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文学评论家阿英60余年前曾以百余字篇幅指出苏雪林早期散文创作之不足。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苏雪林评论的升温,这些文字似已被人淡忘。本文作者在此从题材选择、作品思想深度、审美意识三方面对苏雪林早期散文之局限性作了较为详尽的评述,以求读者能够对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有一个更为客观、深入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在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中,比较手法的运用是极为显著且常见的。中国古典文学深厚的积淀,西方文学文化的深刻熏陶,使其比较之法不仅仅涉及到同时期、同流派作家之间的平行比较,更有以古典文学为借鉴的古今比较,及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的中西比较。这种多层次、多方面的比较,使中国现代文学在苏雪林的评论中处于一个广阔而又立体的环境中,这一方面突显了苏雪林的敏锐观察力,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中西纵横交错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作家论的发展进程中,苏雪林1930年代的作家论以其特有的史识意识、细致周详的理性评析和比较视野中的感性言说等个性化方式,完成了作家论批评体式的基本架构。正是凭借这种虽不完美却独具特色的走向学术化的作家批评实践,苏雪林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作家论发展史上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苏雪林先生的学术著作《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全面、充分地体现了20世纪初期新文学的脉络与走向,为后代留下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其从文体出发整合创作现象的研究思路,以作品为凭进行作家评论的研究格局,为当时和当今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体系。《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以苏先生的课堂讲稿为主体编写而成,从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角度看,此论著的意义也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吏上占据着一席之位的苏雪林,有其个人的特别之处.苏雪林深受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的熏陶和影响,但她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却拥有鲜明的传统色彩.她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有学者的冷静和理性,也有学院派的自恋和隔膜.苏雪林的学识来自传统的营养,也受到传统的约束,特别是师承了林纾的古文观念和胡适的道德人格.新文学的发生却以批判林纾古文及其守旧思想为目标,胡适也是反对派的主将之一,但苏雪林既喜爱林纾的古文,又崇拜胡适的道德人格,由此化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意义整合.  相似文献   

6.
<正> 苏雪林(绿漪)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闺秀派”代表作家。人们提及她的名字,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棘心》及其女主人公杜醒秋。小说中所描绘的杜醒秋在法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与作家本人在法留学生涯颇有相似之处,主人公那种旧式家庭出身的女知识青年的思想和性格,又与作家自己的思想和性格几乎一致。可谓杜醒秋的原型即是苏雪林本人。因此,国内评论界往往把《棘心》看作是作家的一  相似文献   

7.
苏雪林1920年代的创作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经历了以下阶段:1920~1980年代前期,从显耀到沉暗、从封杀到遗忘;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从学人发掘到大众接受;199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全面复苏。整个接受过程曲折起伏,存在大众读者阅读与专业研究者评论不同步现象。这一现象似乎表明,她在读者那里是一个"优秀作家",在研究者心目中,则不是一个"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8.
在赴台的五四一代作家中,台静农和苏雪林有着许多共性的方面。他们都是"五四的产儿",也走过了大体相同的人生道路,集作家、教授、学者于一身。他们的散文创作都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而在具体的创作路径、创作领域和创作方法上,二者散文又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在台湾当代文坛上,台静农和苏雪林成为五四文学薪火的传播者。在他们的影响和启示下,台湾散文界形成了学者散文和"闺秀派"散文两个创作群体。  相似文献   

9.
作为在中国20世纪30、40年代男性主控的文学批评界的女性批评家,苏雪林以其女性特有的敏锐感知、细腻情感、优美文字发表个人的文学评论主张,并以亲历者角度述评了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在当时文坛十分引人注目。因此,对苏雪林独特的女性批评视角以及女性色彩的批评文章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理解文学史的全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皖籍名家研究·出游与回归: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寓言———论苏雪林的早期创作………………………方维保(4)复杂和多面的结合体———评石楠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朱菊香(4)论苏雪林《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的独特价值———兼谈其对新世纪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