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是一种抽象概念.英汉爱情谚语尽管语言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在认知上存在相当程度的相似之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体系,一种思维方式.通过介绍概念隐喻的特征,利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中英爱情谚语中的隐喻特性及认知思维异同.  相似文献   

2.
一样相思别样情——论《呼啸山庄》的爱情描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啸山庄>是一部独特而又经典的爱情小说,作品中表现了三种不同的爱情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之间的爱情是寻觅原始自我的爱情,是人类原始天性的产物;凯瑟琳和林悖之间的爱情迎合了世俗的标准,是世俗社会的产物.这两种爱情相互冲突,使人类陷入情感的危机当中.而哈里顿和凯蒂之间的爱情是前两种爱情的融合与延续,是作者在作品中所描写的爱情的美满结局,代表着人类爱情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纵观当代文学史上"十七年"期间经典的政治化文本中的爱情叙事,我们就会发现普遍存在一种冷男子、热女子的爱情叙事模式.这是一种片面的提高政治意识形态性的叙事模式,更是一种压抑忽略人性情感的爱情叙事模式.本文拟从几个典型的政治化文本的具体解读入手,对这种冷男子、热女子的爱情叙事模式做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4.
西方影片《魂断蓝桥》是一部爱情经典剧作,但故事的最初发生地却是在东方。文章以"蓝桥"为考察对象,探讨了东方与西方之间,对应的不同文化意象、能指与所指。为此,对《魂断蓝桥》进行三重解读:(1)中国古代《魂断蓝桥》有两个版本,分别是春秋战国版本《蓝桥相会》和唐传奇版本《蓝桥记》。(2)从东方看西方,作为一种能指的翻译影片名,它的爱情悲剧主题和贞操观念、门第观念、为情殉身、才子佳人定式等却天然地指代了东方文化传统中爱的所指。(3)从西方到东方,两次改编成中国化的同名沪剧,是爱情母题在全面抗战和改革开放等语境下进一步的深入"所指"。最后总结认为: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的蓝桥能指,蓝桥作为一个爱情的代名词和文化符号,如同一种文化定格,永久驻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它的"所指"就是不同语境下的同样的爱情悲剧和对应爱情的相同的价值观。这启示我们,对于爱情要坚守诺言和不离不弃。  相似文献   

5.
爱情,作为人类一种高尚、珍贵的感情,是“自从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恩格斯语)。用诗歌来表达爱情,几乎和爱情本身一样古老。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十五《国风》,那些以恋爱、婚姻、家庭为主题的民歌,就是我国古代人民用诗歌表达爱情的典范.它热烈、纯朴、大胆而真率地描写恋爱过程中我们民族特有的心理状态和以爱为中心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委婉而执著地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6.
(一)在五四时期出现过数不清的描绘和讴歌爱情的短篇小说,其中的不少篇章都充满了一种激昂和悲壮的情调。作品里的主人公为了争取爱情的自由,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于是神圣的爱情在这儿升华出了炽热的光焰。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不同时代的爱情书写往往会反映时代的精神特征.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直关注爱情主题,对爱情人生的探讨与思考总是与家国命运相联系.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与传统爱情故事的书写模式和道德主题小说的表现手法迥异,在爱情书写中增加了关于文化、存在、身份等视角.小说通过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对爱情进行了大胆思考和探索;小说主人公阿里萨的滥情和痴情形成一种荒诞的耦合,围绕一个个恋爱故事,作者探究了爱情的各种可能;马尔克斯通过各种爱情的呈现,洞察人生,探究爱情真谛,思考了拉美的文化与现实.  相似文献   

8.
《沈园》(二首)是南宋诗人陆游最著名的爱情诗之一,是他对自己年轻时爱情岁月的文学回忆,寄托着对妻子唐琬的真挚情意。在《沈园》(二首)中,陆游通过多重的文学意象构建起自己心中的"沈园",将其升华为古典文学中经典的爱情境域。陆游笔下的"沈园"由三种文学意象相互交融而营构,即"时间"的沈园、"空间"的沈园和"诗意"的沈园,而"诗意"的沈园是陆游所建构的"沈园"这一爱情境域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的裂变带来了精神的无根感,流浪遂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主题.集体的无意识情感和个体的漂泊经历造就了柔石的流浪情结,物质困窘和意义困惑的人物共同组成了现代小说的流浪者形象.柔石小说中的人物构成了"精神荒野旅行者"系列.这些在苦闷中徘徊却依然顽强寻路的精神浪子,共有着一种"逃离与眷恋"的心理模式,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背井离乡又重归故土;(2)追求爱情又拒绝婚姻.  相似文献   

10.
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问世以后,人们就对其主人公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进行了探讨。迄今为止有如下三说:(一)、社会悲剧说(或外界压力说);(二)、庸俗呆顿说;(三)、自私冷酷说(或始爱终弃说)。我认为各说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未免片面。爱情本身是个系统。鲁迅根据对生活的深刻把握,对子君、涓生爱情悲剧的揭示是多角度、多  相似文献   

11.
两个类似的爱情文本阐释了两种不同的现代爱情观.池莉在无情地解构爱情,“不谈爱情”是她的旗帜;王安忆则在热情地重建爱情的本质,“乌托邦诗篇”是她爱情观的象喻.不论是解构还是重建都是对传统爱情文本的颠覆,显示了走出传统泥沼的现代知识女性的成熟与自信.  相似文献   

12.
爱情问题是《聊斋志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整部书中,此类作品最多,而且往往是最成功、最为人传诵的篇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主性精华.多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但不足的是.人们往往把注意力主要地投向了爱情的一方——女性(这自然是应该做的),而对爱情的另一方——男性,则关注较少.在许多文章中.人们或者把男性作为女性的陪衬,一笔带过;或者干脆将其断之为“软弱”.实际上,《聊斋志异》中男性的爱情追求,也是极富有新意和特色的.  相似文献   

13.
歌曲是一种社会产品,捕捉歌词中的讯息意义如人们对爱情的理解、阶段与态度,可直接了解当时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与社会结构.文章对爱情歌词进行文本分析,探索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爱情的理解与追求方式,并对爱情歌词做长时间跨度的比较研究,以求深刻理解自改革开放以来剧烈的社会变迁,关照当今大众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徐(讠于)小说表现了他由一个人道主义者转变为自由主义者的创作轨迹,记录了作家对人性、爱情、宇宙、宗教、生命等的哲理思索,同时也表现了徐(讠于)在美好理想与悲观现实,善与恶、美与丑之间无法选择,最后走向虚无、走向上帝的感情历程.徐(讠于)的大部分小说是一种阐发哲理的"玄思小说",是现代人的"灵魂之舞".  相似文献   

15.
尽管普遍认为异性恋者仅仅与异性的伙伴产生爱情,同性恋者仅仅与同性的伙伴产生爱情,但这不一定总是对的.Lisa M.Diamond用爱与性欲的一个生理模式来对此问题进行阐述.在这个模式中指出:(a)性欲和爱的发展过程功能上是分开的;(b)情感的发展不是内在的固有的指向异性伙伴或同性伙伴;(c)爱与性欲之间的行为联系是双向的,特别在女性当中.  相似文献   

16.
(一) 较长时期以来,关于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情态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些情况是颇引人思索的。其一,对周朴园与侍萍同居的看法。大体说来趋于两个极端,一个“糟踏说”,一个“真正的爱情说”。这两种说法,无论依照哪种说法,都不能圆满地解释周朴园对侍萍的一系列行为。依从“糟踏说”,就解释不了“怀念”和“相认”;遵照“真正的爱情说”,就说不清“遗弃”和“绝情”。既然如此,我们是拘于原论煞费苦心地把它说“圆”呢,还是对原论引起怀疑另求新路?从逻辑上说,“糟踏说”与“真正的爱情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其间还有中介情况。从现实的夫妻感情生活来看,既不属于真正爱情  相似文献   

17.
一、青年爱情观的变化爱情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是异性间以互相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深沉的感情。因此,爱情不仅表现在恋爱中,而且表现在婚姻和家庭的建立和发展中。爱情是维系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的重要感情基础和自然基础。爱情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  相似文献   

18.
福建宁德的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中很多歌谣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以往宁德民众的生活幽默,体现了当地人民爱憎分明、诙谐风趣的性格特质.一、爱情之幽默宁德爱情歌谣,主要表现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其叙事写人往往风趣幽默,富有情调.如盘诘歌《担花担》就是如此.“担花客”到“娘厝”卖花,对“娘子”心生爱慕,“娘子” 见状心中窃喜,她佯装嗔怒,故意诘问对方:“人客吃茶蛮吃茶,为何目(目周)(眼)看奴(骨交)(脚),奴(骨交)长短是奴事,未共人客做亲家.”问话大胆直率,然直中有曲、弦外有音:脚长脚短是  相似文献   

19.
约翰·邓恩的爱情诗善于通过使用圆形意象表达真爱.通过这种圆形意象邓恩表达了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理想爱情.这是一种精神之爱也是一种灵与肉统一的世俗之爱.  相似文献   

20.
纵观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可以看到一条消解与坚守神圣爱情的线索.从早期表现理想爱情到表现爱情的虚无,直至最后表现对爱情的绝望,方方小说中的爱情书写一步步展示了神圣爱情的被消解.同时,作为一位富于责任感的作家,方方从未放弃对神圣爱情的坚守,她在爱情书写中表达着对爱情、生命的终极思索和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