分的显现 ,所以情感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 )情感是审美的中介因素 ,没有情感 ,就没有审美感受。语文教材是以语文为材料建构而成的。语言 ,就总体作用而言 ,可以分为两类 :认识性语言和情感性语言。审美教育在一般情况下是凭借情感性…  相似文献   

19.
感悟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常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伞面智力的发展。”也有人说:“语文是一包可有可无的味精,一曲并不生动的千古民谣,一部陪伴木鱼的经书。”两种不同的看法,两种不同的语文感悟,更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在定势思维中,教育实践往往被孤立地看成是提高专业技能的手段,似乎教育实践的作用也只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没有自觉地把它看成是铸造“师魂”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构建“三师”系统工程的实践中,我们就很有必要解决这一认识问题。一、正确认识教育实践与铸造“师魂”的关系热爱教育事业、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是即将成为教师和已经成为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