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菡 《天府新论》2006,(Z1):224-225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小说《人间喜剧》,淋漓尽致地揭露批判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幕.作品在艺术上颇有成就善于细节描写,达到精细入微,生动逼真;成功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具有个性;服从各种人物生活和思考所必须遵循的逻辑.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把这篇文章印发全党作为整风文件.在此政治语境下,解放区出现了<李闯王>、<闯王进京>、<甲申记>等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这也反映出他们在创作意图上的差别,进而表现在他们对毛泽东、郭沫若,以及大家对三百年前甲中年那段历史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吴投文 《江汉论坛》2003,11(4):97-99
朱湘和冯至是两位在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作出开创性贡献的诗人。本文从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的特定背景出发,从题材选择、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及风格形态等多方面比较他们叙事诗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叙事诗出现的重要意义,认为他们各以初具系列化和具有独创性的作品,真正使中国现代叙事诗获得独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中国现代叙事诗体制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4.
黑帮片是香港主要的类型片之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自身却又体现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印记.其导演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使得香港黑帮片显现出不同于西方黑帮电影的东方美学意味.吴宇森、杜琪峰、刘伟强是香港黑帮电影史上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以他们三人作品为代表的香港黑帮片,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萧红和加兰是中美著名的乡土作家,对故乡的乡土情结使他们的作品深具乡土情怀,特别是对小人物的乡土情结都有着细致、深刻的描写。运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将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旨在分析两位作家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对比萧红与加兰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乡土情结的异同,同时也希望通过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比较,从而加深人们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贺大鹏 《理论界》2012,(10):122-123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深受《圣经》影响,圣经原型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文体风格、主题拓展等方面均有体现。从原型理论视角对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创作理念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并对不同社会的生存困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远生的新闻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态,刻画了一系列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本文分析其成因,认为作者人格的确立是其新闻作品成为新闻和文学双重典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出现了一系列风姿各异的疯癫形象。疯癫人物形象在如何叙事以及叙事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叙述视角的特殊性、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以及叙述模式的反讽性等等都和作品中的疯癫人物形象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
曹禺代表性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一起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瑰丽的人物风景.从他们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先天血脉联系的角度进行比照分析,可以将其归结为: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封建传统文化的异化类女性、封建传统文化的同化类女性、封建传统文化的产物--"多余人"、封建传统文化的反叛者--梦幻者等五大人物形象系列,这是曹禺对现代中国的一个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1963,(2)
五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創作的中心課題。塑造人物形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真正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借助于几个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而流传千古的。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文学与修辞学综合角度,透析了李黎的长篇小说《袋鼠男人》中隐喻修辞艺术的纯熟运用,说明隐喻这种修辞艺术不仅在文学情节构思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主题表达、人物刻划以及文体特征等方面也有着多项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与外国文学的接触 ,是从阅读俄国文学作品开始的。在郁达夫欣赏和喜爱的 19世纪俄国作家中 ,最得郁达夫的偏爱并且在创作上对郁达夫影响最大的是屠格涅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不仅是郁达夫文学创作上的启蒙导师 ,而且他在多余人形象的塑造以及抒情气氛的营造等方面都对郁达夫产生了巨大影响。陀斯妥耶夫斯基则以其对描写人类痛苦的偏爱和对病态人格的刻画对郁达夫构成了有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美国小说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重地位。通过分析作品中模糊化写作手法,揭示了其对人物刻画、环境刻画和事件刻画的作用,并阐释了此写作手法对作品主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傅艳芬 《云梦学刊》2004,25(5):79-80
小说创作需要回归现实主义传统,学习经典作品的写作技巧是途径之一,。从生活出发,着意于性格塑造;手法灵动,多角度渲染塑造,是柔石名篇《为奴隶的母亲》提供给我们的写作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从语用学的角度,在关联理论指导下对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些人物之间的对白进行语用分析.以从中贪图作者对人物塑造、场面描写、情节处理等的艺术手法,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奥斯汀作品的精髓,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  相似文献   

16.
赵明 《宁夏社会科学》2006,2(4):149-152
在屠格涅夫小说中,爱情被当作特别展示的对象,并经常在不同层面上扮演着不同角色:它不仅辅助阐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奠定作品的基本氛围;不仅用于表现人物性格,考验他们行动的能力,而且成为某种理想的象征,传达出不同的人生意蕴。更为重要的是,爱情在屠格涅夫的人格意识中具有某种命定或先在的意蕴:它引发的不仅仅是美好与和谐,还有冥想、恐惧、灵魂的颤抖和对永恒与死亡的思索;它并非只是作为文学创作的技术手段存在,而是具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思考和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文学生产的传媒化导致了文学生产系列病症,也使得文学的边界问题再次成为学界热点.文学边界纠缠于文学门类的含混化之中,文学主体性被褫夺而病态化.为此,回归文学生产程序,在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各个程序关键点厘清文学与传媒的关系,发现文学生产主体多元化和传媒建构中心论、文学传播与文学存在方式的被媒介化、文学消费的杂糅与传媒意志本体性等辩证一体.以此为依据重塑文学主体性,才能问解文学生产的传媒化病症,从而回答文学主体性即文学边界的论题.  相似文献   

18.
文学语言对于文学存在的重要意义已越来越成为理论界之共识,但有关认识往往是作为共时性的理论形态而被人们所接受,其对具体文学历史研究的影响尚较为有限。文学语言视域中的文学史描述对文学史研究极为重要,这一研究视域的确立,可使以往文学史描述中断续呈现的文学语言发展脉络,得到连续而较完整的梳理;在连续的文学语言发展之历史脉络梳理中,又使我们能够重新理解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就前者来看,以文学语言发展为中心描述文学史,可使一些描述语言发展的概念得到清理,并且准确地划分其层次,以获得一个可以对文学语言发展作细致描述的逻辑框架,从而连续而完整地梳理文学语言的历史发展。就后者来看,在文学语言发展的研究视域中,我们能够看到常被作内容表彰的建安诗歌、盛唐诗歌于语言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看到常被作内容批评的南朝诗歌于文学内容表现方面的重要价值,并重新认识这些重要文学阶段之间的历史关系,等等。文学语言的研究视域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对传统文学史描述的概念、逻辑、价值系统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语境在空间维度分为文学作品语境、文学情景语境与文学文化语境。三层语境的空间构架并不是从文学诞生之初就如是这般地层域分明地存在着,而是经历了三层文学语境混融于文化或者生活语境的初期阶段,到作品语境和情境语境独立出来的文学语境雏形阶段,再到文学语境内部空间结构成熟化的阶段。文学语境的成熟体现在文学作品语境对传统规则的突围、作者地位的上升与沦陷、读者群体的真正形成、媒介的现代化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陈方竞 《齐鲁学刊》2007,1(4):84-88
对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缺乏认识,同时与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芜杂性"直接相关。鲁迅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学批评是在与这种"芜杂性"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体现了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