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芬 《公共关系》2001,(12):35-36
“组织的良心”即公关人员不但从组织的利益出发设计自己的行为,还从公众的利益出发设计自己的行为,力求使组织和公众双方达到双赢。公关人员扮演“组织的良心”这种角色要求实质上是对公关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是由公关职业性质决定的。美国一些权威公关著作这样描述公共关系:“公关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为公众利益服务,而不只是为某个单位谋私利。最理想的是,公关活动既有利于单位又同样有益于公众,是单位和公众利益的统一”;“公关是公众的一种工具,公众利用它使自己的愿望和利益为我们社会中的机构所注意。他代表公众向那些反映迟钝的组织说话,进行解释,也代表那些组织向公众说话”。可见,对组织与公众利益的双重关注是公关的实质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协调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涉及到方方面面。概括起来讲,社会组织与公众协调的主要内容有利益协调、目标协调、态度协凋、行为协调等。而利益协调在公共关系协调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利益,即好处。在公共关系学中,利益是指社会组织和公众各自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的满足。每一个社会组织、每一类公众,都有其自身的利益。从物质上讲,有满足衣食住行、健康、安全、从事生产和服  相似文献   

3.
黄跃辉 《公共关系》2000,(12):52-53
所谓“绿色公关”是组织以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影响公众,选择具有“绿色”特性的媒体开展传播活动,以绿色为特色塑造组织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给组织带来更多便利和竞争优势。绿色公关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企业,不仅为社会提供物质财富,而且还必须履行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在对公众负责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谋求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保证企业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的统一,在公众心目中树立绿色企业形象,这是绿色公关根本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以及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公关传播与调研是政府公关的两个重要手段。首先说说公关传播。公关工作要实现其价值,离不开信息在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包括将大众传播媒介的工作人员作为外部公众的公关传播、组织和公众有效地利用了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就可以促进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利关系的实现。所谓传播.指的是传播者借助语言、文字、图象及其他符号,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将某种见解、想法、观念、消息、知识等信息传递给接收者,以引起其认识、观念、情感、情绪或行为等发生某种反应的过程。公共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使组织与公众都获得自己可能得到的利益,在各方之…  相似文献   

6.
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互惠互利:公共关系主体有着自身的利益,但这种利益是在满足公众利益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的,通过给公众以直接利益、眼前利益、物质利益而获得组织的间接利益、长远利益、名誉等方面的利益。也就是说,一个机构管理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怎样为对方服务,让对方获得利益,即以利他作为自利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失窃乘客拦停公交事件涉及多重法律关系,拦车者事实上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将个体人权凌驾于公共秩序之上。受制于初级阶段某些落后因素制约,政策制定与执行者将违法行为作出区别对待,对失窃乘客拦停公交这类并非“非常严重”的事件作出策略性“放行”。公安对此类事件的干预处置主要并不局限于法律技术层面,而更加侧重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8.
刘磊 《公关世界》2009,(1):38-39
《华尔街日报》有一篇文章报道说,“在现在的经济危机下,不要信任任何人。”我想这就是领导人没有发挥好作用,管理者也没有发挥作用。不要信任别人,这是一个灾难性的结论。公关人员应该做出努力,来表明现在的这种挑战和要求的确存在于公众之中:在公众中建立这种信任,不影响利益相关者已经建立起来的互相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1993年6月,广西北海市某公司以60万元巨价购得一大哥大吉祥号码“901888”,创全国电话号码拍卖之最。新闻媒介报道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评论。企业的名虽然打出去了,但并没有产生预期的形象效果。究其原因何在呢?这就不能不触及企业形象的两个基本范畴:知名度、美誉度。知名度是指一个企业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评价企业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侧重于“量”的分析和评价。美誉度是指一个企业获得公众欢迎、接纳和信任的程度,是评价企业声誉好坏的社会指标,侧重于“质”的评价,即企业社会影响,社会声誉的善恶,美丑,它体现于企业运行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良好的企业形象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和谐统一。首先,知名度要以一定的美誉度为基础,方能保  相似文献   

10.
7月16日《山西晚报》发文指出,在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一切可能危害公众身心和财产的信息,都必须及时公开,这也是公民最基本的知情权。维稳已经成为掩盖企业失责的借口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托词。这时维稳已经被劫持,成为企业试图抹平疤痕的遮盖霜。  相似文献   

11.
公共关系,也可以叫公众关系,是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它主要通过信息传播、关系协调、形象管理三大功能,以促进组织的自身发展,促进组织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公共关系现象是与有组织的人类社会相伴出现的。我国春秋时候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思想和主张,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公关活动。然而,真正作为公共关系这门学科的研究发展,起源于美国,它几乎与美国的历史一样长。“公共关系”一词最早出现于1807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国会演说。在美国,公共关系首先是运用于政治,运用于国家政党和国家总统的选举,而后发展到现代商用,运用到企业。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此介绍一下在组织创新研究过程中常使用到的创造力的测量方法,尤其是从能力角度评价创造力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创造力是与智力相似,但是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创造力是指个体产生新的和有用的想法的能力,而传统意义上的智力一般是指推理、判断、记忆和抽象的能力.两者都侧重于测量个体的一般性能力.但是,创造力侧重于提出新颖而有用的观点的能力,强调想法的新颖和有用;而智力则更侧重于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1903年自《纽约时报》记者艾维·李(Ivy Lee)组织第一家职业化公共关系顾问事务所,以美国著名的电报电话公司、无烟煤企业公司为客户,从事企业经济关系的咨询服务开始,“公共关系”就向公众与社会展现出自己的“经济”性基础与宗旨。五十年前公共关系学科创立者坎菲尔德在给“公共关系”下的定义中则将这一点讲述的更加明白,他指出,公共关系的所有决策与行动都以“公众利益”为根本。  相似文献   

14.
成绩评定中存在两种结构,一种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即知识的纵向评价,一种侧重于探究新知,是知识的横向评价,两种结构应该并存,来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蔡亮 《公关世界》2009,(2):46-47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公众之间形成的一种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媒体是连接社会组织与公众的桥梁,可完成双向性的有效沟通,以实现公共关系。因此,媒体在公共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毋庸讳占,传播内容客观真实是组织在传播活动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但由于公众潜在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一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使得公众对组织传播内容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因此,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公共关系学教课书中关于“公众”的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第一,在所有的“公众”概念中,虽然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都无可争议地指出了“公众”的“同质性”,即“由于共同的利益”或“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换言之“发生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时,才形成了“公众”。  相似文献   

18.
徐婷 《现代交际》2011,(7):93-93
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国际关系中,以本国利益的最底线为出发点,无限性地谋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以综合国力为后盾,谋求国际上的权威地位,实现本国控制和利益的本国化,维护本国在国际交往、国际合作、国际冲突等国际关系上的最底层利益不受侵犯。国家利益和国家综合实力是国际关系的两大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公关界过去长期将“社会组织”、“公众”、“媒介”作为公共关系的构造要素,经过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将“社会组织”、“公众”列为公关构造要素是没有疑义的,他们分别是构成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把“媒介”作为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的构造要素,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20.
孙莉  吕拉昌 《城市观察》2013,23(1):150-15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El益发展,大都市区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管治作为解决大都市区困境的有效手段,受到政府部门及学者的关注。相较于长三角大都市区和环渤海的京津唐都市区,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区的管治具有其独特性。本研究首先简要分析珠三角大都市区管治的必要性和管治历程,接着从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四个方面阐述了珠三角大都市区管治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在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区的管治中起主导作用;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在珠三角大都市区管治中参与不够;珠三角管治的效果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