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费尔巴哈的感性学说是对一切以往认识论意义上感性学说的批判,不是感性认识论,而是感性本体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是以感性存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体现在“我欲故我在”的本体论证明中,所以,他的感性本体论与人本主义是同一的。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从而开启了哲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的人学研究热预示了我国哲学研究已转入人本学哲学范式。由于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不同,人本学哲学范式的人本体论呈现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和海德格尔的生活本体论三种形态。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应以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展开社会批判的实践本体论为主体价值观念,同时辅以感性本体论的直观自然、维护感性和生活本体论的拯救大地、保护环境的合理价值思想。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是以感性存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的,感性不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感性,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感性存在,是人的感性存在,所以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与人本主义是统一的.但是,费尔巴哈所谓的感性和人依然是"哲学家眼中"的感性和人,依然是抽象的.他的感性本体论并没有贯彻到底,感性与人仅仅在观念中获得了统一,在现实中是分离的.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在于把感性存在进一步发展为感性活动,使感性确证了人的主体性,感性成为了现实历史中的人本身,这就是马克思的感性生存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对物质生产活动的高度关注,对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及马克思哲学关于现实生活生成性、关联性、历史性的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是眷注现实生活的哲学。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理性精神、反思批判精神、以及其对人、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肯定评价中反映了马克思哲学眷注现实生活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说明了现实生活是马克思哲学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对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的关系,通常认为费尔巴哈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桥梁,甚至说没有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就没有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应该说费尔巴哈以人本主义批判基督教,以感性唯物论改造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是有启发。青年黑格尔学派许多成员都试图改造黑格尔哲学,惟有马克思将黑格尔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倒立的关系纠正过来。马克思以普罗米修斯的自白为哲学宣言,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外化世界提升为自然本质力量的实现——劳动创造世界;并以实践连接思维和存在,实现了超越黑格尔的哲学革命。与此同时,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论以及青年黑格尔学派各种歪曲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展开批判,在论战中开辟实践哲学道路。问题在于达到形而上学巅峰的黑格尔哲学是否包含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所需的思想元素?马克思是否与黑格尔决裂转向费尔巴哈?没有费尔巴哈是否就没有马克思哲学?通过比较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文本,实践唯物主义的黑格尔哲学基础及路径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6.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区别于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新哲学叫做"感性哲学",它由感性的"人本学"和"自然学"组成,而且建立在对宗教的批判基础之上。从表面上看,他的感性哲学似乎存在着"矛盾":人本学和自然学彼此之间的矛盾,人本学内部的诸矛盾,宗教批判思想中的矛盾。然而,如果人们真的认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中存在着自我瓦解式的内在矛盾,这很可能是对费尔巴哈的一种误读。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具体观点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批判、解构某一具体观点的基础上的,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针对性。因此,在理解它的时候,必须联系其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感性学说的基础上,费尔巴哈把感性作为存在本身,作为本体来进行探讨,即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此文是以感性存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体现在“我欲我在”的本体论证明中。它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感性认识或感觉经验,而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存在,是感性本身。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将自己的新哲学建立在“感觉的真理”之中。他以人本学为理论基础,在对过去宗教神学与思辨哲学的批判中,从认识论的层面确立了“感性第一”的哲学原则,规定了思维与存在的主体中介统一;从本体论的层面证明了感性只作为其现实本身而存在并不为人的主观思维所规定,同时人也是作为感性的实存与外界现实构建对象性关系;从方法论的层面阐释了感性对象作为哲学开端的重要原则和人作为哲学发展内核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基础.马克思的感性活动绝不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简单拼凑,而是在对二者的批判超越基础上实现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不仅体现在对辩证法的改造,更体现在深层次的哲学基础的超越,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也不仅仅体现在对其感性直观的超越,更在于哲学的回归.同时马克思的感性活动也实现了对传统认识论的超越,开启了全新存在论视域.  相似文献   

10.
通过“感性 -对象性”学说 ,费尔巴哈确证了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人本学基础 ,恢复了人本唯物主义的权威 ;费尔巴哈通过“你 -我”关系的论证而确立的“类关系”思想 ,其基本形式是感性直观和人与人对象性关系的当下直接性 ;从费尔巴哈“类关系”到马克思“社会关系”之间的理论变革 ,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自觉追随和批判超越的结果 ,两者的界限特别体现在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对待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立场上。  相似文献   

11.
于桂凤 《兰州学刊》2007,2(9):25-27
马克思哲学曾经遭遇和正在经历的种种误解表明不先行澄清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闻的关系.是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但是要厘清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非易事,必须首先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感性在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其各自哲学革命的秘密所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革命首先就体现为对其感性论的批判与超越上,而且这种批判与超越指向的是整个传统哲学.因此,感性应是解读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的理想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过去人们只把费尔巴哈哲学看成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哲学的中间环节。这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狭隘性理解。费尔巴哈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早期形式。费尔巴哈哲学对西方现代哲学的重大贡献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从根本上克服了雄霸西方 2 0 0 0多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哲学 ,开创了历史赋予的“转向”的工作 ,用“感性哲学”替代 2 0 0 0多年逻各斯主义的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 ,用“思维的直观”替代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 ,确定人是哲学的核心和全部秘密 ;另一方面是用“新哲学”寻找早已失去的但曾是本己的家园。历史发展充分证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理性直观”等概念是一些极具张力的范畴 ,费尔巴哈的整个新哲学和崭新思维方式为现代西方哲学打造了“宽阔”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都从“类”的角度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但两者的“类理俗’存在根本差异:在理论基础上,费尔巴哈从“感性直观”出发,马克思则从“感性活动”出发;在理论内涵上,费尔巴哈的人是“自然人的共同体”,马克思则认为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理论归宿上,费尔巴哈着力于虚幻的“宗教批判”,马克思则强调现实的“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14.
"对象性活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隐而不显的哲学前提和基础,这一原则的形成吸收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因素。马克思首先站在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基础上批判黑格尔"自我活动"的"非对象性",又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拯救被费尔巴哈忽略的"活动"原则,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同时理解为"对象性活动"。同时,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意义上谈论"对象性活动",而是将"对象性活动"诉诸现实劳动,将劳动的实现诉诸"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进而将真正的劳动规定为占有了对象本质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揭示了"对象性活动"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15.
康德认识论不仅指出范畴在认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 ,而且指出范畴在研究存在的过程中具有本体论意义。正是通过对范畴的本体论分析 ,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超越了古希腊本体论哲学感性直观的思维特点 ,真正把“存在”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 ,使本体论哲学研究进入了纯粹思辨的领域 ,为在本体论的话语困境中深化对本体的哲学理解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不仅是其早期哲学批判的延续,而且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的真正精义就是哲学批判,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的真正成果不是对基督教或一般宗教之本质和起源问题的具体解决,而是贯穿于宗教批判始终并作为宗教批判根据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形成和运用.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之所以能够本质性地超越前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影响,就在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本质上是由"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的对思辨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本体论角度 ,运用哲学批判方式阐明主客体关系范畴的历史的生成 ,运用历史思维方法 ,批判历史过程中的物质本体论和社会存在本体论 ,解析实践范畴、主客体关系范畴和历史过程范畴乃是三个不同层次的范畴 ,主张主、客体结构的建构乃是社会历史过程真正的历史开端 ,而主客体关系范畴则是其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8.
对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存在不同的逻辑思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思路与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生存论的本体论的解读思路.生存本体论以<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然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含着对生存本体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把人的问题置于社会历史的深层逻辑之中考察.是改造现存社会秩序的科学革命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吸取了它的“基本内核”,从此宣告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终结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性论,并用感性的、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代替抽象的人作为新历史观的出发点,从此也结束了旧的人本主义与人性论,进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人学及其生存论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学是奠基于人的历史性实践活动之上 ,以确证属人世界、以解放和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旨 ,并全面持续性地影响着当代思想文化及知识领域的思想方式及其理论学说。人学不应该是具体的知识及哲学学科 ,而应是既渗透于诸多具体知识学科及领域性哲学但又超脱于具体知识学科及领域性哲学的总体性的哲学形态。人学研究的重要症结是在本体论问题上缺乏建树 ,人学作为当代哲学的总体性形态 ,它本身就意味着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转换 ,这就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向实践的、感性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揭示出人的实践活动的生存论蕴含及其结构乃是从理论上确立并阐释人学合法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