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项转移支付会使得地方的支出规模急剧上升,人均专项转移支付每增加100元,会使得当地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不仅如此,专项转移支付还会使得人员规模上升,人均专项转移支付每增加100元,会使得每万人机关人数增加1人。  相似文献   

2.
关洁  冯睿琪 《经营管理者》2013,(26):145-145
上级教育专项转移支付会对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产生"挤出效应",即上级财政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增加,挤出了下级政府用于教育的财政资金,其部分抵消了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政策所应有的效果。本文通过理论图形对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挤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在其基础上探讨了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因和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观察     
县乡财政公开已成硬性规定1月28日,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的意见》,规范了基层财政专项支出公开范围,细化了基层财政专项支出公开内容。基层财政专项支出主要包括上级财政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除去地方本级收入,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28563.79亿元。《意见》指出,按照"谁分配、谁公开,分配到哪里、公开到哪里"的原则,财政部门负责公开由财政部门直接安排到人(户)到项目的财政专项支出资金;其他部门负责公开由其分配到人(户)到项目的财政专项支出资金。  相似文献   

4.
分税和转移支付是联结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两个重要纽带,本文研究当上级政府的目标是均衡地区经济和民生发展时,分税会如何影响转移支付的结构。理论研究表明:从上级政府角度看,当税收分成上升后,如果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会让发达地区的发展积极性比欠发达地区降低得更多,这可称之为"消极均衡策略";如果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会让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积极性比发达地区提高得更多,这可称之为"积极均衡策略"。因此,上级政府为均衡地区发展,倾向采取积极均衡策略,即提高专项转移支付占比。利用县级和省级财政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这一点。上述研究发现从财政分权的视角解释了中国专项转移支付占比居高不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付菲 《决策与信息》2007,(10):44-46
我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一般分为以下两种:一般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与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又称无条件转移支付,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规定使用方向,不附加任何条件。专项转移支付,一般用于特定项目的补助,资金使用有明确规定,下级政府无权变动。通常这类转移支付还要附加一些条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分税制改革以来,金额巨大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否是地方政府支出规模持续扩张的重要推手,国内研究对此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国外经典文献提出了"财政幻觉"等4种假说,来解释转移支付对政府规模的影响,但这些理论解释是否适用于中国,有待检验。通过引入"价格效应"——转移支付导致公共服务的价格下降,本文从微观视角揭示了一般性转移支付产生"粘蝇纸效应"的独特机制,即"价格效应"是转移支付促使地方政府支出较快增长的关键因素,这印证了税收成本假说。基于2000~2007年中国县级层面数据的实证分析以及多个维度的稳健性检验,证实了上述发现。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国建设地方税系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分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许多县域行政划分存在着规模经济现象,且尚有改进空间;分税制改革的不完善成为推动县级政府规模扩张的一个主要因素,越贫困的省份越是依赖这种路径来获得更多的转移支付。扩大县域人口规模和完善分税制改革双管齐下,有利于减少政府规模。  相似文献   

8.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力增强,中央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规模也有较大提高,对平衡地区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专项转移支付作为转移支付的一个重要内容发展最为迅速,也存在很多问题,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较为转移支付制度对之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9.
王建中 《决策》2006,(12):57-58
近十年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重心主要向中两部地区倾斜,2004年全部转移支付中,中两部占用86%,东部占14%,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中西部占91%,专项转移支付中西部占82%。2004年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47.5%,含税收返还等在内的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1.3%,实施财力性转移支付后,中西部地区财力比重由41.3%提高到48.5%,上升了7.2个百分点。由于中央财政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较多,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了53.7%。实践证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调节和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考虑地区环保投入具有策略互动特征的基础上,模型分析了禀赋和财政能力差异对地方政府政策目标的影响,并讨论了平衡地区资源禀赋的生态转移支付政策对地区间环保联合产出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区间环保投入策略互动特征的引入,使得环保联合产出最大化对应于适度的地方政府资源禀赋差异程度,差异程度过大或者过于平均,都不利于激发地方政府活力,为高质量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稳定条件。此外,专项转移支付政策相比于总量转移支付政策,能够更有效地激励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方面投入努力;而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在实践中的信息对称要求,建立市场化运作资金池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安排是进一步加大地区环保投入水平的可行政策。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确保环保投入发挥成效,测度地区生态外溢效应、优化专项转移支付政策,建立市场化运作资金池、提升横向转移支付占比等方面,提出提升我国环保投入资金使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3月26日下发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任务分工》,今年6月底之前,我国将减少、合并一批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下放一批适合地方管理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中可以看出中央向地方放权的色彩非常明显。地方有了自主权,更要注意专项资金如何分配,如何发挥最大效益,如  相似文献   

12.
心中有数     
《领导决策信息》2011,(41):26-27
今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方面的投入规模将在年初预算安排9884.5亿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预计全年对“三农”的投入规模将首次达到1万亿元左右。 ——中央财政平均时每亩粮食的补贴资金将近100元.财政投入占农民物化投入的1/3.如按我国今年粮食总产1.1万亿斤计算.平均每生产1斤粮食.中央财政的支出将会超过0.4元  相似文献   

13.
《领导决策信息》2013,(29):28-31
每增加100亿元,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根据政策目标,"十二五"后三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按照工信部测算,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  相似文献   

14.
国家财政支出增量向农村倾斜 今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去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2%,占中央财政总支出增量的1/5。也就是说,我们把今年总支出增量的1/5强用到了农村。其次是在全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取消农业税以后,9亿农民可以因此受益1250亿元,人均受益140元。为此,中央财政为地方增加了转移支付782亿元。  相似文献   

15.
杨敏 《决策》2014,(10):1-1
作为分税制改革的次生产物,这20年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日益凸显出一种合成谬误。 从微观来看,转移支付甚至是近年来饱受诟病的专项转移支付,有其合理的逻辑起点和良好的制度设计初衷;从宏观来看,近2万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却在一种不安全、不透明、欠公平、低效率的链条上封闭运行。  相似文献   

16.
数字舆情     
《领导决策信息》2014,(10):26-27
正低保标准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2061.3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为373元,月人均补助252元,全年累计支出保障资金724.2亿元;全国共有农村低保对象5382.1万人,年人均保障标准为2434元,月人均补助111元,全年累计支出保障资金841.9亿元。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38.2万人,其中集中供养183.8万人,集中供养率为34.2%,全年支出五保供养资金174余亿元。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民间投资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根据全国31个省市人均GDP和非公有制经济所雇用的人数占就业人口的比例来看,非公有制经济雇用的人数越高,地区经济就越发达,其所雇用的人数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GDP可以增加1640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0年~2000年,中国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3%,高出国有投资增速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是鄂州开发区成立以来发展最好的一年。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16亿,同比增长35.47%;财政收入8818万元,同比增长100.4%(实际财政收入完成过亿,库存税收12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亿元,同比增长4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33亿元,同比增长42.5%;服务业增加值1.8亿元,同比增长14%;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88亿元,同比增长59%;实际利用外资1100万美元,同比增长162%;外贸出口710万美元,同比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15元。  相似文献   

19.
妙笔生花     
对原稿的改动具体如下:“全县农民减负30万,30万农民人均减负一元”应改为“全县农民减负30万元,100%的农民都减负”。“全县工业总产值由去年的一百万元增加到二百万元”应改为“全县工业总产值比去年翻了一番”。“全县种玉米一万亩”应改为“全县种玉米50000000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去年的100元增加到200元”应改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长100%”。“全县到2003年全部脱贫”应改为“全县比原计划的2004年提前一年全部脱了贫”。“全县农民减收1000万”应改为“全县农民增收负1000万元”。“这起事故中30名正在井下作业的矿工除1人…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是困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本文以生态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为例,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理论分析模型,讨论了在环境保护目标下,地方政府在面临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后的行为反应及其策略选择。本文利用2003~2014年全国县级面板数据,识别了两类制度安排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影响及其差异,关注了背后的激励扭曲效应。实证结果发现:(1)生态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质量,提升了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努力程度,但是改善程度和努力程度呈现出递减和弱化趋势;(2)两类制度所带来的环境改善是以弱化发展(工业发展)激励为前提的,但是也带来了财政收入下降、财政支出上升、收支缺口扩大,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下降;(3)在生态功能区县(市)或享受生态转移支付的县(市)中,财政收支缺口越大时,生态县(市)发展工业的激励越强,工业发展水平越高时,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更高,但带来了环境污染加剧,这是激励扭曲一种表现;(4)生态功能区制度政治激励不足所产生的扭曲效应显著高于转移支付制度,其与绿色晋升激励不足(缺失)有关。在绿色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会因制度安排不全和激励不足产生扭曲,当现有制度安排无法有效弥补县(市)因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时,地方政府为了保障机构运转和公共服务需要,则会通过发展一定规模的工业来弥补公共服务成本,进而影响了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政治激励不足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扭曲效应。提高均衡性转移支付公式中的生态因素权重,适当扩大生态功能区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设置差异化生态绩效考核梯度,建立和推行绿色晋升机制,对解决激励扭曲效应和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