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彦华 《理论界》2013,(12):156-158
中国传统诗歌多有比兴寄托,诗人利用比兴手法创造艺术形象,同时又把某种更深远精神的性质、意义、情感深藏在形象之中。诗人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或事物特征,去暗示某些深邃、隐晦或抽象、玄虚的思想、观念及情感。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唐代诗歌中,象征意蕴是经常存在的。诗人通过创造意象、象征词语、象征义等手法营造象征意蕴,使诗歌物象与意象虚实相生,使诗意更加丰富含蓄。  相似文献   

2.
<李自成>是著名作家姚雪垠耗时42年创作的一部反映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在小说艺术表现上,为了实现其"笔墨变化,丰富多彩"的审美目标,姚雪垠化用古典小说的一些情节,创造性地继承古典小说运用诗词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运用动静相衬、声色相映的传统艺术方法营造意境进行景物描写,充分体现出古典文学艺术传统对<李自成>创作的影响.继承古典文学艺术传统是姚雪垠小说追求民族风格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诗性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性智慧,铸成了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的诗性特点,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性思维的整体观决定了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总是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视为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整体,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视为一种既相互冲突、相互矛盾又相互包容、相互统一的辩证性关系。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性思维的想象性类概念决定了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用现代诗性隐喻表现出了对作为整体象征的理想的精神家园的中国大陆以及作为具体象征的中国大陆的自然世界的向往与追寻。三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诗意性和审美性决定了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对汉语中的象形性、暗示性、模糊性三个方面的诗性因子的激活与强化。  相似文献   

4.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来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这是晚唐现实主义诗人罗隐的一首题为《蜂》的七言绝句。关于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手法问题,人们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该诗运用的是比喻手法,有的认为运用的是象征手法,有的则认为运用的是拟人手法。究竟哪种看法正确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搞清这三种艺术手法各自的含义、特点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不同形态的现代诗歌在接受西方诗潮影响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象征主义意象艺术的影响。无论是20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诗人,还是30年代现实主义诗人,对象征主义意象艺术皆作了有选择性的吸收。象征意象的最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形态方面。李金发第一个自觉地从形式本体层面上接近象征主义意象艺术的本质。30年代现代派诗人体现为意象的意境化以及对后期象征主义意象的生活化、智性化的成功借鉴。40年代的冯至与九叶派诗人建立起了一种意象象征的深层模式。中国现代诗歌形成的意象的象征化潮流,体现了中国诗歌现代性建构的必然要求,为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诗歌艺术形式的融合提供了最有效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6.
象征与中国现代小说的深层意蕴吴晓东象征诗艺在小说中的运用一般是与小说家两方面的艺术追求联系在一起的:其一是借助于象征强化和升华文本题旨的表达,其二是凭藉象征手法的暗示性和隐藏性间接烘托文本的深层意蕴。象征技巧这两种基本艺术功能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均有充分...  相似文献   

7.
把多用点象征手法就当成了象征主义,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有人说鲁迅的《野草》是象征主义的,其原因就在于此。其实,象征手法和象征主义是很不相同的;甚至象征手法和象征主义手法,也并不是同一种东西。三者既有联系,又有重要区别,把它们混淆起来,会造成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上的混乱。 一 象征手法,是最古老的一种文艺表现手法。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它都由来已久,决不是象征主义的独家发明。  相似文献   

8.
象征理论及其审美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象征”这个术语运用得非常广泛,它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和驳杂,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出现歧义,用法上也容易产生混乱。因此至今未能对“象征”概念作出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规范。我们首先必须对“象征”的概念和各种象征理论进行一番清理。“象征”概念的最通常的理解是指艺术表现方法。《辞海·文学分册》把“象征”定义为“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这个定义既不准确,也太狭窄。即使在文艺学的范围内,这种理解也仅指狭义的“象征”,而没有把创作方法和流派现象意义上的象征包括在内。而实际上“象征”这一术语的运用已远远超出文艺学的范围,在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宗教学、美学等各种学科都广泛地使用。广义的“象征”是一个文化人类学的概念。象征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的语言、心理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表现,包括原型象征、宗教象征、心理象征、社会象征、艺术象征等类型,情况相当复杂。那种一谈起“象征”就把它简单地认作一种艺术手法或特殊的艺术流派,无疑是偏狭的。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积累至今可谓汗牛充栋,极其丰富。孟子"知人论世"说作为一种认知的方法,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家作品,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同样以文学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媒介。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有共通性,因而知人论世成为文学研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这篇文章仅以实例为证,简析孟子"知人论世"说作为一种认知方法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乔伊斯小说中的象征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洁 《云梦学刊》2001,22(3):78-80
乔伊斯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在他的作品里,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烘托小说的主题思想,使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成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缩影,使西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他作品里的象征寓意主要是通过死亡象征、景物象征、动态象征、意念象征和修辞象征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跨区域华文诗歌中的变异式想象不只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诗人们对中国传统的一种现代性认知思维与方式的表现。建基于这种想象之上的中国形象表现出了一种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对话性。这种对话性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跨区域华人诗人们打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竞争力的中国文学经典、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形象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形象思维"研究领域出现了三种错误观点:(1)仅仅将形象思维视为作家艺术家表达思想的"表现方法";(2)否认形象思维作为文学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的独立存在性质;(3)认为"形象思维"是一个外来词汇.以上三种观点均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形象思维"既不是一个外来词汇,也不是一个从外国引进的文艺理论概念,它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主要思维方式.早在<诗经>中已出现了形象思维方式.在<诗经>文本里,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有三个突出特点:(1)普遍注重了独特意象的精心选取与引比联类的巧妙利用;(2)以借代、借喻和象征为代表的修辞手法的娴熟使用;(3)双声叠韵、叠词、联绵词、咏叹词的句法模式和重章易词、反复咏唱的章法模式的有机运用.三者相辅相成,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形象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光彩熠熠地屹立于世界古典文学宝库里,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清初文士陈维崧,身经明清鼎革之际,是一位诗词多产的作家。而由明入清的特殊身世遭遇,使得诗人在表达怀旧主题的诗作中典型地运用了两种较为突出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实际上,在诗人的笔墨挥洒中,身世经历所牵发的国与家的感旧情怀常常是相互关连的。在诗文创作中,诗人较为明显地使用了意象、典故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内涵丰富而又隐曲的故国情愫。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崛起了一个新的诗派——中国新诗派。他们当时提出新诗的要务在于:追求一个现实、象征、玄学的传统。这可以说是他们的宣言。之后,由于《九叶集》的出版,故有“九叶派诗人”之称。陈敬容是九叶诗人中很认真内敛的一位诗人,在艺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在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漫画 漫画,根据<辞海>的解释,它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是"一种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这一解释是中性的,如果考查漫画在中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漫画,其实还兼具了其他的功能.一般来说,古老和传统的中国,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中国人,似乎是与"幽默、诙谐"很少有亲和性的,尽管"幽默、诙谐"也往往是中国人"精神胜利法"的生活法则之下的一种生活态度,但它毕竟不是西方绅士式或淑女式的愉悦惬意的表现和宣泄,也似乎不是一种智性的对大千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哲人的观感.  相似文献   

16.
象征主义是现代文学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象征主义文学是个人主义精神高度发展的表现,它表达了向未知世界发展、延伸和探索的强烈的个人愿望.在柯兹和斯蒂芬的海边女孩两个人物形象上,康拉德和乔伊斯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两个高度个性化的象征意象,并把该意象在不同的意义上延伸向审美的极限.这样,通过象征寓意的延伸发展,表现了人性与自然性之间的关系,使作品具有了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金发的《微雨》问世后,象征诗在中国流行起来了,并逐渐形成一个新诗流派。但这主要并非李金发的影响所致。因为二十年代后期涌现的象征派诗人,骨干力量既不同属一个社团,也并不心仪李金发的诗,他们都能直接从法文原作中吸取营养。中国早期的象征诗人,大都是感伤的,或颓废的象征主义者,表现出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合流的某些特点。如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是创造社后期的三位象征诗人。而“新月社”中的卞之琳、何其芳、邵洵美、梁宗岱、于赓虞、林徽因,刘梦苇等人,甚至包括徐志摩后期转向波德莱尔那种“新的战栗”,都表现了“新月社”解体过程中向象征派的过渡。这一特点,与法国象征主义有相同与相异之处。浪漫的忧郁、感伤与象征的结合,在波  相似文献   

18.
推陈出新毛泽东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继承与运用徐世杰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也是一位精于语言运用的演讲家和文章学家。他的演讲和著作观点鲜明、气势恢弘、蕴含丰富、引人入胜,与他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我国古典文学密切相关。他曾说过:“我们还...  相似文献   

19.
布莱克认为,对立的双方并非彼此完全否定,而是既对立又互补。“羔羊”与“老虎”借助象征手法表现了多重象征意义,其中人神呈现的两重属性与善恶对立的辩证关系表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王坤 《理论界》2005,(2):143-144
生活是电影生成、发展的基础,现实生活的转型决定了电影的转型。当下中国,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使大众电影通过对人物、主题、叙事话语及影像等传统模式的解构及象征手法的处理运用表现出了后现代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