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与伴侣》2010,(3):44-44
在KTV,有人点《暖昧》,第一句就是“暧昧让人受尽委屈”,哀怨得开门见山。我倒觉得“暖昧”并非是成心使坏的孩子,它不过有点调皮难以驾驭,正是这股子和平常生活之间的拉扯力,产生了甜蜜和不一般的心跳,才会引得众人前仆后继。感觉“受尽委屈”的男女,显然还是嫩中带执著,执著地要把暖昧转正,但老天,哪有那么多“编制”呢?  相似文献   

2.
1.现代汉语里有一种由含有“说”的意义的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句(以下简称为含“说”的双宾语句)。例如:①人们告诉我:今年梨的产量大大超过了云年。(峻青:《秋色赋》)②我求求你:咱们不要在老师这里闹……(赵树理:《卖烟叶》)③他鼓励大家;长春是全国光学基地,这几年落后了,大家加把劲赶上去。(报:《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④他还启示人们,不应该迷信古书上的道理,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重视实验和实践……〔一〕(竺可桢:《哥白尼》)2.含“说”的双宾语句的特点。2·1.为了阐明含“说”的双宾语句的特点,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一般的双宾语句的特点(以下简称为非含“说”双宾语句)。请看以下的例句:①我也送他两次东西。(鲁迅:《故乡》)  相似文献   

3.
《子鱼论战》是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入选的篇目之一。我们在学习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对“大司马固谏”一句的注释有所不同:《中华活页文选》第二册(62年版)的注释是:“大司马——指司马子鱼,司马是统带军队的高级长官。固谏——坚决劝阻。”《春秋左传集解》第一册(77年版)的注释是:“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根据我们对有关当时历史资料的初步了解和对作品内容的粗浅分析,认为《文选》的注释是正确的,《集解》的注释(即杜注)是不当的。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4.
“寄意寒星荃不察”是鲁迅诗《自题小像》的第三句。对这句诗应如何理解,长朝以来也有争论。大概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许寿裳说); 二、“说母亲对他的不理解,无法申诉(‘荃不察’是楚辞成语,‘荃’原指君,现借指母亲;荃既不察,自己只好寄意于寒空的星斗了)”(锡金说); 三、“将自己的心意交托给寒星去作说服、宣告的工作”,“托了寒星表达了我的忠诚,可借我的同胞仍在昏睡来醒”,“鲁迅要把爱祖国的热诚托寒星转达,可是祖国人民还  相似文献   

5.
小引:姜亮夫说:“关于屈子身世的材料,最重要的,是他自己写下的《离骚》的首八句诗。”这八句诗,“是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其次才是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屈原部分(《屈原》。见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一卷)。事实上对屈原的身世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其主要原因也就是对这八句诗的理解不一致。对屈原作品的理解有分歧,也往往与此有关。因此准确地理解这八句诗,是准确地理解屈原身世并进而准确地理解他的作品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这就是我讲疏这八句诗的原因。帝高阳之苗裔兮,朕(?)考曰伯庸。1:帝——王逸说:“德合天地,称帝。”(《楚辞章句》。下同)故知首出“帝”字,有歌颂远祖之意。  相似文献   

6.
论双宾结构     
1 双宾结构综观 1.1 在一般语法著作里,都把下边这样的句子看作双宾语句: 老卢叫我告诉你:明天是“三一八” 惨案纪念日,北京学生要举行扩大 集会,还可能游行示威。(杨沫: 《青春之歌》,124)不错,单看施受关系,“你”指人,后边的复句指事,的确是“告诉”的内容。但换一个角度考察,“老卢叫我告诉你”,后边有一个明显的停顿,既非传递信息的中心所在,又不跟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用在句  相似文献   

7.
流行歌曲里有这么一句歌词:“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我跟它唱对台戏,把歌词改成了:“你问我烦你有多深,文章代表我的心。”当我把它唱给同学们听的时候,他们的眼里放出了“仇恨”的光芒。是啊,谁没有几件烦心事、讨厌事呢?这样的文章是最容易表达真情实感了,所以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你瞧吧,《我讨厌外号》、《我讨厌肥胖》、《我讨厌说话不算数》……一篇篇充满深仇大恨的文章诞生了。我们来读一篇《我讨厌刷牙》:  相似文献   

8.
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句的“连三月”,已有三种解释:一、谓“乱后两逢三月”,见《杜诗镜诠》。二、指“正月二月三月”,见《杜甫诗选注》。三、谓“直到春深三月”,见《唐宋诗词探胜》。这三种解释的共同点,是把“三月”理解为“三月份”,似都不甚妥当。我以为此句中的“三”字和对句的“万”字,都是不定的数词,应作“三五个月”  相似文献   

9.
读《齐桓公伐楚》,文中有“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句。翻阅几种版本,对此句的注释一是“风指牝牡相诱。这句的意思是,你在北方,我在南方,相距很远,本来互不相干。”另一是:“风与放通,此指两国相去极远,虽马牛放逸,也无从相及。”《辞海》“风马牛”条兼收了这两种注释。看来,对“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解,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一、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新编高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 其中“曾无一言半辞”,课本注释为:“连一句半句也没有。曾,竟。”此注值得商榷。“曾”在古书中一读cēng,同“尝”,作“曾经”讲;一读zēng,裴学海先生《古书虚字集释》列有三个义项:竟(竟然);何(为什,怎么);尚(尚且,还)。在“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一句中,“曾”解作“曾经”、“尚且”都与文义不谐,似不可取。  相似文献   

11.
《文史知识》在2002年第9期和第12期分别发表了几篇讨论“还”字读音的文章。我想借辩析“还”字读音的机会,探讨一下读诗的问题。 对于王维的《观猎》诗中“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一句里“还”的解读,郭征宇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的古书,在新文学运动以前一般很少有断句,更没有标点。鲁迅说:“标点古书,印了出来,是起于‘文学革命’时候的。”(《花边文学·点句的难》)把古书标点,给人们学习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带来很多方便。但是,“古文本来也常常不容易标点”(同上引),因此,除了难免有时会断错句之外,还常常会引起歧议,而且也常常难以判定是非,取得一致的意见。古人给古书注解,也有同时断句的,唐颜师古注《汉书》时,《赵禹传》中有几句他是这样断的:“公卿相造请,禹终不行,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宋袁文以为“殊不可解”,因断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是“大旨谈情”的长篇小说,曹雪芹“为情造文”。 《红楼梦》感情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是感情折射。所谓“感情折射”就是通过一种媒介(对应物)条件,唤起人物的感情觉醒的迂回艺术手段。 譬如,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拔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红楼梦》303页;本文所引《红楼  相似文献   

14.
很多文章提到历史上的“兼并”,往往对它的原义不很清楚;有的文章还笼统地把“反兼并”说成法家思想,其实是错误的。 查“兼并”一词有三种不同意义,现在略加疏解。 其一,《墨子》说:“今天下之诸侯将,犹皆侵凌、攻伐、兼并。”(《天志》篇)这和《春秋左氏传》“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 (昭公八年),这句话中的“兼”字意思相同,即军事或政治的吞并。 其二,《汉书》引晁错《论贵粟疏》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先生的《凤凰涅槃》,其中《凤凰更生歌》里有“一切的一”和“一的一切”两句,如:“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 初读时不甚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绕道而过,不作解释。有的老师则坦率地说,郭老这几句诗  相似文献   

16.
服用枸杞以延年益寿,可 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方法 之一。“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 一勺可延龄。”这是唐代诗人 刘禹锡歌咏枸杞功能的诗 句。枸杞,又名“却老子”,顾名 思义,它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太平圣惠方》书中载了一 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一使者 去西河办事,路遇一青年妇女 正责打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 使者深感气愤,问女子:“这老 者是你何人?”女子说:“是我孙 子。”使者又问:“为何打他?”女 子道:“我家有良药,他不肯服 用,故而责打。”使者问:“你家 的药有几种,能否告诉我?”女 子答:“药有一种,春名天精,夏名长生草,秋名枸杞子,冬名地  相似文献   

17.
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384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关于“风掣红旗冻不翻”句,有这样的解释:“是说军旗凝雪冻冰,不能迎风飘动了”。这次北大吴小如先生来兰讲学,也是这样的讲法。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欠妥,提出来和大家研究。这首诗虽名为“白雪歌”,但实际上诗中所描写的景象有雪有风,而且风大雪大。请看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好大的风啊!卷地而来把干枯了的芨芨草(白草)都给刮断了。现在再来看这一句的“风掣红旗”。动词是“掣”,作者没用“吹”、“飘”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个三年级的学生,爱看漫画,也爱画漫画……“这有啥了不起,谁不喜欢漫画呀!”我听到你在心里嘀咕这样的话了。但是,你要耐心听我讲:他看漫画可不是光看热闹,他画漫画也不是画“一个老头儿,欠我俩球儿,他说三天还,四天还没还……”而是画真正的漫画。“什么是真正的漫画呀?”那就请跟我一起到这几幅漫画中寻找“法宝”吧!  相似文献   

19.
在陈伯达写给林彪的题词册中,抄了一段翻译的诗,其中四句是: “漫漫思想界,长夜有明灯。赖此导人类,探讨永无垠。”这是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乔治·艾里奥特(真名为马丽·安·艾文斯,1819年—1880年)的诗。原诗题为《但愿我能参加那看不见的合唱队》,写于1867年。后来,H·F·奥斯本作的《生物学名人印象记》一书,引了这首诗中的几行,作为卷首题词。陈伯达就是从《生物学名人印象记》的中文译本(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抄来了这几句诗,把它赠给林彪的。陈伯达这样做,显然是为了利用这几句译诗,作为他的反党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说“那堪”     
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其中“那堪”一词怎讲?中学语文课本未作注释,翻了几个宋词选本也未做解释,大概都认为这词不必注释。《辞海》未收此词目,旧《辞源》在“那”字下有一义项说:“那,何也。如何堪,曰那堪。”然《辞源》、《辞海》“何”字均未收“何堪”这一词目。在一般辞书查不到的情况下,所以有的教学参考书根据“那”和“堪”两个字的意思,把“那堪”讲成“哪里禁受得住”(《辞海》“堪”字有一义项是“胜任;禁受”)。此说就这句而言可说得通。然而在另一些地方碰到“那堪”一词,按上意就不一定讲得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