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独龙族传统农耕文化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独龙族传统农耕文化进行了实地田野考察,从独龙族传统的耕地类型、耕作方式、植树习俗、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常用的参与观察、深入访谈和问卷分析的方法,利用微观教育民族志的深描手段,对生活在云南西北部山区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学校教育进行整体研究。从独龙族“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文化与制度、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教师结构组成以及独龙族在校中学生的日常活动、学习成绩等方面,可以看出独龙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校教育之间呈现出逐渐疏离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独龙族的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龙江流域是独龙族的主要居住地,这里地理区位独特,气候特殊,物种丰富,是有名的"生物基因库".独龙族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属农耕经济文化中的山林刀耕火种型.基本特征是把劳动直接投入生态系统,通过强化劳动与改进技术,放大或增加生态系统的输出功率,试图在生产力和劳动产品之间形成正比例关系.但独龙族的生态文化在外界的影响下,正在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的负作用日益明显.本文试图探讨独龙族的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独龙族捕鱼生计的立足基点是充分接受大自然的馈赠;最基本的生存策略是适度征集;在竹、木、骨、石等自然质料的基础上所生成的多样化的捕鱼技能,获得了惊人的效率。独龙族的生计方式与所有以改造自然为基点的生产体系具有极大的差异,以停滞、静止、僵化等词语来描述这一体系是极不恰当的。它不仅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极强的适应性,而且在能量与物质的交换循环中呈现出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知识及丰富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5.
独龙族居住在滇西北独龙江流域地区 ,文章对其 1910年前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6.
独龙族习惯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因世居深山,遭受外来文明的撞击少,独龙族习惯法的研究,能比较完整地反映原生态自然法的风貌,同时对西南地区的习惯法研究具有典型意义。独龙族习惯法有九个特点:原初性、家族性、父权性、平等性、差异性、明示性、神威性、和谐性和艺术性。这九个特点不是同一的,而是各有轻重和领域的分工;同时它们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包容的,统一于独龙族千百年来流传的习惯法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7.
妇女文面是独龙族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在独龙女文面的起源与文化功能的研究中,学界有西藏察瓦龙土司强迫文面说、独龙族反抗形式说、民族标志和传统习俗说、美的标志说、宗教观念说等诸多见解.本文基于田野调查,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提出应当将独龙女文面视为一个延续和变化的过程,注意到文面作为文化分类的功能和意义,并在民族互动关系中去理解有关独龙文面女的各种解释和表述.  相似文献   

8.
独龙族的原始教育与学校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史学界对“教育与学校起源”的研究结论多是在对文物、古籍的考证后得出的,其结论的信度自然可能有些问题。本文则力图通过对独龙族原始教育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学校产生的问题。为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佐证。  相似文献   

9.
琵琶文曲是文化的结晶,文章将其形成过程放入文化史中考察,进行文化解读。琵琶初入中土,受到的拒斥是文化冲突的表现;其文曲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与"雅文化"认同、融合的结果;琵琶文曲的艺术原理中表现出典型的传统美学的辨证法则。说明音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琵琶文曲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世代生活在独龙江流域的各民族,至今流传着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口承文学,它以非主流的"历史记忆"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独龙族先民民族观念的珍贵资料。主要有:以独龙江和独龙族为基点的本地域、本民族中心的观念;与怒族、傈僳族、藏族、汉族等周边民族同宗共祖、同源异流的观念,并在和这些民族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共生共荣、和睦共处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从本民族中心向汉族、藏族等他民族中心过渡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彝族“打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歌”史称“踏歌”,是一种自娱性的民间歌舞。彝族“打歌”历史悠久、曲调优美、歌词内容丰富、舞姿活泼多变,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保护彝族“打歌”这一传统文艺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黎族文身有着深刻的伦理原因,是古代黎族母系氏族为抑止血缘婚所刻下的氏族标志,是乱伦禁忌在黎族氏族社会留下的印记。它深藏的伦理考虑和设计已被模糊在宗教、审美乃至现实解说的时间烟尘中,它原本所表达的氏族含义远不似人们认定的那样表面、浅泛。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在数千年没有同一语言、没有文字的环境中,统一了黎族的伦理秩序,保证了这个民族的生息延续。  相似文献   

13.
白族是一个知道感恩,有所敬畏,追求和谐,世代传承的民族。深入研究这一民族,对于发掘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毛南族研究的主体除了正式组织和学者之外,毛南族民间精英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毛南族研究在社会历史和民族史的调查,毛南族传统文化材料记载和经济、社会及教育事业发展探讨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和学科理论运用上还需要拓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各少数民族古近代社会存在的宗法制度,既有族权、父权、夫权、神权等各民族共有的内容,也有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本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宗法制度的不同民族特点,表现在宗族、家族制度与地域组织结合的不同形态,女性在宗族家族中的地位及其不同表现形态,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的不同存在形态、多种形态的继承制度及其性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是抢救和保护国家语言资源的当务之急。语档建设的目的在于满足语言族群保持和恢复语言的愿望和要求,适应社会对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需求。语档建设应遵循大众化原则、全面性原则、标准化原则、以话语为中心的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当前,应就语档语料的构成,有声语料的转写、翻译和标注,语档体系框架和元数据,语档产品及质量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并拟定相应规范和标准。此外,应充分关注濒危语言族群对语档资源的知识产权诉求。  相似文献   

17.
达斡尔族乌钦口头文化不仅是达斡尔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因此保护传承达斡尔族乌钦口传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从政策层面、观念层面、技术层面、体制层面探讨了达斡尔民族口传文化保护传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族群问题,是理论界一个非常热的研究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开始了对"族群"的研究,"民族"和"族群"之争愈演愈烈。这种类似于百家争鸣的学术争论,有利于我国相关学术理论的发展。那么,在民族区域自治角度下该如何看待"族群"问题呢,本文做一浅层探讨。  相似文献   

19.
湘西苗族传统殡葬文化深深嵌入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成为湘西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湘西苗族传统殡葬文化有其特殊的仪式流程、文化内容与内涵。从现代视角透视,可见其尊重自然和维护生态安全的生态价值、推动湘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文化价值、增进生死观念的认识和推动社会关系整合的社会价值、弘扬孝道和树立文化自信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