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布哈林对"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的批判,砸碎了托洛茨基"超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基石,捍卫和发展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加深了人们对工农联盟重大意义的认识.弄清此问题,可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渊源考——兼论其解决之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农"问题古已有之,并且在近代之前基本上反映的是阶级利益的对立。而社会主义"三农"问题则源自传统模式以"三农"作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对象、来源,此积累呈现三重性。传统模式下的二元结构类型的核心制度安排是二元财政体制,这一体制造成了当代"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经济—政治的共生问题,必须通过经济—政治改革才能根除,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科学地阐述了"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150多年过去了,尽管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发展的总趋势仍没超出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4.
"大都"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十分常用的副词.对于这个词,大多数人的读法与权威词典之间存在抵牾.权威词典一般注音为"dà dū",而大多数人却读作"dà dōu".读音的混乱为电脑处理中文信息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甚至中小学语文教学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权威词典的注音大多与1985年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一致,是以遵循语音发展的历史规律为原则的.但是,普通话审音不应该仅仅顺应语音的历史发展规律,更要考虑共时平面上的理据.副词"大都"是由词素"大"和"都"复合而成的,理应读组成它的词素的音"dà dōu".建议<审音表>将副词"大都"的读音修订为"dà dōu".  相似文献   

5.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政治文明"写入宪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说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有了全面的准确的把握,已经找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路径;既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宪政理论,又为我们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6.
欲判明先秦文献中所记载的"河图"、"洛书"是否点阵之图,首先应求于先秦文献中有关"河图"、"洛书"的原始记载.根据<尚书·顾命>、<论语·子罕>和<周易·系辞上>中有关"河图"、"洛书"的原始记载,无法得出"河图"、"洛书"是点阵之图的结论.非点阵之图的结论,是根据胡应麟"辨伪八法",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称点阵之图为"河图"、"洛书"显属可疑,而且,刘牧在<易数钩隐图>的序言中自谓"采摭天地奇偶之数,……点之成图",无意之中,已露出了作伪的破绽.清代学者毛奇龄更将刘牧作伪之迹原原本本考察得十分清楚.刘牧为了使其创制的点阵之图为人所重且行之于世,于是将点阵之图托以"河图"、"洛书"之名,也完全符合作伪的一般规律.坚持认为"河图"、"洛书"为点阵之图者所持之论据,亦皆似是而非.因此,先秦文献中所记载的"河图"、"洛书"并非点阵之图.  相似文献   

7.
"郑声淫"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兴华 《江淮论坛》2002,(1):105-108
有关"郑声淫"的传统解释,多不离<诗经·郑风>,或认为"郑声"则<郑风>,或认为"郑声"乃<郑风>之音乐.前者与"思无邪"及<诗>之为经相抵牾,后者乐淫而诗不淫的观点有违"诗乐一致"的原则.事实上,"郑声"是产生于<诗经>之后的一种"新声",与<郑风>无关.<郑风>与"郑声"虽然都不脱郑俗的影响,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前者虽难掩其浪漫与野性,但却自然、纯净,符合孔子时代的"无邪"标准;后者则以满足声色享受为目的而有涉于淫,故孔子称前者为"无邪",而斥后者以"淫".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穷尽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中语法分析三个平面的理论,从句法、语义等方面对<金瓶梅词话>中的"使"字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较全面地揭示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9.
张振华 《阴山学刊》2001,14(4):71-73
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恩在<资本论>中提出来的.马克思运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是第一个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第二个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重建"个人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另一种提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分析是理解<资本的关键.社会主义不能超越商品经济阶段,因侣此,"人的物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是截然不同的.认清"拜物教"的本质,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历来为千年来的学术公案.或以为王安石尊<春秋>,故无"断烂朝报"之说;或以为王安石贬<春秋>,而有"断烂朝报"之说.笔者认为,王安石是轻视<春秋>的,且也说过<春秋>为"断烂朝报"之类的话,但是,王安石所言<春秋>为"断烂朝报"是特指其弟子陆佃、龚原对<春秋>的注释,而非孔子删削之<春秋>;对于孔子删削之<春秋>,王安石虽不甚尊崇,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王安石不能也不敢公开诋诬之.王安石之所以轻视<春秋>,是因为<春秋>的主旨与其变法思想相抵触.  相似文献   

12.
"七月七日长生殿"的"长生殿"是否指骊山所建"长生殿",骊山所建"长生殿"为专用神殿还是李、杨在华清宫的寝所,"长生殿"是李、杨寝所的专用名称还是唐时"寝殿"通称,存在较大争议,今<长恨歌>选本不少注为骊山所建"长生殿".考相关资料,骊山当时确建有"长生殿",但此"长生殿"极不可能为李、杨寝殿.据两唐书、<资治通鉴·唐记>等统计分析,唐时"长生殿"应为尊者、逝者"寝殿"通称,有颂祝、祈祥之意.<长恨歌>当是借用了唐时尊者、逝者寝殿可称为"长生殿"的流俗,以"长生"暗示两情长久的强烈愿望,并以"长生"愿望终遭无情毁坏,构成强烈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3.
《艺文志》之"文"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理解把<艺文志>的"艺文"看成联合结构,即"艺"乃"六艺"、"文"乃"诗赋(或文学)","艺"文"并称;实际上,"艺文"乃偏正结构,为"艺之文",即<艺文志>所列诸类,均是六经的文本体现或反映之意.这种说法可以通过<艺文志>文本及当时人对"艺文"一词的运用方面得到证明.传统的误读导致了人们对<艺文志>某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14.
燕筠 《晋阳学刊》2001,(5):101-105
由于历史的及编导人员创作认识上的原因,不少"主旋律"影视剧具有概念化倾向,收视状况不尽如人意.如何摆脱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桎梏?<生死抉择>与<一代廉吏于成龙>为"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创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5.
体制为先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传统观念.许学夷<诗源辩体>的核心内容即为诗歌辨体批评,而"体制为先"是<诗源辩体>最基本的思想."体制为先"强调体制的重要性,重视艺术形式的规范要求,但其理论的对立面并不是性情、声气,"辩体"与"辩意"相对而言,许学夷反对的是以理学的思维方式来观照诗歌,故其评诗摒弃种种"辩意"的因素,以把握诗歌本体特征的辨体批评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西游记>中的"比"字句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句式结构,及其和<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比"字句的比较,发现了明朝时期"比"字句的特点.此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汉语史比较句方面的发展演变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颁布执行已经10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也已正式颁布,它对规范我国出版行业,加强新闻出版行业管理,发展健康的社会主义出版市场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看到,在期刊出版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法不依、违法出版的行为并未完全消除.为此,有必要大力宣传"著作权法",对违犯"著作权法"的现象给予揭露,以使期刊向更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邵文利  杜丽荣 《学术界》2004,(6):134-138
<商君书>乃至中国古代不存在所谓"军爵",当然也无与之相对的"公爵".<汉语大词典>设"军爵"条目并在"公爵"条下列"朝廷的爵位"义项,<先秦要籍词典*商君书词典>设"公爵"条目,均源于对<商君书*境内>篇一段话的误断.  相似文献   

19.
<周南·关雎>中"流"、"芼"二字,在<毛传>里训为"求"、"择".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毛亨之说的不妥于字无征,于文无理.认为"流"训为本义,"芼"解为以蔬菜伴祭,即"熟而荐之",无论从文字上还是从文章上看都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凌宏彬 《江淮论坛》2002,2(1):43-47
针对当前某些人所持的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过时论",作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虽然呈现出新特征,但与列宁所处时代的帝国主义在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运用的阶级分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坚持理论分析的客观性、历史性的方法对于今天我们认识资本主义依然适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正确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没有"过时".科学对待<帝国主义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