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修订本)第498页说:“说文:‘颈,头茎也’;广韵清韵:‘颈在前,项在后’。可见‘颈’字在最初大约是指脖子的前百的部分。‘颈’字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过, ‘颈’字普遍用来表示脖子的意义是在汉代以后。” 我认为,《广韵》对于“颈”字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吴洋 《今日辽宁》2007,(3):68-71
慕容博道:“爹爹给你取名,用了一个‘复’字,那是何含义?”慕容复道:“爹爹是命孩儿时刻不忘列祖列宗的遗训,须当兴复大燕,夺还江山。”  相似文献   

3.
梧笙 《今日辽宁》2004,(2):12-15
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一个花絮引人注目。在胡锦涛总书记参加的辽宁代表团讨论会上,农民代表王守彬直来直去:“本来,我还想给总书记一点启示,我一听,总书记比我知道的还‘老鼻子’了,我就不说了”。“老鼻子”是东北方言,意  相似文献   

4.
离约见时间还有15分钟,我坐在研究室的沙发上,竭力整理纷乱的思绪,这时,传来熟悉的笑语:“哈哈,见笑见笑”,只见梅原猛所长手捧一摞新书笑迷迷地走了过来,向我招手说:“临时有件事情,我们提前谈吧!”走进所长办公室,刚刚落座,他又发现了什么似的说:“咦,没录音机多不方便”,说罢吩咐秘书立即找来一台微型录音机摆在桌子上。或许是这接二连三的插曲消却了我的紧张感,我的发问不少诙谐,梅原先生也是娓娓而谈,时时妙语解颐。既然刚刚得到大作《被误解的蔌异抄》,那么话题就先从先生的学问开始吧!  相似文献   

5.
修订本《辞源》等四册3022页“载酒问字”条注释云: “《汉书·八七下·扬雄传·赞》:‘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又:‘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后世传为博学高名的典故。”按:此条注释欠妥有二: 一,书证引文颠倒史传人物行状事迹,以牵强符合成语“载滔问字”之次第,而不符合史传原貌。考《汉书》原文,“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事在前,而所谓“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事在后,当依史传原文次第引证为好。引两处书证之后,宜加说明:“后人合二事为一语,作‘载酒问字’。”  相似文献   

6.
正小件货发顺丰,大件货发德邦,他的公司坚持16年成为“零担之王”。“你有没有注意到‘,德邦’读起来特别响亮,因为这两个字都含有爆破音。”德邦物流董事长兼总经理崔维星说“:这个名称是我挑的。”然后他又皱起了眉头“,就是‘德’这个字的笔画有点多了,在广告牌上远一点看,有时候就是黑乎乎的一团。”会计出身的崔维星对于细节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他会注意到大厅里绿植掉下的叶子为什么没有被扫走,自动门掉色  相似文献   

7.
每每见到“难得糊涂”四字作为条幅高悬于文人雅士的客厅、书房,而且还是许多人的口头禅和托词,我便在心里嘀咕:“糊涂即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当今不少人大到时势政治、方针政策,小到家庭琐事,邻里关系已经够糊涂的了,又有何难之有?”端视“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手迹拓印:“难得糊涂”四字,看似歪歪倒倒,实则字体结构错落有致,间架布局疏密相间。倘将这四字作为书法来欣赏,不失为中国古代书法艺苑中难得的精品,但如果作为座右铭,当作人生和行为准则,则大谬不然。  相似文献   

8.
"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我信步来到二楼行政部门的办公室,向一听到我的脚步声就已经仰起脸对我微笑的那位女同事问:"请问是徐小姐吗?是在这里领办公用品吗?"女同事站起来,说:"是的。"我将胸牌拿起,示意道:"生管部的刘浪,我来领一支笔。"  相似文献   

9.
释hua     
金文的“■”字,目前尚不能确识。 《说文》:“■,击踝也。”这解释乍一看颇为荒诞不经,因此为诸家所不取。我看《说文》的说法不可轻易抛弃。 第一、“■”与踝有关。 《麦尊》有这样一句话:“侯易者■臣二百家剂。”“易”是“锡”字,即 “赐”。“侯”指井侯。“侯赐”,就是井侯受赐于王的意思。“剂”:券书。 《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注:“质剂,谓两书一礼,同而别之,长日质,短曰剂,今之券书也。”“者”字,郭沫若认为是“赭”字,“■”是“踝跣之臣”①。“者”是“赭”,这一说法甚确;“■”释成“踝跣之臣”,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0.
享受唠叨     
据说国外有一电台,周末黄金时间给一万名男子打电话,问他们正在听什么,竟有9839人回答“在听老婆唠叨”。我不知道别人的感受如何,反正我就特爱听妻子的唠叨,甚至把它当作一种惬意的享受,“看你那样狼吞虎咽,像饿了三年似的。”“天天捧着报看,看了这版忘了那版。”“你这些草稿要不要?天天要人来帮你收拾……”只有我才明白她这些话的“潜台词”:说吃饭快,是欣赏我的食欲;说成天  相似文献   

11.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上有这样一道作文题:阅读下边故事,写一篇读后感。“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反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巧得很,在这一问题上,我听到两种教法。一天午后,一个叫闻华的学生拿来一篇作文。正题是:“扫一屋未必‘扫天下?”。副题是,“——同古人薛勤商榷”。看罢题目,一睹为快。但当我赞赏时,学生却泪水长流了。我问:“为什么这样?”他委屈地说:“我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老干部几十年廉洁奉公,不揩集体和群众一点油。有一次,一位老乡带了点土产上门探望,他推却不掉,收下后要付钱。那老乡说;“这点小东西怎么收钱呢?”老干部不卑不亢地说:“你的一片盛情我领了。但这钱,一定要收。”老乡只得推托说:“以后再算吧!”但那位老干部紧接着说:“要算今天算”,最后付了钱。我不禁为那位老干部的“要算今天算”的做法称好。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作为一个干部,不可能不发生与周围的日常接触和经济往来。一些亲友和同志,可能出于亲戚感情和对干部的尊敬,带了一些东西。如果拒人于千  相似文献   

13.
1.2、昔有贤士,姓韩名朋,少小孤单,遭丧遂失其父,独养老母。谨身行孝,用身为主意远仕。忆母独注(住),[故娶]贤妻。(137页) 按:“用身为主意远仕”,应在“主”字后断句。“谨身行孝,用身为主”,上句就家而言,下句就国而言,即孔子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也。“主”指君王。项楚曰:“‘用身’费解,王利器《敦煌文学中的〈韩朋赋〉》改作‘朋身’,亦非是。原文‘用’字乃‘母’,字形误。”按:项说非。“母身为主”,语意不明,亦甚别扭。王利器之说可以成立,然体察文意,亦非是。“用”字无误。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在本文上篇中列举从汉代始的四十余例“×持”式构词,认为“持”应是虚义的动词词尾。在此下篇再论“迟”和“持”兼有动词和形容词词尾的性质。下面是“迟”作动词词尾的一些词例和书证。“迟”或“持”有时交叉混用,或异写成另外的字。钦迟。《晋书·陶潜传》:“剌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又《殷仲文传》:“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当便道修谒,无忌故益钦迟之。”符定一《联绵词典》释此词时引《汉书·杜周传》“少言重迟”句谓:“盖‘迟’犹‘重’也。”甚误。饮迟之义为敬仰,由“钦”字来,与“迟”全无关涉。“重迟”中“迟”为迟顿义,与“钦迟”中全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正> 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机“嘟、嘟、嘟”地响起来,彭真连忙抓起话筒:“不错,是我!什么?今天的《文汇报》上发表了批判吴晗《海瑞罢官》的文章?是谁写的?姚文元?他是什么人?”对方在电话里叽哩咕噜说了半天,彭真握听筒的手心都冒出汗来了。他把电话放下,气得连连摇头,一屁股坐到椅子里。他妈的,这纯粹是对北京市委的突然袭击和阴谋活动!究竟是什么人搞的,一定得查清!半晌,他才想起什么,重新拿起电话,接通了邓拓的办公室:“喂,邓拓同志吗?给我找一张今天的《文汇报》,马上到我办公室来。”  相似文献   

16.
她介绍自己的表妹与丈夫非法同居,原本是为了拯救自己面临破碎的家,结果却适得其反,荒唐的做法演绎了一场—— 1998年3月21日晚上11时许,两个女人吵吵嚷嚷地扶着一个满身是血,昏迷不醒的男人进了重庆西部某医院。“医生,快救救我丈夫,他下面的‘东西’被撬了。”值班医生见此情景,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抢救。当医生追问病人的“东西”在何处时,站在手术室门外的一个女人气冲冲地回答道:“‘东西’被狗吃了。”医生只好给病人就此作了缝合手术,医生和病人家属眼  相似文献   

17.
郑波 《社会》1994,(12)
一包“万宝路”香烟,尽人皆知,您可知,它“路”在何方? 环球之内烟草公司的统帅是美国的菲利浦·莫利斯公司,“万宝路”则是它最鲜艳的旗帜,它的口号是尤利乌斯·凯撒的名言:“我来了,我看了,我征服了。” 在美国面临困境 美国众议院一个小组委员会于1994年5月12日通过一项广泛限制吸烟的法案,不准在大多数办公室和公共场所吸烟。众议院卫生与环境小组委员会以14票对11票通过无烟环境法案,并递交给能源和商务委员会。该小组委员会主席、加利福尼亚州民主党人亨利·韦克斯曼说:“我们今天面临的问  相似文献   

18.
“小平同志有各种各样的印章,但独缺这两方印,就由我这位当‘处长’的给这位当‘部长’的来刻吧,我想如果我不刻,没有哪个篆刻家敢给他刻的。”李岚清说。  相似文献   

19.
新编《辞海》下册4290页“刮地皮”条,举书证为:《新唐书·程晔传》:“[李固烈]请还衡州,既治装,悉帑以行。军中怒曰:‘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按:此条书证谬误有三:一是拼“日华”二字为一字“晔”,造成人名误称,引起篇目之误,《新唐书·卷二一三》作《程日华传》;二是引文首句方括号,只应施于“李”字,“固烈”之名为原文所有,不当括入;三是地名本作“恒州”,引  相似文献   

20.
一位同志从南方某地回来,谈了这么件事: 有一次他搭乘了一辆卡车,到邻县去联系工作,这辆卡车上放了许多筐水果,在中途休息时司机打开一筐就吃,而且也给那位搭乘的人吃。那位搭乘的同志说:“这样吃能行吗?”司机说:“有什么不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吃点水果不要紧,如果是瓶装的酒和汽水,可不能拿,因为那是有数的。如果一定要吃,吃完了把瓶摔碎,报损耗就行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种思想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有些人就是想借工作、职务之便,千方百计地“捞”一些,为自己谋一些私利。例如,在食堂工作的,多吃多占一点;在商店工作的,套购一点紧俏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