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素流动与区域发展差距的理论和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发散理论对于中国地区发展差距的现状和趋势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并不像新古典经济学家设想的那样收敛;缪尔达尔等人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解释在我国得到证实;劳动力等要素流动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几乎具有同步变化的趋势;政府目前推行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十分必要;劳动力和资本向东南沿海地区的流动使东部地区的二元产业结构得以维系,这会在一定程度阻碍产业的梯度转移,不利于缩小东中西部差距。  相似文献   

2.
张志新  李亚  任欣 《东岳论丛》2011,32(10):129-133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接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地区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边际效应递减。因此,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3.
岳立  郑周胜 《兰州学刊》2009,(5):76-78,104
基于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理论,文章利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三个收敛性检验方法,实证分析1985—2006年甘肃省14个地级市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过程,从而为缩小甘肃省区域经济差距提供依据。最后得出结论:(1)1985—2006年甘肃省不存在σ-收敛趋势,区域经济增长趋于发散。(2)在1985-2006年闻甘肃省不存在绝对β-收敛,只有较弱的条件β收敛。(3)在1985-2006年甘肃省三大类区域中只有欠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经济存在俱乐部收敛,但是前者的收敛趋势要比后者明显。  相似文献   

4.
贺宇 《学术研究》2008,(4):71-75
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已经到达一个相时饱和的阶段,城市拉力出现疲软的症状,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因此,传统的"推拉模型"难以对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做出有力的解释.相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已经过渡到政府主导的阶段,由于体制的原因引发了不少利益冲突,即政府部门问、不同政府间、城市偏向政策带来的城乡居民间、劳动者个人(集体)与政府阃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博弈问题,增加了政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难度,阻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进程.由此我们得出其政策性对策: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问的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由各方利益博彝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政府财政、信贷资金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随着财政、金融资金的投入,东部、西部地区没有出现收敛或者发散的趋势,但是在中部地区出现了发散的趋势。并且在东、中部农区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不高,信贷资金在西部农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明显。因此,一方面要关注如何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经济的财政、金融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更加关注这些财政资金投入运行的绩效,提高资金运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阮晓波  周晓津 《学术研究》2012,(8):74-78,159,160
中国劳动力跨省流动规模庞大,劳动力跨省流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省区经济收敛的关键因素。1990年以前农村劳动力在中国省区大量从事非农产业劳动,这是导致省区经济收敛的关键因素;1990年以后,由于跨省流动的劳动力规模没有纳入统计范畴从而导致省区经济发散;2000年之后,跨省流动劳动力更多地纳入各省区常住人口范畴,中国各省区经济收敛的趋势也逐步明朗。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地区经济差距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行业就业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不同地区所表现出的非均衡特征,即无论从就地转移还是从异地转移来看,农村已转移劳动力中的较大比重就业于东部地区,这必将极大加速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相应导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剧。而对此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表明,无论是就地转移还是异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新配置都明显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中农村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并且形成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情况,因此一些产业特别是出口产业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以较低的工资成本为优势进行竞争。文章分析指出这种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的供大于求状况不会长期存在,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大量的普通劳动力转变为高素质的人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倡节约型经济的同时,也要提倡对劳动力资源使用的节约和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两部门模型,构建实际汇率低估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全球179个国家(地区)1970—2017年大型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实际汇率低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其影响渠道是通过加快工业部门(可贸易部门)的规模扩张,同时促进劳动力跨部门转移、资本投资与技术进步.然而,实际汇率低估的增长效应会随着工业化进程而逐渐减弱,具体将伴随劳动力剩余减少、金融发展水平提升以及前沿技术差距收敛而弱化.研究结论认为当一国工业化进程尚未触及实际汇率低估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临界条件,维持实际汇率在适当水平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资源是河南省的重要资源,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成为河南省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劳务经济能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通过20多年的发展,信阳市在劳务经济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劳务经济已成为信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信阳劳务经济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表现出劳务经济起步早、规模大、效益好,劳务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品牌劳务战略初见成效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就我国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尤其是教育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致使其经济要素不断流失,已有的资源要素也无法发挥其优势效应。基于此,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群既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倾斜、地方政府重视、经济快速上升等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产业,也要尽可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以此改变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价值实现空间较小的被支配地位,从而通过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中主要存在城镇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区域经济实力不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加快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应科学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农业资源,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发展城镇工业,推进区域工业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城镇市场;建立相关机制,促使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3.
看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视角应当由单向度地强调解决农民工城市化转移的视角调整为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分析视角。劳动力持续外流是否会影响现代农业的培育和农村公共生活的再造以及会如何影响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在此,基于对贵州省 M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地考察,以事实与数据为依据,分析这一现象,并且从政策创新的视角为政府处理好这一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称性关系。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和体制结构会直接影响到就业结构,影响到劳动力流动的流向、规模和特点。云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特征分析,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未来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困难和压力,促进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然而,实现非农转移的劳动力就业层次较低、工作时间长且待遇较差,是造成其"移而不迁"的主要原因.大规模农村劳动力的空间和产业转移,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和村庄的"空穴化".  相似文献   

16.
“双转移”,即珠三角地区产业因优化升级的需要要求向经济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转移,同时经济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的富余劳动力要求向珠三角地区或者本地的第二、三产业转移。“双转移”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构。粤西地区要想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双转移”的政策认识、定位好本地区的发展战略、引入科学发展决策程序和冲破资本性质界限的束缚。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DECGE模型,对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给我国经济增长和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农业减产。而对策模拟表明,所有导致资本流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措施,如提高城乡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引起的产业资本流动,政府主导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投资和补贴,以及转变进城(镇)农民(工)身份,缩小政府、企业对城乡居民转移支付率差距等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变化,都可以对农业发展起到支持作用,其中资本投入促进农业的增产效应显著,而提高城乡劳动力、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同步配套改革产生的融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大面积向城市转移就业过程中却出现了劳动力“回流”现象,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真正转移不回流,稳定就业和良好的心理适应是必备的重要条件,而和谐劳动关系对其条件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在细致分析劳动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基础上,从社会环境营造、企业职责界定及政府功能发挥等方面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  相似文献   

19.
正确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对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以至优化全社会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在预测贵州农业富余劳动力增长趋势的基础上,对90年代贵州农业富余劳动力产业转移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转移的基本方向、途径与选择转移的基本战略。 一、贵州劳动力总量及农业劳动力增长预测 本世纪90年代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对经济水平和资源条件而言,早已存在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超过需求总量的矛盾,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由此而产生的就业压力亦将日趋沉重,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影响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实体经济与资产(股票)价格阶段性发散的原因,以及资产价格过度膨胀的风险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复杂关系。过去二三十年发达国家股市市值快于实体经济增长的发散态势是基于实物经济约束,与金融创新使金融资产投资预期升高所致。股市市值过快增长使得趋势难以持续,并可能在不可持续时以快速收敛的形式损害实体经济。总体上发散程度大于收敛程度,反映了金融深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