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是在作者数十年来撰写的有关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文章和讲演稿中精心挑选、合理分类、有机组合而成的一部专著。该著为邓小南先生主编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未名中国史丛刊"之一,2015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中英文目录、前言、正文、索引和后记。前言部分对全书做了精要的概括。正文分为五编,第一编为丝绸之路,包括《丝绸之路与古代新疆》《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对宁夏地区的影响陈育宁中国早在汉代以前,就和南亚、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等地,经过陆路交通开始了丝绸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张骞通西域,开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对于张骞开辟的这条沟通欧、亚、非大陆、起过巨大历史...  相似文献   

3.
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前东西方确实已有交通,有人称之为史前丝绸之路,事实上,此乃玉石之路或青铜之路。文章扼要论述丝绸之路上金与玉文化及其互动关系,真正阐明丝绸之路的由来和意义,加深我们对人类迁徙和东西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认识。青铜之路将欧洲和东亚纳入了以西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体系,丝绸之路又加强了东亚与西亚、欧洲的联系。只有将丝绸之路与青铜之路、玉石之路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和欧亚大陆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是世界历史上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重要线路,是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的主干道,在东西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往来、民族迁徙融合、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宁夏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考古出土的大量遗物,见证了文化交流的发达与繁荣.乐舞遗珍便是其中非常重要而又独特的种类,且显示了“声色之美,戎华兼采”的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5.
铜鼓文化的传播、传承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铜鼓的创造者百越族群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因为西南和岭南的越人在先秦时期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秦汉时期岭南经济的繁荣;铜鼓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铜鼓文化在传播中交流互鉴,在传播中创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内通外联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放眼新时代,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其传承发展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复兴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文化交流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要充分发挥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功能,重视借助国家和对口援疆省市的力量,积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新疆文化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开放型文化交流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共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海上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的海上通道,是不同国家、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它把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如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中国以及美洲联结在一起,对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作出极为重要的贡献。自从19世纪普鲁士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ndinand Von Richehofen)使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以来,各国学者给予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列入国际文化年发展规划,有组织地进行海、陆丝绸之路考察与研究,各国专家学者,以及各国政府、民间团体,都致力于保护、研究、利用海…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不但“蜀身毒道”属于西南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而且“蜀安南道”、“安南通天竺道”、“茶马古道”等所有当时中国西南地区对外交通、贸易的通道皆应属于西南丝绸之路的范围。回族是一个擅于商业贸易的民族,长期往来于云南和泰国之间,为双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回族马帮商人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在云南、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活动带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发展,对西南丝绸之路北连“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接“海上丝绸之路”,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网络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古丝绸之路横跨大西北,联结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广大地区,历来是中国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今,在西部开发的大格局中,“重开丝绸之路”问题势必再度受到关注。研讨重开丝绸之路对青海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几度繁荣、几度衰落,其对构建中西交通、发展中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和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张骞通西域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发展起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从304年刘渊称汉王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这是作为经济文化交流渠道的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唐代的繁荣强大正是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结果。蒙古征服中亚、西亚,统一中国,海内外交通畅通,丝绸之路重现往日繁荣,中西亚各民族仰慕中华文明,故西域人华化甚盛。元末以后,丝绸之路进入了衰落和几乎中断的时期,东西方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之路。我国"一带一路"设想和建设,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给丝路各国带来振兴的希望,使沿线各国人民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一条陆路通道。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一直发挥着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作用。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南亚、伊朗、阿拉伯,直至欧洲都保持着联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这既增进了友谊,又加强了科技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国的一切对外交通线,都被誉为“丝绸之路”。中国西北部沙漠中的丝绸之路早已闻名遐迩,而中国西南部的一条隐藏在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中的丝绸之路,长久以来却鲜为人知。作者对西南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在中印文化乃至东南亚文化的交流进行了论述。认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形成早于西北丝绸之路,且西南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了东西方文化及南北文化交流的中间区域,起到了历史文化的地理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夏时期,黑水城是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与外界有着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开通榷场是对丝绸之路本身功能的深化.到了元代,发达的站赤系统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黑水城作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据点继续发挥着贸易中转站的职能.  相似文献   

14.
正两千年前,东起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香料曾络绎于途。往事越千年,斗转星移,沙起沙落,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古老的丝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巨大活  相似文献   

15.
公平公正、互利互补的商贸往来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需求,海丝之路是世界诸多国家人民共同努力开创的交流发展之路。强调共识,加强沿线国家互动与交流,这是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使命。针对当前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现状,建议加强国内外合作,促进福建海丝历史研究,保护、利用物质遗存,开发海丝文化旅游,面向华人华侨,重视海丝文化的传承教育与宣传。  相似文献   

16.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商业贸易、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而且对于我国在南海传统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作者对海上丝绸之路对我国南海传统疆域的形成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南海传统疆域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7.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成为"世界工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输出的渠道,更是生产投资、文化交流的纽带,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互利共赢建立互联互通的海上通道的重要途径。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多极化,以及便利的陆路交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必然呈现多极化趋势。上海由于其区位优势,可以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应有的和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略论五代以来陆上丝绸之路的几点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代以降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转型”时期,贸易路线、贸易方式、贸易主体等内容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灵州路的兴起是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的显著变化,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位于鄂尔多斯台地边缘的夏州和宥州在维系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秦州路也并未因吐蕃的进逼而完全失效。在贸易主体方面的突出表现则是回鹘商人在陆上丝绸之路上“异军突起”,使得五代以降的陆上丝绸之路进入了一个“回鹘时代”。  相似文献   

19.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始终是在一种动态关系中发展的。在古代,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中国和西方之间很少发生直接的交往,仅仅是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例如,通过横贯中亚的丝绸之路,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乌拉泊古城     
《中文信息》2008,(5):24
乌拉泊古城又称“轮台城”乌拉泊古城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大湾乡乌拉泊村,是乌鲁木齐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唐、元代古建筑遗址群之一,大约建于公元640年前后,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乌位泊古城的存在,不但证明乌鲁木齐的历史和丝绸之路的商业文化交流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