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风》错简臆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郑风》二十一篇,各篇的时代、地域、作者不可考。从邶、鄘、卫三十九篇诗看,不是按时代、地域、作者,而可能是按音乐、章数、唱法的不同分类排列的。“郑风”也应如此。“郑风”前六篇《缁衣》等皆三章。其共同特点有三:都采用重章叠句;各章的句数、字数相同;三章的内容一致。后十五篇中有十一篇为二章,它们的共同特点也是重章叠句,两章的句数、句式、字数相同,内容一致。而其他四篇——《女曰鸡鸣》、  相似文献   

2.
章次问题与《诗经》叙事艺术密切相关,是《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安大简《诗经·殷其雷》篇的章次与传世本有异,为这一课题提供了讨论契机。综合语词训诂及《诗经》文本考校,可知简本的章次更加合理。安大简《殷其雷》篇的章次可称为《诗经》章次的“处—息”类型。这一章次类型在《诗经》其他篇目中普遍存在,是《诗经》特定叙事逻辑及思想原则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简称“上博简”)中的《孔子诗论》人文哲学内容丰富,天命、王命、人性、道德、礼仪融为一体。天命含人性,以情性说诗而处处绳之以德和礼,特别是“以色喻于礼”和“民性”三“固然”,既是道德人文说,也是知识理性说。文章串述以德说诗“一字法”和联缀综述法。儒家“人本哲学”是经验人文哲学,用来说诗,其丰富多致的逻辑方法体现在语言表述中,就是贯彻“人本哲学”的具体理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一篇。作者以“内七篇”基本文体结构和基本义理结构为标准,通过结构辨析推断:郭象版《知北游》前六章,属于原《知北游》完整结构;郭象版《知北游》后六章,为郭象裁剪别篇移入,破坏了文体结构和义理结构。郭象的捣鬼旨在让孔子成为篇末的终极论道者,违背了“内七篇”斥孔之旨。而旧庄学据此孤例,极其荒谬地把郭象版《知北游》推崇为整部《庄子》最佳之篇。  相似文献   

5.
《孔子家语·好生》与《说苑·贵德》皆有孔子论《诗·甘棠》的文句,都应是本于上博简《诗论》。《好生》兼引其中一、二两章,《贵德》则仅及其中一章。这说明《家語》的文句绝非袭自《说苑》,否则不会有《说苑》所沒有的內容。《说苑》所以能征引《诗论》,应该是采用前人传记,而《家语》所以能引到刘向未引据的《诗论》文句,究竟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是很能发人深思的,这至少是可视为其来源较早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晁福林 《人文杂志》2012,(3):110-114
郭店简和上博简的《缁衣》篇对于研究今传本《礼记·缁衣》有重要意义.由简本《缁衣》到今本《札记·缁衣》的文本变化,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社会观念变迁的背景下所进行的适应性调整,简本《缁衣》首章可以说是研究这个调整的很好的文本资料.  相似文献   

7.
《诗经·召南》中的《小星》,只有两章十句,若去掉相同及相似的句子,则只剩下六句,但却是一篇很费解的诗。古今学者的解说大致有五种:《诗序》说是“惠及贱妾”;姚际恒解为“小臣行役之作”①;胡适说是“写妓女生活的”②;汪原放说“是一个恋歌”;③鲍昌先生说是写小官吏“辛勤任使”的④。细玩诗意,诸说似欠稳妥。我们认为,《小星》写的应是周王室女子出嫁前在“公侯之宫”的生活情况。移录《小星》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康有为的《论语注》是一部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著作。不仅时《论语》的词语作了简明的训释,而且从经世致用方面,阐发了《论语》的义理,探索了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思想,可谓兼汉学、宋学之长。对康氏这部书,中华书局据《万木草堂丛书》刻本,重加整理标点,于1984年出版,可谓必要而及时。这里仅就点校方面,提出笔者浅见。整理者对这部书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康氏原著中的疏误之处,整理者也注意予以纠正。如《八佾篇》“子夏问巧笑倩兮”章,注(以下凡云“注”,均指康氏注)引《考工记》“画绘之事,后素功”,而误作“绘画”。《述而篇》“子所雅言”章,注引郑氏曰“读先王典法”,而误作“法典”。《子罕篇》“凤鸟不至”章,注引《礼·礼运》“河出马图”,而误作《礼器》。《子罕篇》“吾自卫反鲁”章,注引《史记·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而误作《儒林传》。《乡党篇》“齐,必有明衣”章,注引《既夕礼》“明衣裳用幕布”而误作《士丧礼》。《先进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史传》四处引用《诗经》,涉及《大雅·文王》、《大雅·荡》、《小雅·天保》三个篇目,可分为以别称代《诗》以称述、直接引用和化用《诗经》成辞两种类型。这既是刘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论思想的具体实践,又是刘勰创作观念与创作实践双向互动的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10.
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考释了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有关《关雎》七篇的记载,指出:《诗论》之“ ”即孔子,简文主要是孔子之论;孔子与毛《序》论《诗》都强调礼义教化,其论《关雎》《甘棠》《燕燕》之义或相同,或相合,但论《 木》《汉广》《鹊巢》《绿衣》却各不相同,很难从《诗论》简文里找到毛《序》为子夏所作的直接证据;简文对好色、求福、有爱、有恶、溯本的“民性”,看不出有明显的否定倾向,强调的是利用,是“反纳”和“喻”。  相似文献   

11.
晁福林 《文史哲》2005,(2):26-33
上博简《诗论》第21号简简文认为不可以称赞《诗·大车》篇表露的那种“嚣”的道德精神状态。原因在于“嚣”的状态不符合恰当的“度”。我们可以通过简文从一个侧面看出孔子的情爱观念。鼓励大胆追求爱情与提倡男女情爱应掌握一定的“度”,要符合“礼”,这构成了孔子情爱观的两个基点。本简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通过对《湛露》篇的分析,说明对于《大车》一篇不可称赞的原因所在。这种独特的解诗方式,展现了孔子启发弟子深入思考问题的匠心。  相似文献   

12.
《诗·采葛》篇的诗旨历来颇多迷惑之处,今得上博简《诗论》第17号简的启发,可以有较为深入而明确的认识。此诗所表现的主题,《诗论》将其纳入人伦之道进行评析,从中也可以窥见先秦时期儒家理论中的夫妻观念的一些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诗论》是我国最早的孔门论《诗》文学思想著述,其与儒家哲思一脉相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通过《诗论》第一简的"提纲"之言,以关键词为逻辑引线的论《诗》言路,以及《关雎》七篇之《诗》评这三条论《诗》脉络,可以看出,在看似松散的孔门《诗》论背后,儒家之"仁"一以贯之。这一研究,一方面可以填补相关空白;另一方面,可以将《诗论》提升至哲学高度,为其语内、语际新诠释开辟不同视野。  相似文献   

14.
曾军 《江淮论坛》2007,(4):152-156
郭店楚简、上博简与传世本《礼记·缁衣》存在一定的文字差异,但在引《诗》释礼上是一致的.通过考察该篇的引诗内容、释礼方法和具体运作,以及引《诗》释礼的内外部条件,可以发现引《诗》释礼的诠释方法是先秦时代的特定产物,给后来的诠释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孔子删《诗》之说,起源于司马子长。《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 对于孔子删《诗》之说,唐以前历代儒生都没有提出过相反的意见。唐人孔颖达在对“书传所引之诗”进行反复考证后,首先对“古者,<诗>三千余篇”提出了异议,实际上是对孔子删《诗》之说持否定态度。宋以后,对孔子删《诗》之说进行考证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朱熹认为,孔子只对《诗》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刊定,而不曾删《诗》。叶水心非常同意这个意见,他说:“<诗>不因孔子而删,诚千古卓见也。”但当时持相反意见的也大有人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就不同意孔颖达的意见。他说:“以<诗谱>推之,有更十君而取一篇者,有二十余君而取一篇者。由是言之,何啻三千?”邵雍也说:“诸侯千有余国,<风>取十五;西周十有二王,<雅>取其六。”现代学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四篇。《山木》围绕《人间世》之“间世”义理,准确、圆融、全面地演绎了“内七篇”全部义理,是首屈一指、不可或缺的庄学指南。郭象及其追随者因未能正确读解《人间世》篇名及其奥义,也未能理解《山木》精义。尤其是对第六章“意怠”寓言的谬解,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管子》中的《兵法》通篇谈军事问题,《幼官》《七法》《参患》《制分》《地图》《九变》等皆涉及军事问题,而文字上和《兵法》互有关联或雷同之处。笔者认为《幼官》(后半部分)等六篇,可能是《兵法》篇的错简窜入他篇,或错简之后误加篇名所致。先有《兵法》然后才有据《兵法》等篇摘抄而成的《王兵》篇。  相似文献   

18.
上博简《诗论》及《诗·杜》篇 ,谓是篇与“雀 (截 )服”有关 ,并谓是篇的“情”达到了极至。就《诗·杜》的内容看 ,关于其主旨的释解 ,朱熹的“求助”说比序、笺的“刺时”说为优 ,而王安石、姚际恒等的求助于宗族、兄弟之说又胜于朱熹之说。简文的“雀 (截 )”可读若绝 ,所谓“雀 (绝 )服” ,指超出了“五服”的亲族关系 ,意与“绝族”相当。《诗经》诸篇常表现“复我邦族”的呼唤 ,是对于同族兄弟友情的盼望。《诗论》两简关于《杜》篇论析 ,深入指出了走出宗族者失去兄弟间的怡怡之乐所产生的幽怨情绪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逐渐松动而造成社会巨变的景况  相似文献   

19.
《庄子·盗跖》是保存庄子后学思想资料的重要篇章。是篇从各个方面着力破除“君子”与“小人”、圣人与俗人的区别 ,断定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在遵循“无为”的原则面前都是一致的。是篇的“反徇而天” ,意指返归人的贪婪欲望本性 ,这是庄子后学“情性”观的一个表达。是篇所提出的“无以为”具有特殊重要的思想史意义。《盗跖》篇的作者在道家理论的基本思路上实现了“无为”理论的转变 ,替“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晁福林 《文史哲》2011,(3):122-131
上博简《诗论》第29简的简文谓:"《?(卷)而(耳)》,不智(知)人。"知人"是孔子师徒的一个重要政治命题,目的在于知人善任,使贤者为官。简文之义启发我们重新认识《左传》及汉儒的相关论析,其所论《卷耳》诗旨在于写后妃助君主求贤审官,是符合被编定的《诗.周南.卷耳》篇的意蕴的。《卷耳》篇和其他不少《国风》之诗一样,都是王朝遒人"采诗"之后由专门的王朝职官予以整理加工的结果。从根本上来说,原创之诗与整编之诗的不同,乃是造成《卷耳》篇歧义迭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