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鹏云 《理论界》2008,(7):130-131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与其早期的散文主张有密切联系。林语堂早期极推崇散文的幽默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特点。林语堂散文幽默特征还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并且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而且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挚友许寿裳曾经说过:“鲁迅的作品这样伟大,其原因何在?我敢说,这是由于他的人格的伟大。”如果我们不抽象地看待“人格”,而视之为一种烙着时代印记的心理气质和精神品性的话,就会感到许寿裳的论断是中肯的。从鲁迅先生的散文中可以仰观到他的伟大人格的闪光。  相似文献   

3.
王充闾的散文往往被视为文化散文或历史文化散文的一脉,其实践大大丰富了文化散文的表现空间和表现方式。事实上,王充闾是一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在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自由精神的作家,他的散文背后包含着现实生活的不自由感与内心深处对绝对自由的渴望之间的张力,这也是他能够保持着创新性写作的内在动力。《张学良——人格图谱》就是一部凝聚着作者创新精神的新书。这本书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作者对传记这种文体的突破上,他将散文的自由表达与传记的真实性原则有效地结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散文体传记的新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4.
我爱读散文,尤爱读杨朔的散文。读杨朔同志的散文,如坐春风,如沐秋阳,浑身舒坦极了。是艺术的享受,也是思想的熏陶,感情的升华。杨朔同志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他的散文就是诗。这些作品,是他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然后经过苦心孤诣、刻意砥砺创作出来的“动心”的诗章。我们也只有用心去感受、体会,才能渐入佳境,触摸到这些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5,(1):74-79
散文诗集《野草》中蕴含最明显的一个思维特征就是贯穿于24篇散文诗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充满悖论的逻辑矛盾,对否定的否定、对矛盾的抗争,以及归于虚无同时抵抗虚无的情感,体现出极其沉重的终极痛苦。其对立的精神苦痛生成于佛学、尼采哲学以及启蒙思想的多重影响。而鲁迅在长期精神斗争中实现了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这对于其人格的铸造和文本的塑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散文领域内,秦牧的散文,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读他的散文,如同跟随知识老人在林中散步或月下谈心,使你在亲切而饶有风趣的交谈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受到深刻的启示,并从中领略到健康益智的情趣美。 秦牧是一位具有鲜明思想倾向和艺术上造诣很深的作家。他既十分重视作品对人的思想教育作用,也强调作品要“给人愉快和休息”。他说:“除了国际、社会斗争、艺术理  相似文献   

7.
八二年八、九月间,读了张明吉同志的《谈杨朔散文的不足之处》和刘淮同志的《成就与局限》。此文想谈谈对杨朔散文的一些想法。 那是六十年代初期,曾读过杨朔的散文集《东风第一枝》。读后,印象颇深。他的散文,既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又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确实,他的散文的意境、构思、语言、人物,都浑然融为一体,像一首首优美的诗,很有独特的风格。这在当时的散文里是独树一帜的,也颇为读者喜爱。一幌,若干年过去,偶尔再看杨朔的散文,自然觉得清新、隽永、可喜,也就倍觉他的散文成就是可贵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上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个作家某方面的突出成就往往掩盖其他方面的贡献。在现代文学史上,这种现象也非鲜见。而艾芜就是其中的一位。人们的目光大多关注他南行题材的小说,而对作为散文家的艾芜则甚少研究。这种现象,一直到80年代,才有所改变。首先是林非先生在他的《现代散文六十家》中把艾芜列为现代散文六十名家之一,并作了研究考察。而他稍后出版《中国现代散文史稿》则进一步把艾芜置于整个中国现代散文史的宏观背景下来研究,指出了艾芜散文的特点及其贡献。 著名作家唐弢则以一个亲历者和权威文学史专  相似文献   

9.
优秀小说家孙犁,也是出色的散文家。从一九三九年以来,他陆续写下了虽然数量不多可是很有风格的散文,分别收进《白洋淀纪事》、《津门小集》、《晚华集》等书。孙犁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总是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常常以构思的精巧、立意的深邃,博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散文,无论是记叙故乡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抒发解放了的天津人民对新生的革命政权的无限热爱,还是追忆往事,悼念死于“四人帮”魔爪下的老战友们,都具有清新、明快、朴素、深沉的特色。如果说,刘白羽的散文豪放壮丽,杨朔的散文明媚隽永,魏巍的散文浑厚淳朴,秦牧的散文宏博精微,那么孙犁的散文则以亲切自然取胜,读之如同知友谈心,倾诉肺腑。这就是为人所称道的“孙犁风格”。  相似文献   

10.
人文学科理论家的文字往往蕴含着他独特的精神基因和人格基因,美学学科尤为如此.在众多的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中,宗白华留给人们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他那浓烈的诗意情怀.宗白华的这一特征与他的内倾型人格有着直接的联系.内倾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偏于内省、情绪悲观、做事稳妥.根据现在所能看到的材料进行判断,宗白华是典型的内倾型人格.内倾型人格使宗白华特别注重内心体悟,使他思考问题的视角更多地集中于自身及对象的精神世界,这一特点直接影响了他美学思想的发生."艺术是创作主体人格的外化"是宗白华的基本美学观念.这一观念的产生乃至其美学思想的发展都直接得益于他的内倾型人格.宗白华的美学思考之所以具有浓烈的诗意情怀与他对人格境界的追求有直接的关系,而他对人格境界的强调也正源于他的内倾型人格和建基于此人格基础上的美学观念.把握宗白华的基本人格特征是我们理解其美学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艺术思维:感应自然式读贾平凹的散文,感受最深的是他与自然的亲和,相通、相容,达到一种物我统一的境界。拜读他的散文首先要有一个美好的心态和性情。他的文章是他性情的抒写,心态的外泄,才思的挥洒。他曾在文论集《静虚村散叶·瞎摸字与新局面》中谈到散文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当代散文"研究,就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相对理性而准确地重估其基本成就与不足.在"当代散文"研究中应该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明确"当代散文"的讨论边界;确立整体与系统的史学观念;建构以"现代散文"为参照系的"当代散文"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从教散文到写散文,继而从事散文理论研究,范昌灼同散文结下不解之缘已达三十年.不是散文缠上了范昌灼,而是范昌灼拥抱住了散文.他有一颗散文心.他以散文心在观察散文世界,他以散文在写散文心评论.阅读《中国新时期散文论稿》(成都出版社1992年10月版),我时时感受到范昌灼那颗散文心的跃动.我一直以为:新时期散文很寂寞.争相传涌啦、热情呼唤啦、纷纷写信啦,都属于小说,散文从未有此殊荣.前几年,曾有过关于散文命运的讨论,也似乎是一些散文作家和散文研究者耐不得寂寞的鼓噪.读了范昌灼的《中国新时期散文论稿》,我明白自己是在坐井观天.  相似文献   

14.
走近王充闾及其散文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超越其大文化散文的语言层面而瞩目和到达此在之外的审美的自由世界,把王充闾也当作一种文本来读,人与文本互读。王充闾的焦躁源自人性的深刻痛苦,是基于当下、基于生存、基于生命状态的焦躁。其焦躁越发的深切,便也深沉地转化为对于传统文化的追寻,生成人文忧患的精神情结,转化为知识分子的精英的批判立场。焦躁而形成的作家的人性自觉和文体自觉,使王充闾的散文成为生命美学的文本范型,其散文具有了深层忧患的内核,也充满了强烈的贲张内力。  相似文献   

15.
南帆:迟到的现代派散文——兼论学者散文的艺术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散文本来积累最为丰厚的艺术基础是抒情和幽默 ,南帆的散文却有非常明显的反抒情倾向 ,虽然他不乏幽默感 ,但是他却谨慎地节省着幽默情趣 ,避免幽默妨碍他思想的深邃。他的散文主要是追求智性的 ,审智的 ,而不是以情感为主的审美散文。他的审智之所以没有流于抽象 ,是因为他有异常生动而丰富的艺术感觉。超越了抒情 ,直接从感觉进入智性的思索 ,让思索带上感性的生动性 ,这一点正好与西方现代派诗歌与小说在艺术上是同步的。在我国诗歌和小说中 ,早就有了现代派的潮流 ,半个多世纪以来 ,却缺乏现代派散文 ,南帆散文的出现 ,正好填补了这个历史的空缺。中国现当代散文 ,主要来源于明清小品和英国幽默 ,长期以来 ,中国散文就在这两个渊源中发展 ,而南帆散文的思想艺术渊源却是法国的罗兰·巴尔特和福柯。不同的渊源 ,再加上特殊的才华 ,使得南帆的散文对于中国现当代学者的智性散文意味着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16.
废名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其地位并无适当的评价。事实上,无论他的小说、诗、散文,都有可观的成绩。从废名的抒情小说中,我们不仅可以见到他独立的抒情人格,也可以看到他有异于其他作家的格调,更能看到他立足于传统,广泛涉猎中西文化,对自然与生命的哲理思索。本文主要对其小说的抒情风格由平和冲淡向幽深孤峭的演化过程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写作研究是二十世纪中华散文研究不能回避的一大课题。他在众多作品里表现出的对中华文化传统钟情孺慕的底色之美、对时空流转变换画面闪现的流光之美以及对汉语音韵节奏丰富创造的乐声之美,此三大特点是他散文创作理念的一种成功实践,也是他运用中文写作散文的审美特质。底色、流光与乐声统一汇合成了他娴熟而光彩的中文世界。研究其散文世界的三美特质,对散文创作和鉴赏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人们爱读杨朔的散文,因为他的散文象一首首瑰丽的诗,读了可以使人进入诗一样美好的境界。在作者笔下,无论是杏花春雨,还是铁马金戈,都涂着时代的色彩,闪射着理想的光辉,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同时又融进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感情。这种崇高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杨朔散文的诗意。 但是,诗意毕竟是内在的东西,美好的意境,丰富的感情,还必须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杨朔散文就是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一样的意境。平易亲切、凝炼深刻、优美生动是杨朔散文语言风格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木圭 《船山学刊》1991,(1):205-209
在我的记忆中,周敦颐是和他的散文名篇《爱莲说》联系在一起的。上中学时,读《爱莲说》,深为他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超凡与飘逸而肃然,亦为他那卓然不群的气质和灵性而叹服。那以后,看见莲花,便想起《爱莲说》,想起周敦颐,想起为人所应有的那分正直与洒脱。后来,由于专业方面的需要,常涉猎中国哲学史,方知周敦颐的成就不在文学上,而在哲学上。  相似文献   

20.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研究者往往关注他这些方面的成就与影响,而对他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尤其是其散文创作的状况极少涉及。其实,张謇曾被人视为当时文坛的八大散文家之一。他一生撰述丰富,其散文创作的主旨是爱国思想的阐发,而儒学是其抒发己意的基础。张謇的散文既立足于桐城派的既成传统,同时融合了时代的积极因素,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性,其散文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