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炼 《浙江学刊》2008,(2):72-76
本文从自我认同的角度,以"仁"为中心,描绘了一幅古代中国自我认同的路线图,考察并探讨了两个关键性问题儒家自我的道德内涵以及古代中国的自我(己)与家、国、天下的关系.文章指出,就"古代中国的自我认同"而言,前者揭示的是自我认同的价值来源,而后者则呈现出道德价值和现实世界的复杂关系.简洁地说,作为"仁"的来源,孝悌、"爱人"的观念,与自我认同的确立密切相关;作为"仁"的实施,推己及人与克己复礼开辟了自我认同的实践途径;而作为"仁"的扩展,在"己"与家、国以及天下建立关系的同时,也为自我认同的延伸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已成为跨越 2 1世纪不可回避的现实。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这个话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人类学对“文化”的解释 ,与早期社会学“现代性”阐释是我们理解全球化进程的两个不同视角 ,它提供了探讨全球性与民族性关系特定的分析框架。全球性最大的特征是开放性 ,其引起的最广泛的社会过程就是文化互动。文化互动的多重功能 ,反映出全球性与民族性互动中正功能、负功能并存的性质。在全球化时代 ,民族人格因素再次被反观、被在全球化中提升 ,跨文化素养、跨文化人格是当今民族人格的一个侧面和延伸 ;同时民族人格又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追求。全球化已完全改变了当代中国人对日常生活的理解 ,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个人的自我认同紧密相关。对个人来说 ,对民族化人格的认同也意味着重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3.
赵金科 《社科纵横》2013,(12):13-17
核心价值观是维系文化认同、社会团结和民族国家繁荣昌盛的"内在精神与生命之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核心价值观的诞生,对于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际竞争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可以说是从对终极本原的追问到终极价值的追寻,即从"能否思想"到"有无意义"的探索过程,这一过程是人不断寻求自己生命本质和探索生活真实价值的过程.而时下流行的后现代哲学则以解构、批判、颠覆的方式消解着人的意义,试图建立一个差异的、多元的、自由的价值体系.然而这种肆无忌惮地消解和解构,使没有获得意义的人却再度丧失了意义,成了"无"、"虚"、"空".恰恰正是这种"无"、"虚"、"空"使人们能够看到这一"颠覆"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新儒家先驱代表人物梁漱溟认为柏格森生命哲学可以用来诠释孔子的精神生活.他结合了西方柏格森生命哲学来重新阐释儒家生活的基本要旨和特征,以不计量、非理智、直觉的方式来解释"仁",赋予给"仁"特殊的含义,并以自己的理论创新和生活实践来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儒家"仁"的生活意境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6.
权绘锦 《社科纵横》2013,(9):114-119
历史小说是晚清文学之重镇,对其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是进化史观。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世界意识"的形成和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也表现在对民族现实危机文化根源的挖掘,以及对摆脱民族现实危机出路的思考,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一)受刑人婚姻权的明确化:人道精神在受刑人改造过程中的客观渗透人道精神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儒家讲"仁",倡导"以人为本",以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为目的,将"情、礼、法"融会贯通,形成了"仁、义、礼"三位一体的"仁"学思想体系.反观西方世界,古希腊先贤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的提出,同样引发了许多哲人对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和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人道精神是确立受刑人人权理念的精神基础,对受刑人实行人道主义,是监狱制度设立的价值起点.受刑人作为社会的成员,并没有被社会抛弃,人道精神终极关怀的光环同样应该笼罩在他们身上,他们也应在服刑期间充分享有本不应被剥夺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刚 《社科纵横》2009,24(8):117-119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它表现在中国古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关系中,体现于传统文化的方面面面。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资源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翠 《学术交流》2002,(6):95-99
知识分子是谁 ?他们该去扮演什么角色 ?这是知识分子研究当中的核心问题。知识分子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 ,同时深切关怀国家乃至全人类 ,永远保有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终极价值和跟宇宙世界接触的追求 ,承担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在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方面 ,现代知识分子应当不怕闯入思想禁区 ,亦不再在学术—人文理想、道德—历史尺度的二维空间内逡巡 ,而是勇于直面知识分子“智慧的痛苦” ,高于浪漫 ,超于现实 ,超越传统的认知模式 ,自觉地将社会理想与专业理想结合起来 ,这也才是知识分子的本分。  相似文献   

10.
张燕婴 《求是学刊》2007,34(4):46-50
孟子的"仁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用"王道"反对"霸道",体现出道德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仁政"也具有功利性诉求,即追求一种长期性的、终极性的大利。为理解孟子仁论的这种两面性,需要把功利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孟子宣扬的功利是"仁德"之利的方面,其终极目的在于以道德干政。他的"仁政"说试图提供一套能够使执政者统一天下并长治久安的政治方案,希望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共同获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